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一换,人生有几个5年?

  • 一所学校有一所学校的特点,而这个特点是团队合力形成的,是传统。大规模的轮岗对教育只能是破坏。企业怎么不轮岗,这个分厂的厂长到另一个分厂去呗?这种轮岗制私企为什么不用?因为他是内耗的。过去的做法是,根据需要为薄弱校配备有力的领导和优秀的老师,这种做法不是全面轮岗,而是选派,选派当然就得考察就得有待遇,现在是不行的占着位置,优秀的老师、优秀的干部到新单位没权没地位没利益当然也没人愿意去,就成了轮岗。轮岗学生希望吗?学生希望有一个熟悉的对他好的老师不希望一个对他不好的不热心的老师,仅此而已。好学校差学校表面上可能更多地表现在各种评比上,普通学生真的感受不出来。关键是,各个学校真的不一样,真的让一个老师到陌生环境去适应新环境而不是好好教学?你是否遇到过换了新校长、单位换了新领导那时的急剧变化?如果你是职工,是否感受到新领导那三把火让大家的举足无措?有针对性性地加强薄弱校没问题,大面积地轮岗真的好吗?均衡教学资源靠轮岗?胡扯,靠投入。一个破破烂烂的薄弱校如何与一个富丽堂皇的重点比,新教师分配、老教师调动,为什么好的都去了名校,那不是去差校没前途吗?把资源分配均衡起来,师生比一致起来,新教师让薄弱校先挑,给薄弱校提职称的倾斜政策,这才是均衡。各校从设备到待遇平衡了,还需要轮岗?有的地区规定农村学校老师评职称不看论文只看贡献,有的地方规定按学校编制定制称编制而不是高级职称都成了一中一小的,这样,那些在重点中小学工作的有能力但没机会的会不愿意去有机会的学校吗?我们这儿同年工作的在边远地区的老师普遍中级职称了,而在中心城区的除个别特别出彩的普遍初级职称,大家都很平衡。而老师的轮岗更是出于不同学校交流的角度,至于校长,则是任期制。实际上校长任期制真的好吗?上海育才中学老校长段力佩先生一直在育才当校长直到老了不当校长也是名誉校长,所以育才这所名校就是段力佩的育才,所有的改革从80年代起一以贯之。还有南洋模范中学赵宪初、上海复兴中学校长姚晶,等等,都成了学校的符号和代表。过去从中小学到大学,我们都能把名师、名校长和学校联系起来。现在我们提到一位名师或名校长还有机会说哪个学校的某某吗?学校同质化没传承好吗。就像段力佩先生的改革,在当时并非没有争议,但在育才就能坚持就能贯彻就能成功,不是靠压制,靠扎扎实实地的工作。

回复3

  • 名师成名之后更应该去轮岗,到处指导工作才能更好地发光发热。相反,年轻教师的根子应该扎稳一些才好,在一个稳定的环境针对当地特点潜心钻研。到一定职称和教龄后,在升职前后,通过轮岗来积累阅历经验,作为进修培养的一部分。
  • 909
    不是不要你做贡献,是让你在同样的岗位不同的地方做贡献。就是因为名校资源惹得资本逐利,惹得老师进了名校就要变资源为真金白银,所以要改革,要平等。工厂是稳定,你不愿去啊!教师轮岗后就会有教育投入公平化,总有老师以育人为本,不去追逐其他。你提的那些先生,我相信放在哪里都是名师,都能发光发热。
  • 教育具有公共服务属性,能用企业经营来类比吗?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