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香港立法会补选的意义远比议席得失更重大

【本文由作者在3月14日“一国两制精英沙龙”第4期的演讲整理所得,主题《香港立法会候补结果及未来政治形势分析》,观察者网获作者及主办单位授权独家发表。】

我今天主要讲两部分,一个是补选,另一个是未来的政治形势。

补选的由来首先是梁游宣誓事件,2016年10月份,青年新政梁颂恒和游蕙帧在宣誓的时候展示了“港独”标语,还有带有辱华性质的字眼,这个事件最后引起人大释法。

自2016年起,有6人因为宣誓问题相继被取消议员资格(DQ),首先是梁颂恒、游蕙祯,还有罗冠聪、刘小丽、姚松炎、梁国雄。因此席位空缺引起的立法会补选将分两次,第一次便于2018年3月举行。

500

“一国两制精英沙龙”第4期

是次选举共四席,按照单议席单票制举行,包括香港岛、九龙西及新界东三个地方选区及建筑及测量界。这次选举不能直接跟大选比较,大选是比例代表制,补选是单议席单票制,对大党有利,对资源整合力量强及团结的阵营有优势。

以得票率而言,建制派在港岛有很好的增长,多了8个百分点。九龙西得票率已增至接近5成,新界东建制派也多了一点,但还是赢不了。这次立法会补选有一个特点,建制及反对派都派二线人物出来参选。从反对派的角度,他们在道义上认为被取消资格(DQ)的议员或者政党应该优先派人参选。建制派方面,除邓家彪外,另外两区都是派之前名单排第二的新人参选。补选另一个意义是新人练兵的舞台,可以增加知名度,就算落败,也可以为下次大选铺路。这次DQ其中一个意义是议事规则被成功修改,建制派普遍觉得这个有很大意义,制度性改革也许比几个议席得失的重要性更大。

这次建制派的选举策略是强调法治,回归理性,避开一些敏感的政治议题。这次选举政党的界限变得模糊,也是挺值得讨论的。比如港岛的陈家佩是新民党的,新民党一直以来的定位是偏向专业中产,跟民建联、工联会等传统建制派区别,将自己打造成“中间的建制派"。但这次因为选举需要他们与后者捆绑在一起以获得更多选票。下次大选新民党怎么再跟这些政党区分开来,会否流失一些中间选票,是今后要面对的问题。

500

香港立法会补选,建制派拿下两席 图/大公网

是次选举投票率比较低,第一是因补选的缘故,第二是没有太多政治明星,大家都是新人,所以最终还是以基本盘为主。一般来说投票率低对泛民不利,但是投票率最低的新界东反而胜出,投票率最高的九龙西反而落败。这次结果有启示作用,但由于是单议席单票,不能理解为根本性的转变。

是次选举除了对选举工程有启示作用,同时也反映到未来的政治形势。

首先是立法会层面,立法会有三个很重要的指标,第一个是“2/3"。政改通过要2/3的议员投赞成票,如果政改不启动的话,其实1/2跟2/3的差别是不大的。过去建制派一直在1/2以上,2/3以下,那么多年就是为了争取这个边缘,但可见的未来应该也是在这个幅度,不会相差太远。第二个是“过半数",大部分的法案都是要过半数。现在建制派至少有40席,这个还是比较稳的。第三是功能组别和直选分组点票否决权,一般来说它的用途不是很大,因为本身立法会议员提案的权力不大,需要分组点票是议员提出的议案或者一些没有约束力的东西,很多时候都会被否掉。

真正关键的是议事规则修订是由议员提案,如果两个分组都通过的话就能通过。DQ之前反对派拥有分组点票下的否决权,但DQ后失去了足够票数。特区政府效率非常高,把一些议案、法案延后,让立法会优先讨论议事规则的修订,而最终议事规则也修改成功了。议事规则修改有很多重要的意义,包括有效的开会的人数现在变成20个。流会以后可以随时恢复会议。

500

香港立法会  图/大公网

另外一点值得讨论的是新一届政府的策略。过去大半年政府对反对派的态度跟上一届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说从全面封杀改为全面接触。过去政府对反对派全面杯葛,包括不会出席泛民党派的党庆,甚至自由党的都不去;现在是全面接触,包括政治官员及特首都跟泛民接触。最近有新闻指,特首声称与个别泛民议员有私下通讯,引起泛民之间互相猜疑,这招也是挺高明的。在此策略下,泛民缺乏攻击的着力点,以前能否与特首见面这种小事都可以闹得很大,但现在这些议题都不存在了。

政府现在全面推进民生跟产业发展,包括教育经费大幅增加,创新科技财政预算投放500亿。总体来说,现在政府采取主动态度解决民生议题,林郑月娥也愿意吸收包括反对派的一些意见,大手笔的去做,不会绑手绑脚。所以,民生议题反对派不能,也没有太大的着力点反对。

政治议题很多是政府或者中央主动带起的,就像政改。反对派因政改不重启而失去一个着力点,而民生议题基本由政府主导,反对派难以发力。过去那么多年的问题很多都是政改引申出来的,但是政改不推动,很多派生的争议就出不来。

政治议题可以分两种,一种是特区政府及中央主动的而他们被动,就像国歌法、23条的立法;另一种是他们做主动的,如本土及“港独”议题,但这些现在连谈都不敢谈了,他们整个势头已经被压得很低了。政治议题是由中央主导,就像刘兆佳说的“政治议题收归中央”,特区政府要做的是策略的推行。温和民主派现在回应式的抗议影响不大。

就本土及自决派而言,它们的影响力会慢慢下降。2020年的立法会选举很难再出现新的政治新星,再加上现在有被DQ的可能。本土派就像植物一样,也需有一个土壤及各方面条件配合,才能茁壮成长。过去几年这个土壤对这些本土派生长特别有利,但就现在而言,政治气氛缓和,土壤已经改变了,他们的全盛时期已经过去。现在有志从政的年轻人相信加入本土派的也不多了。

至于所谓中间建制派,新民党的袁弥昌写过相关的文章,他的说法是中间建制派行不通,路线狭窄,缺乏论述和党的机器。事实上,在比例代表制的制度下,中间建制派是以个人的魅力作主导,它有发展空间,但不会发展得很大。在比例代表制之下,它一定要跟其他的党派协调。然而,建制派是资源和组织主导;反对派是议题和理念主导。中间建制派首先面对的是既要参与建制派的游戏,满足他们的需求,同时又要开拓中产阶层的票源,两者的运作逻辑很不一样。现在看来无论汤家骅也好,叶刘淑仪也好,中间建制派的运作模式都是个人主导。个人主导是个优势,也是个局限,很难壮大。

未来有三个重大立法,分别是一地两检、国歌法及23条。此等重大议题虽然收归中央,但也要看特区政府能不能有策略地好好完成这些任务。对此我是乐观的。个人认为,23条立法程序在2020年立法会选举后启动会比较合适,可能要下一届的特区政府才能真正完成立法。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