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同样积贫积弱,为何中国走向富强,阿拉伯却没有?

  • 你也知道是读书人跟读书人之间有认同,那我问你,在明朝初年,到底是安徽读书人跟越南读书人之间的认同高,还是安徽讲淮语的农民跟苏南讲吴语的农民之间认同高?中国本来就分了很多文化区,我90多岁的外婆根本听不懂普通话,如果不是共产党用军事手段强势统一,你猜猜我那个90多岁的外婆会不会觉得云南的某个汉族人跟她是一国的?

回复2

  • 冰山上的来客 大王叫我来巡山
    我发现我真是在对牛弹琴,简单说几点吧。军事手段的统一不仅共产党做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用武力统一,两者严格来说并没有本质区别。
    你所谓的很多文化区只是方言区而已,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所有的汉地省都以儒家的经史子集为核心价值观,这是最牢固的精神纽带,在各省精英的心里,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根深蒂固。自科举制施行之后,从底层脱颖而出的读书人源源不断,进一步强化了各省彼此的认同。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规律背后是牢固的认同,如果彼此没有认同,统一对方的欲望何来?你会想着去统一印度吗?
    如果你的论调(很多文化区)成立,那各省从满清独立之后大可以各自建国,可即使陷入军阀割据的深度混乱,依然没有哪个省的军阀敢提出独立建国,即使联省自治都得不到主流的认可。
    底层老百姓对外省人之所以没认同感恰恰是因为文盲的缘故(生产力落后导致脱产读书人太少)。如果您90多岁的外婆从小接受过教育,熟读四书五经,我相信她老人家哪怕不会说普通话,仍然会有牢固的民族文化认同。
    另外,新中国很多普通百姓的国家意识仍旧很浅,不过在传媒以及教科书的影响下又比古代的纯文盲强得多,但远远还未达到现代国民的合格要求。事实上,古时候的普通老百姓一样具备类似的朴素的家国情怀,一方面是受读书人言行的辐射影响,一方面则是受民间戏曲,评书等古代传媒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有民族自觉的普通人占比也较低)。
    中国经过剧烈的变革,生产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知识群体不断扩大,文化却有割裂破碎之忧,这不得不说是个天大的笑话。
    你看看思潮激荡带来的左右之争,恨不得把对方杀之而后快,人与人根据纯粹的利益分裂为碎片化的小团体,而文化惯性的作用越来越小。等潜在的文化内核彻底破碎,中国就会变成一个角力场,这是政府必须正视的巨大隐患。
    古人就算有利益之争跟观点冲突,他们仍旧团结在儒家的旗帜之下,这面旗帜相当于最大公约数,它是弥合分歧的粘合剂,也是所有人的精神纽带,中国能保持大一统的深层奥义正在于此。
  • 已注销用户 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
    中国的书面语言是统一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是统一的,这也就是孙中山能够领导人们推翻清政府并死在北京的原因。这也就是毛泽东和叶剑英这些南方人能够在陕北立足而不能在宁夏立足的原因。
返回文章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