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国做过博后,老板是院士,感觉中国大学要向美国学习的地方很多
【本文来自《本人是大学老师,也去美国访学过,认真看了回复,基本都对教育不了解》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美国世界前100大学占据过半,靠的是啥?我在美国前五十的公立大学理科做了4年博后,老板是美国科学院院士。据我不完整的观察,一个是靠二战后的人才优势-稳定的社会和巨大的经济优势从二战前后开始从全世界吸收人才,另一个是完整的产学研体系,还有就是美国特殊的地理优势。展开来说很长,这几点混着讲。
我老板的老板(我的师爷)也是院士,他的几个师爷中有三个诺奖加一个院士,三个诺奖中有两个就是二战前后去美国的,当然这几位大佬都不是一个领域的。说这个是想表明,美国在60-70年代在生物学领域的压倒性优势,可以说7层以上的突破性成果都是在美国做出来的。某种程度上来说,院士培养院士总是更容易的,当然学阀中外都有,这是另一个话题。
然后美国超大的经济体量和人才储备会在马太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放大。实际上美国的GDP,市场规模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所以吸引人才能力超强的,印度,中国,日韩和东南亚,非洲甚至欧洲等地方的人才流失是非常惊人的。
产学研体系的完善也和超大规模市场密切相关,巨大的统一市场对欧洲和日本等有一战之力的国家是碾压的(欧洲一体化做的并不好),所以会有更多的钱从工业界流入美国高校和科研院所。而且博士毕业后,至少去向多了些,可以去公司(我说的是相当一部分比例)这点说的比较泛泛,因为我了解的非常有限。
然后就是美国的特殊地理,大城市摊大饼,分的很开,在中西部很多地方是有大学城的,即使哈佛和MIT也不是在波士顿里面的。这样就会有不少中坚学校-不如不少州立大学在大学城,相对不那么高的工资也可以安稳住年轻教授们。
以我所在的城市为例,30万刀能有非常不错的house了,两层半,带地下室和院子,新入职的助理教授工资在8w刀左右。4年工资买房、开车20-30分钟到实验室(当然实际上全款买房没必要,而且也得扣税)。这要在中国,最好的大学基本上都是在几个大城市甚至一线城市,新进副教授买房,4年工资够付首付吗?我知道在某些省会城市房价并不贵,但是好的大学太少了。
即使在科教发达的二线城市-武汉,南京,西安,杭州,成都等也达不到让新进教师们能够在10年内全款买上比较体面的三居室吧(如果不考虑学校的人才房)。说这个的目的是想说,高校青年教师多少是被房子给压抑的不行啊,正在入职的我深有体会。
当然美国大学的衰落是肉眼可见的。再雄厚的人才储备和红利,在整体金融化空心化的情况下也是坐吃山空。以我四年的观察,在我们系,甚至我们学院,至少70%的研究生和博后是海外学生,中印韩是最多的。
美国人也不是傻子,辛辛苦苦大学+博士10年至少,读出来也就是6-7万刀的收入,我干嘛不去法律、金融、医学和CS这些高薪的行业。那大量的研究生也就不可避免的靠国际学生贡献了。这套体系也不是不行,如果没有中国的崛起。
说回中国了。在中国不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更大规模市场的诱惑下,美国的几个优势已经慢慢力不从心了。80年代以来美国花了将近一半的科研经费在生物+医学领域,明显偏科了(虽然我就是生物口),现在美国的科研设备已经没有碾压式的优势了-我指的是全美前五十的学校虽然比中国前五十学校(单指生物领域)要好,但已经不是二十年前吊打前十的存在了。
中国的大学要向美国学习的地方很多。我个人提几个建议,
1,在中小城市发展一批不错的学校,每个中西部省会都有一个前五十左右的学校,一些东部的地级市有一些前100的学校。当然这很难,美国当年是靠给地政策发展出这么多大学城的,中国现阶段即使给地也不可能短时间内发展起来新的top100大学。现有的top100大学也不太可能搬出大城市。
2,提高博士生的待遇,在一线城市的博士生全部达到5000的水平,能够不用考虑那么多其他因素,专心做研究。中科院系统这一点做的比较好,就是青年教师压力大-要拿课题。
3,一二线大城市,拿出一些土地,大建人才房,起码两室一厅,最好三室一厅,给青年教师住,做好配套,说不定一个新城就建起来了。当然这可能要投入几十亿再损失几百亿土地出让金,里外里就是大几百亿甚至达到千亿的财政,但我觉得这是要想超常规发展,快速提高我国科研能力的必由之路。
所有的所有,就是c,美国大学强又支持了美国继续强。中国大学想要发展起来,离不开中国的强大,中国的继续强大又离不开中国大学的强大。
一切的一切,钱,钱,钱,命相连,多投入,高效使用经费。
以上来自一名科研青椒。感谢这个时代,让我有这么多学习的机会,也怨恨这个科研领域水涨船高甚至内卷的不行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