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中国-中亚峰会,晚会里,好几个节目其实就是从新戏里拿过来的

【本文来自《何赛飞回应“痛斥梅花奖”》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算了,跟一些外行打嘴仗实在没意思,我就说下我听戏的一个小故事,让大家了解一下新戏、评奖对一个戏种传承与发展多重要。

在我小时的八几年,全国戏曲都不景气,很多电视台也求新求变,所以很多原先的电视栏目都给砍了。

也许是我们陕西电视台比较笨,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所以在那个时候有个叫《秦之声》的栏目每周四(记不大准了)却一直在坚持放大戏。

何谓大戏?就是一个完整的戏曲剧目。

又由于有完整的故事,看了开头就想知道结尾,所以我在陪我姥爷看的同时,就看了三四十部戏,其中新戏有三分之一强。

这些戏既然有新有旧,那么必然有唱的好的,还有唱的不好的。于是我平常不爱说话的姥爷,就不断点评,甚至还开骂。

要知道,他可是民国时期的高中生,家里也是能请过戏班的。所以,我就从他的点评与骂的话里知道了许多看戏的门道,“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儿啊”,以致后来看到印度电影的歌舞时,还觉得相当亲切。

而后来我才知道《秦之声》在陕西、甘肃乃至整个西北五省的观众都很多、名声也很大,有许多经济本来不太好的剧团,由于上了这个栏目,结果一年的经费就有了 大家就可以维持下去了。

而这对于普遍没有市场的戏曲(参看电影《百鸟朝凤》)保留与发展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由于有《秦之声》的挖掘与保护,所以秦腔一直是国内发展得很好的剧种,有好几部新剧与改良戏还到海外进行了演出。

再次强烈推荐陈彦老师的《装台》与《主角》,由于有几回还是他带队的,里面对新旧传承与融合,商业与任务性演出、进京评奖等等有详细描写与分析。

另外,小说本身也极其好看。《装台》已出电视剧。而《主角》电视剧应该在今年于中央八套播出,张艺谋是总导演。

正因为这样,所以在陕西特别是西安搞文旅创新时,所以大家也并不会局限于传统如何如何,创新怎样怎样,而是“对味有嚼头”就有市场。

而“谁谁有个新想法不错、哪哪有个新设计挺到位”,攒一攒就是一个完整的演出了。

比如这回中亚峰会,熟悉秦腔的一看,就能知道有好几个节目其实就是从新戏里拿过来的。甚至被记者专门问的“你们配乐里怎么还有大提琴”这样的事情,在秦腔发展里都不值一提,因为已经使用几十年了。

而在中华文化重新受到重视的今天,这些新内容对于其他地区就是我们陕西的优势。甚至仅仅我们对传统戏服的改良,其就已经成为了汉服热的发展的底蕴,而这些都是对传统的改良与发展。

对于这些细微之处的感知,即源于我对戏曲的真正喜爱,也源于我小时《秦之声》栏目组对新剧的勇于呈现与对秦腔商业化的改造。

因此,我可以说何赛飞老师的那段话对她们山西棒子不但无益,反而流毒不少。即不懂的顺应时代,又不把握上级给的机会,不淘汰你那又淘汰谁?

好了,我该说的都说了,那些觉得我“逻辑不通”、“不知是不是日本特务”、“诗人就爱胡言乱语”的人爱怎么想就怎么想、爱怎么借题发挥请随意发挥,那都是你们的事儿。

一句话:看着你们的留言,简直笑死我这个乐子人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