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是多个民族经过若干年融合而成的,估计你没接触过少数民族,看了点书就高谈阔论!

  • ♂丶灬晓淚 生命不止,思考不息!
    关于基因研究(注意研究不等同于检测。研究是建立于客观的观察和发现的基础上的,但观察和发现只是基础工作;检测只是对客观的观察和发现的一种途径),请清楚一些研究原则:
    1、基因研究和统计的“标准”是占比/概率,这意味着99.99%基因是汉族基因的人,也并不能排除其不是与少数民族的混血——剩下那0.001%基因,可能是混血的基因,也可能是汉组基因的新变异(即也不是少数民族的基因)。鉴于汉族在中国历史里的主导地位,也鉴于所有后代其实都是很多轮祖辈的之后的某一代而已(比如你是家族的第101辈后代,你祖辈有99次是汉汉婚姻,但有一次是汉少婚姻),这0.001%的基因,也可能证明你其实也是混血。
    2、基因研究往往只研究统计一个或者某几个标的物,比如具体谋个具有标志性的基因,但并不研究统计所有标志性基因,特别是并不研究统计还未纳入本次研究但却具有其它标志性的基因,更不研究统计所有基因。比如,以汉族基因的谋个标志基因 为 研究标的物的 基因研究,往往不会同时研究这人倒底有没有也具有其它少数民族的基因,更不会研究这人的基因是不是只有汉族基因(除了某些少数民族的标志基因,还有很多其它少数民族的标志基因,更有很多还未成为标志基因的基因)。
    3、基因研究的需要运用统计学的一些方法,除了上述的”标的物“导致的”管中窥豹能看出豹的特征,但其实并不能真实反映豹的全部特征“的现象(可以说是数学上的”0舍1入“),还有对研究结果的整理统计上导致的其它”四舍五入“的现象。比如在结果归类时的”多数原则“(这”多数“并一定是50%),最常见的是含哪个民族的标志基因最多就认为是哪个民族的后代(但并不能说他不是其他民族的后代)。这意味着基因研究只对研究到的个体比较准确(但由于前面的”0舍1入“,也意味着并不是十分精确),而放大到群体时则更不准确。
    4、几乎没有哪个基因,可以证明或者表明它自己一定是 百分百地决定概念或者划分概念的标志物(通常某些标志物的标志地位的确立,本身就是建立在统计学上的,比如没有喜马拉雅山“高”的山并不意味着不是山——这个“高”之类的对山的标志物,本身就是建立在统计学上的),也并不能证明/肯定自己就”来历/血统纯洁“——历史上第一个具备汉族血统标记基因的那个人也可能是混血。
    这些基因研究的”结果的现象“,即是因为基因研究并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基因是自然科学的,但基因研究需要用到统计学),也是因为人类研究活动的能力、精神都有限(抓住主要矛盾和标志物并不意味着其它矛盾和其它标志物甚至还没成为标志物的东西并不存在;划定范畴包括时间范畴得出的结果,并不意味着在范畴之外也能成立)。
    总之,除了一对一比照的基因研究(比如亲子鉴定就是一对一比照,但这时候往往称为基因检测,”研究“一词本身就意味着是结果是未知的,结果是相对准确的或者极大概率的上是准确的),其它的基因研究在概率上是准确的(即相对准确),在个体上是准确的(这准确也是相对的准确),但并非是绝对准确的,在群体上也只是较准确的而已(这准确依然是相对的;”较“则是因为无论多大的样本都不能百分百地反映全部的集体)。
    最后,”汉族“一词的概念和源泉,并不是以基因/血缘来定义——那只是近代全球民族独立斗争时把这概念更多地偏向基因/血缘而已。“族”可以说是基因/血缘定义的概念,但“汉族”不是,“汉族”虽然包含有基因/血缘的定义因素,但对定义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文明这一因素。(PS:这一点是东西方在“概念”上的差异之一。东方更强调概念的历史性和关联性(没有“阴”就没有“阳”)——很多东西的概念在东方是随着历史慢慢诞生并与其它东西有关联而确定的;西方则更强调概念的“落地的刹那性”和“独立性”——很少考虑这东西/概念的历史因素和关联因素,即使对其有研究,也只是研究而已,并不会影响到当前的或者已经诞生的定义。这或许是因为东西方在思维上的“历史因子”不同的原因(思维也会反向影响概念;“历史因子”则包括历史长短和对历史的态度)。用简单的话语来说就是,在东方随着历史的发展瓜已经不是那个瓜了,但在西方瓜依然还是那个瓜。)

回复1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