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的两位师兄师姐,曾经为了赶场子赶得孩子都顾不上,现在不忙了,却很少看戏了

【本文来自《何赛飞怒批戏曲行业现状,钱花了戏没看到,问题出在了哪里?》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微博@党人碑:

我是京剧票友,京剧在河南很尴尬,所以不说京剧,说说河南的地方戏戏曲演员,我知道的情况。

河南是戏曲大省,这是文雅的说法,群众说河南是戏曲窝。

根据地方文史资料来看,河南地方戏就有五十多种,仅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就有26个之多,其中除了本省和外省朋友们听说过的豫剧、曲剧、越调外,还有二夹弦、道情、四平调、大平大弦戏、罗卷戏、二股弦、柳子戏、目连戏、落腔、宛梆、怀梆、豫北淮调、豫鼓戏……

其中有些,我都没听过,甚至闻所未闻,更别说没进入名录的了。

原先由于河南电视台《梨园春》节目的火爆,还有大量农村进城的老板们捧场,河南的中心城市,即郑州和周边地市的戏曲茶楼市场,曾一度火爆。

我认识两位河南大学艺术系的师兄师姐(我不是艺术系的,我是历史系的),曾经赶场子赶得孩子都顾不上管,最后……

现在呢?

再也没那么忙了,偶尔师兄还好约我喝酒,跟我讲讲他曾经历和听说过的历史,帮我搞一些有关戏曲史的口述史料。偶尔师兄还会带着他的几个徒弟、徒孙一起和我吃饭喝酒,现在剧团,哪怕是郑州市的剧团,下乡演出,又能有多少人看呢?

于是我想起了我曾经在郑州团市委工作期间,搞过的一些农村希望小学的情况,就感觉两个问题有相似的症结——

这就是戏曲原先大量的观众,在农村,是乡亲父老们捧场,如今大量农村的乡亲父老进了城,他们看戏的机会少太多了,年轻的城二代、城三代对戏曲更没兴趣了。

不过很有趣的是我家附近,原我们黄委招待所那块地方,拆迁后改成的小游园,也就是紫荆山公园东北角,如今倒成了新的戏曲窝。几乎只要从这里过,白天黑夜,都有人在唱戏、看戏。

所以,总结一下:

第一,戏曲的确走下坡路了,被其他娱乐形式挤兑的,哪怕是地方戏这样曾经观众众多,乡土十足的本地货;

第二,就是何赛飞老师说的,戏曲走进群众了吗?青年演员何以为生?

第三,我想说的,现在不少戏曲青年演员使用新媒体了,但问题是怎么培养年轻观众,续命呢?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