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游居文明也暴露了它的天性

  • 你搞错了一个关健之处,就是明清之际,无论是当时明朝的精英还是普通民众,一般都是把清代明只看作是政权更替,没有上升到种族的高度(这样的人有,但不多,有些最后意识到,但也迟了)。而清末的西洋人来犯情形却完全不一样,从上到下,都明白这些洋夷和我们是种族上的不同,所以才有李鸿章说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可见你拿清末等同于明末是错的。如果清末是汉人政权,可能有保大清还是保中华这种争论吗?会一直不开放移民关外,以致让俄国人逐渐吞食成功这种荒唐操作吗?至于什么满清开明,用民团新军啥的,更是不值一驳,那不过是满清到了末期,满人彻底腐朽已完全不堪用,而为了维持政权不得不用汉人的无奈之举,这都能解读成是开明,你可真是有一双擅长在黑暗中发现光明的眼睛啊!

回复1

  • 1、“保大清还是保中华”的本质是保家天下还是保中华(国家)的问题,换个汉人政权可能说法不一样,但实质不会改变;这是封建王朝本质决定的,不是哪个民族的特质,一样都会有的!
    2、“清一直不开放移民关外”???谁告诉你的?闯关东的事儿发生在晚清还是民国!1905年日俄战争前后东北地区是有大量汉族人口的。如果你非说康熙年间的事儿,我得告诉你一个基本事实:即便到了今天,如果没有国家强制,东北地区的人口也是净流出的。如果不是晚清山东大灾后生产、生活秩序被严重破坏,闯关东也不会发生。
    从历史上看,明朝汉人在东北地区也只扩散到辽河流域,而且没几人愿意长期呆在这个地方;明末清初东北特别是黑龙江地区是真正的寒苦之地,除了被流放宁古塔的罪犯外没几个汉人愿意去那个鬼地方,就算满清没有限制,你指望能戍边的大量汉人移民也是不可能自行出现的。
    3、开明和守旧从来就是个相对概念。在慈禧在其执政时期是力主和汉族地主合作、对汉族地主放权的,那时期的满清政权和汉族地主阶级是同盟者关系,是被广大汉族地主阶级认可的。慈禧在她所处的年代里算是统治集团内部的开明人士应该是无可争议的,你不能用今天的观念去苛求古人。从慈禧执政的经历来看,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对汉族地主适度放权的可能性非常高。

    以上都是基于历史事实的陈述,不涉及主观评价。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