大飞机制造不只是大飞机,而是工业标准霸权

一些人应该珍惜所谓的“卡脖子”的美好时光。

一架民用大飞机,是典型的工业全球化产物,也是工业标准霸权的产物,这种霸权对于美国和欧洲(法国主导)的航空工业而言,是民用航空工业的标准制定者和产业主导者,对于其他参与零部件生产,供应的国家,是被授权,利益分享者,这是协作共赢的生态,是利益分配,但这个是产业的良性循环。

如果把这个产业用来对有能力参与产业链配套的国家卡脖子,无异于破坏了共赢生态,最终损失的不止是被卡脖子的国家,制定标准的国家,一样会受害。

航空工业领域是🇺🇸在工业制造端,仅存的全球化优势了,如果在这个领域也要去全球化,卡中国,把中国的参与性隔绝掉,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民用航空制造业被卷死。

为什么呢?卡脖子能卡死一个工业化国家吗?真看对谁而言了。

对于中国这样工业级别的国家而言,🇺🇸应不应该在民用科技领域对中国卡脖子?长此以往到底对谁不利?

🇺🇸要是真从长远利用和工业标准霸权持久性上说,就不该卡中国脖子,中国对美国主导的全球工业标准参与性越高,自己独立发展自主工业标准化的意愿就越低,威胁🇺🇸工业标准霸权的可能性就越小,可是🇺🇸偏偏短视,或者说对自己认知和中国都认知不足,非要卡中国脖子。

到头来,美国能主导的工业标准份额越来越少,也正在发生。

首先需要一个准确的认知,中国是可以创立新工业标准的国家,这个能力等于过滤掉了绝大部分有工业化能来的国家,然后只剩下美,法,俄,中(法,俄现在也就算半个)。德国,日本觉得自己也能,其实不能,他们在二战后只能在美国的全球资本体系中占据优势位置,但不是工业标准制定者更无法在今天开创新的工业化标准。

中国不但可以创立新的工业标准,而且正在开拓工业制造的新蓝海。

基于能源供给革命,全电驱动技术背景下的技术创新,基于5G乃至更大带宽的通信技术条件下,工业互联网普及和人工智能控制的工业生产,智慧交通运输等等,都在中国自己搞成的数字基座上生根发芽,这些都会成为全球新一代工业技术标准的组成部分,无论是🇺🇸还是其他工业国,要么成为跟随者,要么就逐步走向没落。

现在,中国可以批量制造投入商业运营的民用大飞机,而且采用开放式的全球供应链,就是在全面掌握大飞机的全球工业标准。

就像中国标准动车组,中国出高铁标准,中国不仅掌握完全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全球供应链也能按照中国制定的高铁工业标准提供零配件,利益也能全球共享。

美国一旦要像其他领域,比如芯片那样来卡脖子,等于要主动推翻已有的西方主导的航空工业标准,让中国去绕开西方重建全球供应链,建立更新的全球工业标准霸权,难受,无奈的只能是🇺🇸。

500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