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老兵陈锡文的新角色

68岁的陈锡文又有了新角色,这位中农办原主任、全国政协原常委将履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下称全国人大农委)主任委员,3月19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这一任命。

在深化改革背景下,本届人大立法修法任务繁重,三农领域尤为突出。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未来的五年的立法计划中,就包括耕地占用税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的制定和修改。

500

生于1950年的陈锡文,自18岁起至今的50年来一直在三农领域工作,后成为中国土地改革和农村经济领域最主要专家及决策制定者。此番前往全国人大农委履职,必将对未来三农立法产生重要影响。在今年两会期间,陈锡文曾建议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

1968年,陈锡文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在校期间,他开始参加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的调查研究活动。1982年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工作,1985年调入国务院农村研究系统,先后担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所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职务。

2003年,陈锡文出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并于2010年1月出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直至2016年转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今年3月18日,他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陈锡文对于农村经济向有深入研究,凭借1984年与人合著的《农村经济改革的系统考察》、1986年与人合著的《国民经济、新成长阶段与农村发展》、1988年主持并执笔完成的《农村经济改革的中期纲要》,曾前后三次获得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项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在深入研究农村问题的同时,陈锡文一直被外界认为是中国土地与农村政策决策的主导者、智囊。他的核心观点包括,落实党对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承诺,并尽快落实到法律和制度上,坚持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从而切实保护耕地,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作为农民利益的悍卫者,陈锡文对于诸如对城市人口是否能购买农村宅基地等问题观点鲜明:“非农民就根本不应该想可不可以买,这是非分之想”;对很多地方推行的“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农民集中居住”等,都给予了否定,认为其意图多在于扩大城市建设用地的规模,在国家批准的耕地占用指标外,谋求更多的建设用地的指标。

去年年底,陈锡文曾透露出目前正在推进的“三块地”改革试点进展:征地制度改革难度大,近期难以拿出改革成果,但是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会拿出改革成果。

此次陈锡文前去任职的全国人大农委是全国人大的10个专门委员会之一,其职责是接受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领导,研究、审议和拟订三农领域各项议案,以及相关的法律起草,同时对国务院及各部委的有关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进行合法性审议,行使立法监督权。

2017年11月29日,当时身为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的陈锡文在“《财经》年会2018:预测与战略”发表主旨演讲,他表示,乡村振兴是关系中国全面发展,并最终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大事。


以下为发言实录:

我想围绕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大家都知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七大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其它六大战略以前多多少少都有提及,但是乡村振兴战略是第一次提出,为什么这次没有提新型城镇化战略反而要提乡村振兴战略?我想这是党中央准确把握了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所作出的判断。

曾经有这样一些议论,认为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世界各国乡村都是注定要衰落的,为乡村衰落而担忧是杞人忧天,觉得这是一个必然规律。但这里有两个问题要提出来讨论。

第一,从世界上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来看,未见得农业在GDP中比重下降,农业人口减少,就一定意味着乡村必然衰落。我们到经济发达的国家调查会发现,尽管他们的农业比重很低、直接从事农业的人口很少,但是乡村仍然是一派祥和安宁的景象。这表明农业在现代社会中比重降低、农业人口减少,不一定意味着乡村注定要衰落。

第二,在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中,人口上亿的其实只有两个国家,一个是美国,一个是日本。美国有3亿多人,还不到中国人口的零头,日本只有1.2亿多,只相当于中国总人口的9%。所以他们国家的发展规律不见得跟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相同。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和印度离现代化还有相当的距离。

十亿以上人口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城乡结构的变迁、城乡居民的分布到底有什么规律,世界上还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参考。对中国来说,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农村农民到底会发生什么变化?中国实现现代化以后,城乡格局和城乡居民的分布是什么局面?这都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正是因为这样,中央才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

在我看来,乡村振兴确实是一个关系中国全面发展,并关系最终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大事。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部分文字并不长,有400多个字,一共八九句话,但是内容非常丰富。乡村振兴战略跟中央提出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也就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方面的全面建设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不仅仅是关于农业的生产和农民的生活,还涉及到更多内容。从乡村要振兴这个角度看,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未来农业农村和整个国家发展过程中必须抓好的一些重大问题。我谈一下我个人的认识。

第一,从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表述可以看出,我党一贯强调要坚持的一些重大原则问题,这次有了更坚定的表述。

比如,首先提出了“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因此始终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个话并不是新话,但是现在讲,有它的特殊意义。因为现在中国农业在GDP中的比重已经降到只有8.5%左右,农村常住人口按去年的统计已经减到42.6%,还不到5.9亿人。正因为这样,可能会产生这样一种看法,因为农业比重的降低,农村人口的减少,农业的重要性、“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是否也会随之降低?但中央仍然提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非常明确地针对着在四化同步发展的进程中农业还是一条短腿,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农村还是一块短板的突出问题。

就像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那样,我们现在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而这种不平衡和不充分最突出的体现在农村。因此在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过程中,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显然是非常必要的。

十九大报告还明确提出了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全称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我个人认为,这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村改革取得的最重要的制度性成果,充分体现了广大农民的智慧和能力。关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过去三十多年来中央的文件中曾经有过不同的表述,曾经讲过要稳定和坚持,也曾经讲过要坚持和完善,这次十九大的报告则提出巩固和完善,进一步强调了党中央对于坚持实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决心。

尽管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已经有30多年时间了,但是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之后再延长三十年。我最近到各地农村去调研,农民对这个决定是非常拥护的。

总书记在不同的场合曾经多次讲到,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内容。他之前就已经明确表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坚持和完善,必须坚持和完善四个基本要点。

第一,必须坚持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因为只有农村土地是集体所有制,才存在家庭去承包集体的土地以实行家庭经营这种形式。如果农村的土地集体所有制不存在了,家庭承包经营也必然就不存在了。

第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农民家庭,是承包本集体土地的法定主体,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代替农民成为农村集体土地的承包主体。我们的《物权法》规定得非常清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不动产和动产都属于本集体成员集体所有,农民之所以能成为承包集体土地的法定主体,因为他是本集体土地的主人。不是本集体的成员可不可以经营农村的土地?当然可以,在三权分置的条件下租赁土地、流转土地的经营权。

第三,总书记特别强调农民家庭承包土地之后可以自己经营,也可以流转给别的经营主体经营,土地经营权流转对于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效率显然有着积极意义。但是农民承包的土地流不流转,流转给谁,怎么流转,一切都应该由农民决定,而不能由行政机关强行推动。

第四,土地经营权流转正在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现象,但是经营权无论如何流转,土地的承包权仍然属于原有的承包者,这一点不能改变。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正像总书记讲的那样,它有着丰富的政策内涵。第一轮“土地承包期15年不变”是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到1993年中央感觉到第一轮承包已经快要到期,所以1993年中央十一号文件中又提出这轮承包到期之后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这样合起来就是45年时间。到明年农村改革40年了,很多农民都在关注第二轮承包到期之后怎么办。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曾经提出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长久不变,那个时候大家就一直在关注长久不变是什么含义?有没有期限?有期限的话多长时间?从哪一天开始算起?这几个问题在十九大报告中都已经明确回答了,到第二轮承包期满后再延长30年。总书记对这个问题做了非常精辟的解释,他说之所以现在提出二轮承包期满后再延长30年,因为这个时间和我们实现强国目标的时间节点相契合。

有些地方还有七、八年第二轮承包就到期了,还有些地方会长一些,到二轮承包期满后再加上30年,大概是在本世纪中叶的2050年以后,所以总书记说再延长30年这个时间节点和我们实现强国目标的时间节点是契合的。他说等我们建成现代化强国后可以再研究实施新的农村土地制度。同时,他还强调我们党的农村土地政策是稳定的。

十九大报告中再次明确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不是新话,但针对当前的形势它有非常深刻的新含义。

中国的粮食已经从2004年到2015年实现连续12年的增长,去年粮食产量有所减少,仍然是历史上第二个水平最高的年分。今年的粮食产量估计与去年不相上下。正是由于持续的丰收丰产,也容易产生这样的观点,认为我们的粮食已经不成问题了,粮食问题没有必要再这么重视了。但是回顾我们改革开放将近40年的历程,我们曾经经历过几次粮食生产的大起大落。一旦粮食产量滑坡想要再拉上来,是要费九牛二虎之力的。中国的粮食滑坡容易爬坡难,我们要避免粮食生产出现大的波动,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影响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安全。

这样看来,十九大报告对我们过去一贯强调的重大基本原则问题都是再次重申,表达了更加坚定的意愿。

第二,对当前正在推进的农村改革和发展,十九大报告给出了更加明确更加精准的指导。那么,既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什么叫乡村振兴,怎样才能做到乡村振兴?十九大报告给了非常明确的指导,这有几个方面可以体现。

一是农业到底放在什么位置,农村到底放在什么位置,这部分内容做了非常准确的指引,强调在今后的若干年中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家看到十九大报告中讲到优先发展的只有三处,第一处是讲农业农村要优先发展,第二处是讲教育要优先发展,第三处是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对我们今后若干年内实现现代化、建成现代化强国来讲,这个定位非常重要。

二是十九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要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我们过去对农业现代化讲得比较多,农村现代化基本没有讲,提出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是对全面振兴乡村非常好的诠释。

那么到底如何振兴乡村?12年前,就是2005年,中央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五方面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次也提出了五方面要求,要求更高了。过去讲生产发展,这次讲产业兴旺,过去讲生活宽裕,这次讲生活富裕,过去讲村容整洁,这次讲生态宜居,过去讲管理民主,这次讲治理有效,当然同时也提到了乡村文明这条仍然要坚持下去。认认真真地按照这个要求去做,乡村振兴就一定可以逐步达到目标。

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什么要改?要达到什么目标?讲得非常清楚。为了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益,为了壮大集体经济,这对于健康地推进农村正在深入的产权制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报告中全面论述了下一步如何推进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涉及的内容很多,包括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特别是明确提出要使小农户和现代农业的发展有效衔接。

据我所知,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文件和党代会报告中,从来没用小农户这个概念。在我个人看来,中央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一家一户经营的小农户在中国社会中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历史现象,短期内不可能把它完全消灭掉。

建设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一方面要通过土地确权等形式,让承包了土地的农民对于流转自家的承包地更加踏实更加有信心,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小农户提供现代化的农业技术装备的服务。比如通过耕地托管、代耕、购买社会化服务,让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现代技术装备能更好地服务于小农户的生产,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第三,十九大报告还明确指出了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矛盾,并且明确提出了如何解决这些矛盾的基本思路。报告对于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矛盾强调了两方面。一是关于农民的就业和增收,报告明确提出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为农民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农民开拓就业空间。

有些农民兄弟在问,过去强调要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增加收入,最近几年更多的是在讲让进城务工的农民返乡创业,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看?实际上是因为时在变、势在变,每个阶段做法不一样。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曾经有过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解决了大量的农民就业问题,但到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乡镇企业渐渐的退潮了,于是很快又兴起了规模庞大的民工潮,最近几年大家又感觉到新进城的民工数量在降低。下一步应该更努力地为农民创造第三就业空间。

把农民的土地作为农民的第一就业空间,但仅仅靠这些土地解决不了农民就业,因此要让农民到城镇到非农产业去就业,这是他们的第二就业空间,但现在看仅仅靠第一第二就业空间还不够,还要开辟农民的第三就业空间。就像中央讲的那样,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农村的新产业新业态,让农村在耕地之外能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几年农村发展的网购、电商、乡村旅游、乡村养老养生等,都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也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增收渠道。

二是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农村的基层基础工作,主要指的是两个方面,第一是农村的社会治理,这次文件强调农村社会治理要突出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在农村不仅要充分发挥村民的自治功能,而且要加强法治和德治的作用。第二,强调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在当前农村人口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尤为重要。

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会使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都发生深刻的变化,使得中国在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征程中有着更加坚实的来自农业农村和农民基础。


“乡村振兴战略”大家已耳熟能详,但您真的知道这6个字意味着什么吗?中国乡村现在的种种问题,会不会导致农村走向衰落?身处不同空间,城乡究竟能否融合?土地承包期为什么只延长30年?如何让农民增收、保粮食安全?一位从事三农工作50年、被称为农民知心人的学者型官员,走进央视财经频道《中国经济大讲堂》,为您逐一分析解答。

他既是著名学者,又是高级官员;曾参与拟定13个中央一号文件;4次荣获孙冶方经济学奖。他就是陈锡文——现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

他的回答,掷地有声,热切回应亿万农民的心声。

问题一:土地承包期,为什么再延长30年?

陈锡文:第一轮延长15年,第二轮延长30年,第三轮怎么还是30年了,更长一点儿不行吗?50年,70年,90年行不行?总书记在十九大期间参加贵州代表团的讨论的时候,曾经很明确的讲过,为什么二轮承包到期以后再延长30年呢,因为他说再延长30年以后那个时间节点和我们实现强国目标的这个时间节点是相契合的,所以总书记说到那个时候我们可以再来研究新的农村土地政策。

问题二:乡村振兴究竟应该怎么干?

陈锡文:什么才叫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这里用了五句话,我想读过这本报告的人,特别是农民兄弟,农村基层干部一定都记得,叫做“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五句话的本质是什么呢?

过去叫生产发展,现在叫做产业兴旺,大不一样了,过去可能主要关注在农业生产上,讲生产,现在讲产业兴旺可能不光是农业,还有各种各样的新产业,新业态,还有一二三产业的融合。

过去讲生活宽裕,现在叫做生活富裕,确实是大不一样了。应该说制定十五规划的时候 我们农民人均收入才两千多块钱,现在是多少?去年全国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2363块钱,比过去增加了一大截,所以我们现在可以有底气喊,要让农民富裕起来,所以生活富裕。

过去讲村容整洁,整洁就行了,垃圾什么不要到处都是垃圾乱堆,污水横流,但是现在我们提的叫生态宜居,生态就是让我们村庄能够融入在青山绿水当中,能够融入在田园当中,能够可持续发展,能够让人们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喝到干净的水,看到纯净的蓝天,这个要求比过去要求更高了。

过去讲管理民主,管理民主主要是讲干部,你得民主作风好,对待老百姓,我们现在讲的是治理有效,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区别大了,管理是讲管理者,就是有领导那叫管理,治理是整个社会各个阶层大家一起来参与,把这个社会治理好,治理要有效,那么这五句话里面大家注意了没有,有一句话没有变。

12年前叫做乡风文明,这次仍然叫做乡风文明,在我的理解中乡风文明这件事,我们大概12年过去了,进步不太大,在这个方面需要向大的努力去做,才能真正的做到乡风文明,所以我想这个指导关于什么叫乡村振兴,怎么去振兴乡村,我觉得讲的就更加精准了。

问题三: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是不是消灭小农户?

陈锡文:我们要发展现代农业,在整个国家考虑农业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层面讲了一个,要构建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我们过去讲发展现代农业,培育新的农业经营主体,好像就是一条路,就是通过土地的经营权的流转和集中,来发展土地的规模经营,让某一个经营主体经营的土地比别人多,这叫规模经营。

那么实际上我们看到我们正在形成两类不同的新的农业主体,

有一类主体就是我经营的是自己的土地,这个自己土地也可能是我自己承包来的,也可能是其他的承包农户那里去租赁来的,因为土地是我自己在经营,所以产出的农产品是我的,这是一类经营主体。

还有一类经营主体,我主要不是经营土地的,而是对经营土地的那些农民,你们有什么需求,你们是需要秋翻地,还是春天播种,还是夏天植保喷药,还是到秋后收割,一直到收下来要不要烘干入库,我给你提供这些服务,而且这样的服务主体正在跟过去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经营者中脱身出来,成为专给人家提供服务的主体,这是中国农业正在发生的一种非常深刻的显著的变化。

关于现代农业并不是消灭小农户,我想在党的文件当中看到小农户这个概念,大家跟我一样,第一次,改革开放文件上没有讲到过小农户,但是你去细想一下,小农户的存在是客观的。

根据农业部门的统计,到2016年的年底,流转了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总面积大概4.7亿亩,大概占到农民承包土地总面积35.1%。那么把自己家承包的土地流转给别人的,有的全部流转了,有的部分流转了大概有7000多万的农户,占我们全部承包农户2亿3千万户承包农户的30.1%,这个比例也不算低了,但是你倒过头去一看,就说明了第一,我们有65%的农村承包地,仍然是谁家承包谁家经营,另外一个数字也说明了所有的承包农户当中,有70%的农户他没有流转土地,他自己生产,所以这是我们基本现实。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讲,我想我们一定要清楚,所谓的现代农业不是简单的把大批小农户消灭掉,把土地集中给少数人种这样提高效率,你一定要想到,你把大量小农户消灭掉,把大量的农民从耕地上赶出去,把土地交给少数人种,他的效率提高了,但是被迫离开了土地的这么多农民,他们靠什么生存,他们靠什么发展,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好,由此带来的副作用可能都不是农业能够提高效率那么一点点可以补偿它的,所以我讲发展现代农业一定要走一条中国自己的道路。

问题四:如何促进农民的就业和收入增加?

陈锡文:我们确实三十多年下来,走出了一条路,第一,提高农业的效率,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这可以让农民增收,但是人均土地太少了,仅仅靠这点地,富不了,于是怎么办呢?过去就有过,先是办乡镇企业,后来是农民工进城务工经商,但是现在看来这还不够,乡镇企业很多地方办不下去了,竞争不过城市的现代化工业企业了,不办了。


​于是大量的农民工进城了,但是大家看到这几年新增农民工的数量是明显减少。我有的时候下乡,农民见到我也问我,原来你们鼓励我们外出务工经商,现在你们又鼓励我们返乡创业,到底要我们怎么样呢?那么很重要就是情况有了变化,城市发展到这个水平的时候,他还没有能力不断的像以前那样,一年吸收几百上千万的农民工进城。

我们2016年新增农民工的数量50万,外出农民工,离开本乡村到外地去,2015年增加63万,2016年增加50万,那说明什么呢?在这个阶段,城市中吸收外来农民工的能力不像过去那么强了,当然也许过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他还会有新的能量爆发出来,这也是很难判断的,但是在这个阶段农民的就业怎么办?是我们当前面临一个大问题,农民工如果不能充分就业,他的收入就会受影响,所以在十九大报告里面明确讲到,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多渠道的去增加收入。

如果我们把耕地看作是农民的第一就业空间,那么这个空间我们用足它,但是还不够,于是就开辟出第二就业空间,就是城镇和非农产业,但是从现在看,我们现在这个阶段还不够,于是要开辟第三就业空间,这个第三就业空间就是让农民人在农村,但是主要不依赖于耕地,能不能创造这样的就业岗位呢,那么现在看来,很多地方都在创造,比如说电商,网购,乡村旅游等等这些都是这样。

人没有离开农村,但是这样的新增就业机会主要不是依靠耕地,这是农民的第三就业空间,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是创造这样一些,主要不依赖耕地,而在农村就地可以新增的就业机会,所以通过这个方式来想办法,扩大农民的就业空间,扩展农民的增收渠道。

问题五:如何打造高质量的农村干部队伍?

陈锡文:现在不少地方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了,出去了,农村的干部确实存在着青黄不接的现象,当然也存在着我们自己在政策和制度上的问题。我也去调查过和一些基层干部聊过,有一些基层干部跟我谈的时候,心情也很不好。他说你们城里人当了公务员一级级升,可以升的多高,我们在农村当干部怎么办呢?当到支部书记,当到村委会主任,天花板就到顶了,升不上去了,因为乡里头的人也是公务员,公务员就是逢进必考,那你说让我们在农村基层当书记,当村委会主任的人跟大学毕业生一块儿去考公务员,那能考得上吗?考不上,于是我仕途到此为止,干到村委会主任,干到党支部书记就当到头了,当到头的话有什么激励呀,所以到底应该怎么去对待我们农村基层的干部,以及怎么能够激励他们的才华,把他们放到合适的位置上,这一点非常重要。

你像我们这样六十七八岁的人,有时候过去开会,省里同志,部门同志在一起一聊的时候,就能够听到很多省部长都会说到一句话,我可是大队支部书记出身,很多人讲我是干过生产队的仓库保管员的,我是当过生产队会计的,我是当过生产小队的记工员的,这么出来的,这是他们的经历,那么这些经历三十年,四十年之后,这些人甚至已经当到了省部长。

以后还能不能继续产生,你这个机制改了,逢进必考,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靠德治引导年轻有为的农民回乡创业,回到农村去,加入这个三农工作队伍,这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我们还要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要给农村基层干部足够的激励,让他们发挥才华,我想这是非常重要的。

问题六:农村一二三产业的用地与耕地红线矛盾怎么破?

陈锡文:在农村除了耕地之外,还有其他很多已经利用了非农地,尤其是建设用地,包括乡村的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村庄里面道路,等等这些,还有很多实际上是闲置的,比如过去办的乡镇企业闲置了,过去办的窑厂闲置了,过去鱼塘闲置了,过去开的矿闲置了,所以更多的是希望去整理那些闲置的土地。

有的你可以就地,因为它原来就是非农业用途,那么你给它整理出来之后,报有关部门审定,说你要搞二三产业,当地的二三产业,比如说我要建粮食的烘干厂,我要建农业机械的仓库,或者是我要办农家乐等等,认为你符合环保的要求,你就可以用。

那么一个基本原则就是第一要节约用地,第二要坚守住红线,第三要挖掘潜力,所以我想只要把这些政策用足了,去向当地国土部门好好咨询,把人家给出来的政策好好用足,我觉得潜力还会有。

问题七:农民工进城,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要被收回吗?

陈锡文:2015年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文件里面就很明确的提出,这个不能把收回土地承包经营权,收回宅基地使用权,收回农民对集体收益的分配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前提条件。就是说农民要进城落户,那就看看你符合不符合当地城里面对你的要求,跟你家里这三权,宅基地,承包地,和收益分配权没有关系。

十九大闭幕以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开了第一次深改小组会,其中研究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中,就有你说的这一项,叫做关于拓宽宅基地改革试点的内容,这里头整个内容讲了很多,报纸也登了,你可以去看看。

最后有两句话特别重要,一句叫做这项改革,宅基地制度改革不得以买卖宅基地作为出发点,第二条不得以退出宅基地使用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前提条件,所以你进了城里,只要你原来拥有的宅基地是合法的,是依法获得的,那么你可以继续保留,所以不会有变化。

土地、粮食、农民的问题,从历朝历代一直到现在,它都是关乎国家发展的永恒课题。那么刚才主任的讲解,让我们明白了乡村振兴是关系国家全面发展、关系我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件大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不仅为未来农业农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更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壮美的山河画卷。 杜甫诗中所描绘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那样的美景必将成为现实。

来源:《财经》杂志、新浪财经等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