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2”的“大表哥”竟是世界第一枚反导拦截弹!

话说,反导这件事,早在上世纪50年代,美苏就已经积极开始研究了。

世界上第一次成功的反导拦截试验是苏联在1957年10月11日,使用V-1000导弹(当时被西方称为SA-5,但后来SA-5这个名字又被北约赋予给了苏联的S-200防空导弹,以至于后来有些媒体经常误认为S-200能反导,这当然是不科学的)进行的,这是一种采用无线电指令制导的反导拦截弹。使用的靶弹是一枚R-12导弹,这是一种射程2000公里的中程弹道导弹。

500

500

500

苏联首次反导拦截试验的靶弹是一枚R-12导弹(北约代号SS-4)射程约2000公里,以1957年的技术水平,能击落这样水平的导弹,V-1000确实堪称当年的技术奇迹

这枚V-1000导弹使用的是一个含有16000块钨合金破片的高爆战斗部,通过无线电遥控引爆。成功在25公里的高度将来袭导弹的战斗部摧毁,命中目标时,V-1000的飞行速度已经达到第一宇宙速度。

V-1000在当时可算是集苏联先进技术之大成,该系统作战时需要用3部火控雷达通过三角定位原理提高引导精度。同时再加上每秒计算40000次的M-40计算机来精确计算目标和导弹交汇时机,来引爆导弹上的战斗部,实现有效杀伤。

500

500

首次试验22天后,苏联又用V-1000击落了一枚射程1200公里的R-5中程弹道导弹。

此后的试射中,V-1000的拦截目标一般都是R-12或者R-5导弹。

500

此后,苏联又试验了使用红外引导头改进型S2TA反导导弹。以及进一步增加威力的G2TA导弹,该导弹采用光学和无线电引信的核弹头。

为了检验核战争条件下反导系统的有效性,苏联还在80-300公里高度进行了5次核试验,以检验V-1000导弹能否有效在高空核爆造成的恶劣电磁环境中工作。

V-1000导弹前后进行84次试射,其中11次成功。尽管拦截的目标还不是洲际导弹水平,但考虑到这些实验可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进行的,能取得这样的拦截成功率已经很厉害了。

这也就是1962年时赫鲁晓夫对西方说:“我们的导弹连太空里的一只苍蝇都能击落”这句话的实际所指。

500

当然了,这个84发11中的命中率么……

普京最近的国情咨文演说里展示的“牛X无比的6种武器”与俄罗斯今日实际军事技术科研水平的差距,和赫鲁晓夫此话与当时苏联导弹实际技术的差距相比……差不离。

这个咱们先不扯,回过头来还说V-1000。

尽管V-1000系统的各方面性能都只能说是聊胜于无,但是苏联还是实际在莫斯科周围部署了这种导弹,它的代号就是“A”系统,也就是后来进化为A-35,再进化为A-135乃至今天A-235的俄罗斯首都反导拦截系统的最初一代。

此外,A反导系统也被用来检验苏联洲际导弹的突防设计,因为毕竟当时美国的“奈基”、“冲刺”也是用的类似A系统的无线电指令制导技术。

苏联洲际导弹最早的干扰系统和诱饵系统的效能,都得到了A系统的检验。

500

从上面提到的拦截结果看,V-1000的拦截能力并不可靠。而且,由于它所用的制导技术说穿了和S-75,也就是红旗-2并没有本质区别,所以要想更加精确的击中目标,也是不可能的了。而且V-1000的上升率不够高,拦截高度不够高,都大大限制了其进一步提高拦截效率。

正是因为V-1000存在这些缺点,而且以当时的科技水平,也不可能在保持V-1000基本设计的前提下,对其效能做出更大提高了,所以必须另起炉灶。

苏联嘛,“战斗民族”的熊脾气一发作:你不是高爆战斗部杀伤范围不够吗?老子给你上当量更大的核战斗部!你不是不够快不够远吗?那干脆我再把导弹放大一号!

于是就有了后来的A-35系统的新型拦截弹。下次列车我们再讲它的事儿。

正是因为我们前面说过,V-1000导弹本质上讲,就是个“超级德维纳河”(S-75,中国红旗-2的前身),那拥有了红旗-2的中国,是不是也会动动这方面的脑筋,造个性能更好,威力更大的“红旗-2”呢?

答案是:那当然!

500

中国红旗-3号防空导弹,该导弹是对红旗-2的一次全面升级,提高了飞行速度和射程,提高了命中精度,增加了杀伤概率,改善了抗干扰性能。

1974年,红旗-3号进行了拦截“图强1号”靶弹的试验,并取得成功。

此后装备部队,实际上服役到了上世纪90年代。

不过红旗-3导弹并未大量服役,而是仅仅生产两套制导站,6批158发导弹后就宣告停产。因为这个时候,新一代的防空导弹研制项目,如仿制苏联SA-6的红旗-8号,红旗-6号等已经纷纷上马。

看到这里,按照一般说我军技术发展的文章的套路,是不是应该感慨一下红旗-3停产殊为可惜呢?

其实不必,进入80年代后,红旗-2导弹的改进方向也不再是以打高空高速目标为主,而是强调对中低空高机动目标和进一步提高抗干扰性为主。

再后来的红旗-2更是用上了技术上比前辈先进的数字化雷达和控制系统,可以说早已比红旗-3强得多了。

所以,红旗-3的停产现在看来,也不能算“冤”。

有大佬曾经说过红旗-3是为了对付SR-71而研制的,并且提到它拦截的“图强1号”靶弹(图强1、2靶弹都是用红旗-3改造而来,在发射到高空后,能平飞十几公里,装有雷达反射器,在特定条件下雷达反射截面积可以达到轰炸机水平)是模拟SR-71飞行性能。

不过查阅相关资料后,笔者觉得有些怀疑,因为据相关资料,图强1号的飞行高度为20000米左右,飞行速度则是在大于2马赫,小于3马赫区间内,其实并不能有效模拟SR-71的飞行性能,而是更像B-58或者苏联图-22M的性能。稍后出现的图强2号靶弹,才能完美模拟“黑鸟”的性能,即飞行速度3.5马赫,高度27000米以上。

但红旗-3似乎并没有拦截击落图强2号靶弹的记录,这就是让笔者感到些许困惑的地方。

500

500

此外,正如此前有文章介绍过的,红旗-3导弹作为红旗-2的改进型,从反应速度等各方面,都不能满足拦截SR-71的性能——毕竟以当时中国雷达的性能水平,只要能对入侵的SR-71飞机实现跟踪,雷达操作员就可以荣获三等功……

所以红旗-3导弹本身在条件完美情况下,是否能够有效击落SR-71,可能也真的并不是重点了。

真正在70年代针对拦截SR-71而设计的,其实应该是红旗-4导弹。和红旗-3相比,红旗-4的各方面性能大有提升, 首先是导弹的第二级换成了固体燃料,大大提高了反应速度,导弹的平均飞行速度、射程、射高都有较大提高。更重要的是,采用了当时简直可以算是“黑科技”的相控阵雷达和类似TVM的“独立回程”制导模式。如果研制成功,这种导弹技术水平将和美国“爱国者”或者苏联S-300P导弹处于相似水平了。

这种导弹理论上当然可以拦截射程300-600公里的短程弹道导弹。

当然,想想中国后来不得不各种继续改红旗-2导弹,直到购买S-300防空导弹的情况——可以想象,红旗-4的研制肯定是有着很多当时无法跨越的难关的。

不过,这些导弹的故事还是有光明的结局(虽然还不算结局)的:红旗-2、3、4也好,V-1000也好,其本质特征,还是指令制导。这种制导模式有着一系列固有缺点,例如随着射程增加精度下降啊,容易被干扰啊等等。但是,它却也有着一个重要的优点——便宜。

500

500

所以它们的发展并未结束,在中国,红旗-2的后裔继续开枝散叶,如今的KS-1\KS-2外贸导弹,乃至已经开始装备我军的红旗-22导弹,都可以说是红旗-2导弹的直系后代。不过发展到红旗-22这一代,它的制导模式也已经开始进入半主动和指令相结合的时代,论起“正统性”来,已经谈不上了,只是,它的指挥控制系统考虑了兼容红旗-2导弹的需要,因此在我军部队里,已经出现了使用红旗-22的制导系统来指挥红旗-2导弹作战的情况,这,或许将是这种老式导弹在新时代的最后一抹余晖。

500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