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顺带科普一下《TOP GUN2》中的军事元素(下)

上篇接: 吐槽顺带科普一下《TOP GUN2》中的军事元素(上) 评论 73 军事

由于字数爆表,所以开了个下篇继续。依旧是严重剧透警告,注意!注意!注意!!

我们继续回到主角开始接近作战目标。

500

进入任务区域,Check In 是一个标准流程,即向当前空域的上级指挥机构进行报道,告诉他们你的单位进入这个区域,接受其管制,有些类似民航领域的区调的概念。更完整的 Check In 通报还会包括其任务性质,一些与飞行计划有关的缩写以便让预警机知道你准备干什么,当然影片这里进行了简化。Check In 之后,预警机就会为你通报一次空情态势,影片中的回答是“Picture Clean,Recommend Continue”,也是一句专业术语,表示目前空域安全,“建议”继续任务。这里就需要注意,预警机给出的是“建议(Recommend)”,因为按照流程,是否决定做什么事情是最终由长机决定的,预警机在此时只能给出的是建议,相关的可以见我们的 B 站教学

500

专业词汇,Picture,指请求空情通报,让预警机或管制员通报当前状态下的周边一定范围内的所有可能有影响的空域中敌对情况,如果没敌情,直接就会说 Picture Clean,如果有情况则会在接到请求后做一次空情通报(具体见下文),这里翻译成“回报状况”是不准确的,状况的术语称为 Status,用于向被问询者要求报告自身情况的用语,两者的用义是完全不同的,中文翻译这里搞混了。

500

匕首小队在接近敌方空域后改成了纵队(电影中描述的是“攻击队形”),之前提到过现实中大部分情况不会出现如此密集的队形(尤其是低空),但电影中依旧注意到了飞机尾流的问题,让每架飞机错开了不同的高度,长机位置则是最低的,与战术手册的要求是一致的。另外,这个镜头也能很清晰的看清楚匕首小队实战挂载配置,四机均为左右翼尖各 1 枚 AIM-9 格斗弹,左右机翼各 1 枚 GBU-24 激光制导钻地弹,中线一个副油箱,左侧进气道外挂载了目标指示吊舱,无中距空对空导弹。典型的专注于任务本身的挂载配置,一切无关的武器都没携带,几乎没有空对空作战能力,也没有大航程需求,与进入山谷穿越需要 2 分 30 秒的飞行距离是符合的。如果是实战中我可能会更倾向携带至少一枚中距空对空导弹在另一侧进气道上,至少有一个保命的保险,否则像电影中一样真就一点余地都不给自己留了。也许电影中这么挂载的考虑可能是处于发挥飞机过载极限的目的减轻了一切没用的挂载,这能说得过去。

500

这组镜头可以看出山谷的入口就在海岸线边上,也就是说目标并不十分深入内陆,所以与相应的交战时间、距离、油料什么的还算是比较符合的。至于山谷为啥没有布置防御以及敌军降智的情况,在一开始就已经表述了,不再重复。

500

Top Gun 1 就有许多经典的拍摄航空器的镜头语言,Top Gun 2 也一样,这组镜头可以说帅爆了。将飞机沿着河谷飞行的冲击感表现的非常到位,当然这里需要着重说明,机身上的雾气不是超音速的音爆云,严谨的叫法是普朗特 - 格劳厄脱凝结云,当处于特定大气密度、湿度下,高亚音速状态也是可以形成这样的效果。F/A-18 在战斗状态下基本上不可能在海平面达到超音速状态。

500

这张来源于网络的 F/A-18 低空飞跃海滩的视频正好可以说明此问题。

500

防御方在山谷布置了一堆 SAM,却没有安排哪怕一个人工观察哨或防空炮,让主角们大摇大摆无忧无虑的在山谷中来去自如,这应该是本片反派最大的降智。从电影角度来看,主角们要执行的任务已经很难了,降智一下能让不可能的任务变成可能,但从军事角度而言,这实在不能忍……

500

这电影严重了抹黑了(也许不是?误)毛子的 Su-57,再怎么说也是五代战斗机(美标四代),除了超机动外有体现外,对隐身特点完全没有体现,E-2D 预警机竟然在国境线之外就发现了处于巡逻状态的 Su-57 并且还能保持持续的跟踪和监视……当然,话说回来,TG2 对 F-35 也黑了一把,让影片为啥不使用 F-35 而只能用 F/A-18 执行任务变得相对有些合理性。

500

预警机相关口令没有硬伤,符合北约战术用语,Bandits 表示有敌意的飞机(但未处于交战状态),Single Group,单个群组,在 AIC(空中拦截管制)或者 GCI(地面拦截管制)指挥中,通常把靠得近的目标认定为一个群组的一个整体,然后再会报告这个群组有多少单位,影片中是两个目标(Two Contacta),字幕这里直接选择模糊处理,没有翻译出来。另外,影片中这里遗漏了一部分通报信息,照理说应该要通报目标的位置。所以“凤凰”在通报后向预警机发出了提问。

500

这里的字幕或者台词本身就非常随意了,“凤凰”问了一句“敌机是什么航向”,实际应该被翻译为敌机是什么状态,因为航向对他们来说没有意义,这个航向(Heading)在这里更多的指刚才通报的敌机是否正在指向匕首小队,即匕首小队有没有危险。而不是问对方具体航向是什么。而且之前的台词也没有提到这两架冒出来的 Su-57 处于什么位置上,单说航向用处不大。所以预警机后一句台词补充了刚才漏掉的信息:Bullseye 090,50,Tracking southwest,显然中文字幕没有相关知识,所以错的离谱。这句话正确翻译为:目标位于靶眼的 090 方位的 50 海里处,正向西南运动。

500

这段话包含几个关键要素,其中靶眼(BE - Bullseye)是指某个事先约定的参考坐标点,所有的目标信息以该参考点作为通报基础位置,实际使用中靶眼更多会被某个代号指代(如上图的 Rock),方位角 090 即正东方向,而里面的 50 不是英里而是海里(这是海航!海航!!海航!!!即便是民航也更多的使用的是海里,而不是英里),两者英文都会被缩写为 mil 但有区别,所以有时候海里会被写成 NM - Nautical Mile,最后是向西南运动(Tracking - 英文字幕也是错误的)。可以看出预警机的无线电通报是非常简约明了,通过非常短的几个词以最大的效率把所有有关信息说的非常清楚。

500

战斧导弹在匕首小队抵达目标前几分钟轰炸了敌军的机场,一大片黑压压的导弹瞬间就彻底瘫痪了机场,包括跑道、机库等设施,不过没有摧毁燃料库。只是很“巧合”的,一架 F-14 的机库没有遭到攻击幸存了下来,为后来主角脱困创造了条件。我觉得这里如果改成机场的防空炮仓促拦截击落了其中一部分的战斧导弹,从而让 F-14 的机库幸存可以更合理一些。否则这个巧合实在是运气成分爆表,或者只能说策划打击机场的参谋人员“未卜先知”搬的漏掉了那个机库。

500

经典的皇牌空战式的钻桥洞桥段部分的 HUD 图像显然是合成或者 CGI,有些横向移动的效果现实飞机几乎做不到,HUD 的速度矢量标记也过于稳定,不像是在剧烈机动和转向时的状态。

500

激光编码 1688,啊哈,几乎所有军机圈军迷都懂这个代码,最基础默认的激光编码。哈哈。激光利用不同照射频率来分清楚由不同设备同时照射的多个激光,从而不会搞混淆,也避免了敌军可能使用同样频率的激光来干扰瞄准。需要说明,四位激光编码不是随意瞎编的,其第一个数字只能是 1,能修改的只有后三位,其中第二位只能是 5,6,7。第三位和第四位可以是 1 至 8 中间任意数字,但不能超过 8,也就是说不会存在 9 这个数字。这是炸弹的引信以及相关激光编码的规则决定的。另外,炸弹在挂上飞机的时候就已经确定好了激光编码并由地勤人员拧动炸弹引信位置的编码器来决定当前飞机的炸弹接受什么编码的激光,空中无法更改,所以电影中这里更多的是为了让操作照射器的 WSO 确认自己发射的激光编码是正确的而不是错误的,导致炸弹无法找到目标。

500

“凤凰”后座 WSO“鲍勃”的一个意义不明的操作,他在调整吊舱,按的按钮却是针对图像灰度调节(GN)的,此时 LTD/R 标记已经被亮起,如果按照前文的设定,这时候应该还没有看到目标,不用开启激光,显示的应该是 L/ARM。这是前文中提到的一个吊舱图像的小瑕疵。图像的左下角和右下角的高度和速度信息这时候倒是比较准的,597 节 / 0.83 马赫,90 英尺高度。另外一个小细节是其手指左侧的主军械开关(或者叫主保险开关)向上拨至了激活位置(ARM),表示飞机已经断开了保险进入作战状态,这是所有武器使用的最后一步,只是这里主模式灯(A/A 和 A/G)依旧没有亮起,瑕疵 +1。

500

翻译没有到位,Pop-up Strike,爬升攻击,从低空改出,拉起高度后对目标发动攻击。

500

爬升准备攻击的“塑料虫”座舱,左右两个显示屏一个是 HUD 图像备份页面,一个是 FCS 页面,没有任何一个屏幕与作战相关。显然依旧是障眼法,反正大部分观众看不懂仪表上显示的是什么。

500

画面转换到另一个视角上又出现了穿帮,“凤凰”的座舱里,左侧显示屏又变成了油料管理页面(FUEL),如下图,我们隐约也可以在这个页面上看到飞机只挂了一个中线副油箱,符合之前外观上看到的那样。当然,这样的细节一般观众肯定不会去注意到了,军迷圈的恶趣味。

500

500

HUD 上菱形的目标标记是真实的,但其使用方法是电影虚构的。这里就不展开阐述了,后面也一样。

500

匕首三号 WSO“鲍勃”在操作瞄准吊舱,这里可以注意到,其 TDC 游标控制器位置与之前阿汤哥“独走”时有所不同,这一点电影表述没有错误,因为这是一个 WSO(武器官)控制器,即后座,F/A-18 的后座没有节流阀,是通过左侧的一个类似飞行摇杆的控制手柄进行控制的,其指定控制器就是在这个固定操纵杆(没法摇)的中间。基本上电影中与 F/A-18 座舱相关的都没有硬伤。

500

图源:麦道 F/A-18 大黄蜂与超级大黄蜂(史蒂夫·戴维斯 著)

500

GBU-24 炸弹投掷后展开折叠的弹翼,细节加分。

500

前文提到过,这里在作战中的画面依旧给了一个闸式开关一闪而过的特写,表明了在炸弹投放之后,飞机是以解除飞控过载的限制进行的拉高,也就为后面接近 9G 的爬升过载创造了可能性。还是要说这一点的细节相当到位。

500

即便 F/A-18 是电传控制的,但在大过载状态下,飞行员几乎要拼劲全力去握住操纵杆,否则你根本控制不住飞机,这里“凤凰”在拉起时需要双手完全抱住操纵杆奋力向后拉的动作符合场景设定,题外话,如果这个镜头能再加上“犯贱贝蒂”(F/A-18 的告警女声)在那里喊“Flight Control,Flight Control”(解除飞控的提示音)效果会更好。

500

这个镜头可能会存在争议,隐约可以看到投弹完成的飞机正在进行最大过载的爬升,此时飞机中线副油箱依旧还在飞机上,虽然中线油箱对于过载的影响较小,但依旧是存在影响的,按道理,在接近攻击目标时,这个 330 加仑的油箱就应该烧空了,早就可以抛弃了,毕竟在之后要做一个非常危险的高过载爬升,而后又可能面临与防御方五代机的拦截,能减轻一些重量自然是更好的,这一点电影的确没有做更多的解释。也许在前期山谷飞行和爬升攻击的过程中耗费了飞行员很大的精力以至于他们真的就是“没空”去处理油箱的问题?这样解释也许能勉强说的通。另外,还能明显看到“凤凰”所驾驶的照射机的炸弹根本没有投掷,那僚机携带着炸弹干嘛?本身攻击窗口就非常小,只有一次攻击机会,为何刚才攻击的时候不一并将炸弹投出,以作为阿汤哥长机炸弹的备份呢?如果说此时武器官已经手忙脚乱没时间瞄准炸弹,那两架双座照射机都带着两枚 2000 磅的炸弹跟着飞完全程的意义是什么呢?还不如换两个油箱更保险不是吗?这是一个目前没有合理解释的地方。

500

虚构的 G 值显示,依旧是固定在中心毫无变化的速度矢量标记,这里显然又是一个艺术画的加工,用来凸显相关信息让观众更好的注意到。实际的 HUD 的数据可能是类似下图的效果,可以看到 G 值实际是在左侧,而在拉升状态下速度矢量标记已经跌到了画面的下边缘:

500

第二组攻击的“公鸡”在僚机激光失效的情况下准备盲投,但对比上篇中阿汤哥瞄准的 HUD 视角可以明显看出这个 HUD 画面上的速度矢量标记不应该压在目标上,因为速度矢量标记是表示飞机飞行的方向,而不是炸弹,炸弹的落点位置肯定比速度矢量位置更偏下才对。如果按照图中的姿态投弹,那炸弹是 100% 只能打中旁边的地面而无法击中目标。

500

投弹之后匕首小队迅速爬升开始脱离目标区,可以看到此处投掷的炸弹均设置了延迟引信,在飞机飞过之后才爆炸,否则刚落地就炸的话爆炸会把飞机自身给波及了,这肯定不是飞行员们想要的结果,对此镜头中也有明显的交代。但的确要说回来,前文实际已经提到过,按照电影表述的两架飞机同时密集编队进入的时候,等拉起的时间点上,目标实际在飞机的后方,是不可能做到继续激光照射或者观察目标的,算是个剪辑上的瑕疵,让人产生了错觉。

500

这里属于英文原文的台词不严谨了,之前预警机通报的时候已经用过了 Bullseye 靶眼这个词了,虽然 Bullseye 一词的确也可以用于命中目标的说法,但由于前后文同时出现了两个一样的 Bullseye,就会产生误解搞混的可能。如果前文预警机在使用靶眼一词的时候可以给一个代号来代替,会更好一些。

500

到了经典的飞机躲导弹情节,电影中的 SA-3 防空导弹显然被大幅度强化了,具备了超强的快速反应能力以及多目标攻击能力,现实中老式的 SA-3 是做不到这点(也不排除是不是经过现代化改造?电影没有交代)。这里我想有些人可能会提到是不是认为“导弹拖着长长的尾迹追飞机”是不是不合理?毕竟大部分导弹的动力端实际相当短。许多电影的确犯过这样的错误,比如之前美国电影《深入敌后》那个名场面就是同样的 F/A-18 让一枚导弹追了半天,也别提《空天猎》犯的同样错误。TG2 这里也存在这样的嫌疑,但有所改善的是,电影中并没有表现导弹追击时间特别长,相反 TG2 采用的是多次发射多枚导弹来营造紧张感,仔细看每一枚导弹飞行时间并不长,要不就被主角靠机动躲过,要不就是被诱饵弹所欺骗掉(毕竟是五十年代的导弹,容易被骗可以理解)。这样改动之后,这个桥段对于紧张程度的塑造没有弱化,同时也避免出现之前一些空战场景那种“导弹长跑”的情况出现,所以这里的导弹尾迹是正常的表现。

500

翻译不严谨,Emergency Jettison 应该是应急抛离,这里应该指的是该机按下了应急抛离按钮并放弃了所有非必要挂载(包括刚才未用掉的炸弹以及油箱),可以在画面看到刚才还带着的两枚未使用的炸弹已经被扔掉了,让飞机处于最轻最灵活的状态来躲避导弹攻击,而后面的 Defending 是空战术语中采取防御机动的口令。

500

另一个可能会被争议的地方就是抛着热诱弹躲导弹,如果有基本的军事知识,我们都知道热诱弹是用来诱骗追踪热源信号的红外制导导弹的,而电影中的 SA-3 是(半主动)雷达制导型防空,热诱弹是无效的。但这里也需要注意,在执行防御动作时,匕首小队的几乎所有飞行员都没有选择使用前文提到过的节流阀(油门)上的防御对抗开关来对抗导弹,而是直接用拳头敲下了座舱盖边缘的一个红色按钮。这个按钮是“紧急释放按钮”用来在紧急情况下投放对抗措施,按下该按钮后,武器系统会自动执行一个紧急抛撒程序,通常是热诱弹和金属箔条一起快速投放较大数量(前者用来对抗红外弹,后者用来对抗雷达弹)。相比而言,使用节流阀上的对抗开关则是可以选择单一类型的反制措施并更好的控制投放数量。情况紧急的飞行员没有时间去分辨对手到底用什么武器攻击时,紧急投放按钮是最优的选择。当然其坏处就是一次性投放的数量特别多(毕竟要保命么),而 F/A-18 的对抗弹药的数量本身就不是很多,也许两三次就会用完所有的对抗弹药。这也为后来阿汤哥和“公鸡”被击落留下了伏笔。

500

图源:DCS World

而金属箔条本质上就是一堆铁丝和碎纸屑一样的东西,外观上不如红外诱饵弹来的直观,为了场面好看,空战电影都会选择来抛洒热诱弹作为描述飞机对抗导弹的措施。而在 TG2 这个场景里,观众可以认为实际两者是一起投放的,只是箔条不容易看见和表现而已。所以这里的处理也是正确的。但许多空战电影对此细节从来都不解释的非常清楚,所以很容易造成争议,这就很考验编剧、导演和其电影顾问到底发挥了一些什么作用了。下图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这个红色紧急释放按钮的位置和飞行员是如何“敲击”这个按钮的。

500

这里还有一个翻译错误,Countermeasures 是对抗措施,热诱弹(英文为 Flare,影片里被翻译成“火焰弹”)以及箔条弹(英文为 Chaff),都属于对抗措施的其中一种,结合上文提到的这里飞行员使用的是紧急释放按钮的实际功能来看,原英文台词没有错误,而中文台词只说“火焰弹”是明显错误的,也带来了下文中的误解。

500

摆高清的片源所赐,如果仔细观看,是可以看到金属箔条的发射的,当然我们这里肯定不能深究引导导弹的雷达是不是能通过速度分辨过滤掉箔条的干扰,毕竟这已经超出普通观众理解范畴了,也不是一个商业片需要去考虑的东西。

500

导弹大战这一桥段的拍摄通过到处乱飞,但短促的多枚导弹,急促慌乱嘈杂的无线电对话,以及营造的视觉效果可以说是给解决空战电影如何营造相似条件下交战紧张感的同时,不过分牺牲真实性而做出了一个答案,我估计未来许多空战电影很可能又会以 TG2 的手法为标杆做出各种模仿。至少我个人认为这一段落拍摄的要比后面大战 Su-57 的“抗五代机神剧”要好很多。

500

阿汤哥被击落的瞬间效果,当时在 JQVFG 集体观影的时候有同仁对这个镜头的赞誉比较高,理由是电影中第一次明确的表现了一些防空导弹的连续杆战斗部切碎飞机的效果,这也为主角幸存下来跳伞提高了可能性(如果是破片估计飞行员不死也得伤)。不过后来我去查了一下资料,至少从了解的信息来看,SA-3 防空导弹依旧是破片战斗部,所以电影中的 SA-3 是否被导演篡改了战斗部是值得怀疑的。当然主角不能死啊……考虑到这点修改成连续杆战斗部也不是不可理解。

500

专业用语,脱离控制点(ECP - Egress Control Point),是预先飞行计划中的一个航路点,用于引导飞机正确脱离战区方向的一个位置,Egress 这个词也是航空战术用语,指脱离,离开,撤出的意思。中文字幕直接无视了这段对话。

500

AIR BOSS 在此处的决策是无比正确的,不能葫芦娃救爷爷又去搭上更多的飞机,后续的 CSAR(战斗搜索营救)行动也取消了,没有制空权你进去就是送。台词中也再次确认了美军飞机“打不过 Su-57”这个基本设定,只是阿汤哥满身都是外挂(伊森亨特:你说谁呢?)你又有啥办法呢……

500

Engage 是进入交战的意思,这里翻译成前往救援(打下敌机夺取制空权)也不是不妥。

500

前来攻击跳伞的阿汤哥的雌鹿直升机,反派总死于矫情,你特喵带着四个硕大的 S-8(57 毫米)火箭弹,直接泼一轮下去电影就可以结束了——完美收官,非要用小水管机炮。片中的 Mi-24 显然使用的是 12.7 毫米的“加特林”机炮,但我没有查到 Mi-24 是否存在双联转管机炮的版本,姑且看做是电影中反派的改装型号,否则如果是原装的 23 毫米炮,那棵枯树杆是否能帮主角挡住子弹也成了个问题。

500

反派死于矫情……啊不,放错图了,感谢电影贡献表情包。

500

500

恰好留下了一个机库的 F-14,哼……参谋官出来挨打,怎么制定的攻击目标,居然还漏了个机库。到了营销号最喜欢的“教你如何偷飞机”的环节。一个刚挨炸的机场,一片混乱,到处在忙着救援和灭火,让阿汤哥两个人直接混了进去理论上说的通,但启动发动机这么大的声音没让守卫注意到的确有点牵强。当然这里需要解释一下,F-14 虽然启动需要校准惯性导航以激活相关雷达、导航等设备,但进行惯导校准启动了直接走人也不是不可以,这在后面电影中的确提到过飞机上天之后几乎没有电子设备可用的情况,另外,越老式的飞机,电子设备的约束越少,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笑话,影片中的 F-14 是一架 F-14A,显然就是为了影射全世界还唯一保有 F-14 的伊朗版本的“波斯猫”,电影中的 F-14 也是用了一架博物馆里的 F-14 进行的座舱实拍,比起 TG1 那个时代的 F-14 座舱,真实性和还原度 100%,情怀再次拉满。

500

Chief,Turn on the Air Supply。DCS 玩家狂喜。不错,F-14 战斗机启动需要地面引气,而不是跳上飞机就干活。当一个发动机启动之后,就可以利用已经启动的发动机给另外一个发动机进行引气而不再需要地面供气支持,电影中也表现了这个细节。

500

关于 F-14 座舱启动开关的这些细节就不谈了,真机实拍完全还原座舱,开关都是正确的,没毛病。这架机库中的 F-14 居然还带着满油,不能不说主角的运气是不是爆表了。

500

F-14 后座 RIO(雷达拦截管,相当于现代的 WSO)的仪表,上方绿色方形屏幕是 AWG-9 雷达显示屏,下方则是一个垂直显示指示屏(VDI,前座也有一个相同的设备),100% 还原,这比 TG1 的虚构座舱强很多。当然前文也解释了一下,由于是非正常起飞,这些仪表都没办法正常工作。

500

发动机启动曲柄,先启动左发,细节拉满,毕竟是真机拍摄,怎么说启动手册是肯定看过的拉。

500

500

F-14 的 HUD 图像,经典的直接投射在前风挡上,而且当前 HUD 的显示模式正好处于起飞模式上(TO)。

500

为了尽快获得起飞升力,阿汤哥打开了机翼后掠控制手柄的保险盖,进行手动超控。一般 F-14 的后掠角是靠节流阀上的控制开关进行输入,并由飞控根据当前速度和环境去调整。不过实话说真机起飞本身就是要将机翼展开至最大,所以这一步实际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只是可以告诉观众当前面临的情况,增加悬疑感。作为这个经典机型,毕竟有真机加持,这样的细节让军迷基本上看的都直呼过瘾,每一个设备的操作动作都能跳动 DNA……

500

仔细看,座椅靠枕位置上的弹射座椅保险开关并没有合上,显然起飞匆忙忘记了这个事情,这会为后来主角的遭遇埋下了伏笔。

500

特写的 F-14 空速表,指针逐渐指向数字 15,表示 150 节,差不多这个速度就是 F-14 的抬轮速度(V1)。这里没有胡编一个速度,可以的。

500

这个镜头暴露了主角遇到的问题,实际从烟雾可以看出,他们并没有获得明显的逆风以提升起飞效率,所以还是蛮危险的。不过不得不吐槽,刚才那些忙碌的消防员,武装的卫兵被瞬间清理干净了吗?另外,还是不得不吐槽参谋人员,你们策划的巡航导弹攻击居然还留了一段勉强可供起飞的滑行道,美军不缺这一发战斧吧(导演:你是一定要弄死主角吗?)……

500

500

图源:DCS World

F-14 的老式控制摇杆,细节满分,可以与上图对比一下。

500

在两人“偷”到 F-14 升空之后,两架巡逻的 Su-57 发现并靠近了他们,由于 F-14 是影片假想敌所使用的飞机,所以 Su-57 一开始没有把主角他们的飞机当做敌机,只是前来查证。主角他们戴上了面罩后至少从外观上看不出有啥问题,Su-57 长机靠近 F-14 后,阿汤哥拍了拍头盔并做了向下的手势并不是嘲笑对方,而是航空手势中表示本机机械故障的手语,以表示本机无法进行无线电通讯。仔细看,还是能看到竖起的弹射座椅保险开关,依旧没有被合上,这个伏笔非常重要。

500

500

这一段镜头中将 F-14 与 Su-57 进行“狗斗”的情节稍加合理性,即避开了 Su-57 的优势区域(打超视距空战)。前来查证的 Su-57 飞行员向 F-14 发出了转航向 330 度的命令后发现 F-14 没有正确回应他们的手势(根据前面预警机的态势显示,330 度正好是往内陆机场方向飞行),所以 Su-57 长机产生了怀疑让僚机拉开了距离前往“大猫”的后半球,这是一个典型的对“有敌意目标”(Bantis)的拦截队形,这样一旦阿汤哥的“大猫”突然发难时,Su-57 的僚机就可以在优势位置上迅速做出了反击(当然,从真实角度来说,这个反映还是略慢,毕竟剧情需要)。

500

这应该是一架猴版 Su-57 吧?前部的前视红外传感器根本就没启动,或者说压根就没安装?难怪打不过主角……哈哈。我记得没错,之前法国出口给某国的阵风战斗机就是这样的,没有安装前视红外,直接在同样位置上塞了一堆泡沫填了完事。

500

专用英语,Splash,用于空战场景表示的是确认击落敌机。而如果在地面作战,尤其是炮兵作战中,则是(本方炮兵)炮弹即将落地的口令,以提醒前方引导人员注意观察落点。

500

大大的穿帮,虽然借助真机加持在 F/A-18 和 F-14 上座舱还原相当到位,但到了 Su-57 这边……这架 Su-57 的座舱实际背景是一架 F/A-18,可以看到背景上虚化的非常标志性的黄色座舱盖应急抛离控制杆,飞行员的操纵杆则是 A-10C“疣猪”攻击机的杆子,这里显然是道具组偷懒并使用了商业飞行摇杆(大概率是图玛斯特 HOTAS A-10 套装,俗称猪杆),这在模拟战斗飞行圈中非常熟悉。

500

图玛斯特品牌的 A-10C 仿真操纵杆

500

这是我在网络上找到的 Su-57 的座舱效果,显然可以看出差异是非常大。这只能说道具师在这里还是偷懒了。实际合理的做法可以使用一套 VKB 品牌的仿苏俄战斗机操纵杆来代替,会更好一些。

500

VKB 品牌的 Gunfighter 仿真飞行摇杆

500

在空战中阿汤哥利用发动机推力不平衡来创造性的增加水平转向角速度,由于 F-14 两台发动机间隔很大,所以产生的力臂也很大,所以现实中这种做法是可行的,只是不大可能这么干,容易让飞机失去稳定翻滚,从而造成飞行事故。

500

F-14 攻击时的 HUD 图像,也基本没毛病,圆形的锁定标记是虚构的,现实中是菱形。另外下方隐约可以看到 SW,2 字样,表示当前选择的武器是 AIM-9 响尾蛇导弹(Sidewinder),携带了两发。

500

Su-57 利用所谓的超机动躲避主角的导弹攻击,需要反复强调,在当前条件下做这种机动实际意义并不大,这反而暴露了自己,甚至给主角创造了绝佳的射击窗口。当然电影中一定要给反派的战斗机有个帅气的开场,否则没办法凸显主角战胜对手的艰难性。神话和弱化超机动的意义都是不可取的。

500

你这背景太假了……穿帮镜头之一,通过飞行员面罩的反光可以看到,演员实际是坐在一架 F/A-18 双座型的后座进行拍摄,然后应该是通过合成手段放进了 F-14 的座舱。阿汤哥的飞行动作也基本都是在 F/A-18 的后座完成的。

500

细节满分的 F-14 机炮弹药余量指示表

500

这里也可以明显从头盔的反光看出,Su-57 的飞行员也是在一架 F/A-18 上完成的拍摄。属于穿帮镜头之一。另外我想对空战部分讲两句,固然强行设定和降智的 Su-57 被干掉使得这一部分可以敲上了“抗 Su-57”神剧的范畴,不过总体而言,这段空战场景拍摄还算令人满意的,我仔细看了一下,从主角第一次开炮进入交战,到最后击落第二架 Su-57,电影中整个用时也不超过 3 分钟,镜头紧凑,没有拖泥带水。与很多更神的空战影片反复的水时长手法不同,真正的空战往往就在几分钟内就可以分出胜负,这点上 TG2 的火候把握的相当好,未来应该还会有一些空战影片要问世,他们会拍成什么样?要不要师母以呆一下呢?

我相信正如同 TG1 引领了一整个时代空战影片潮流来说,TG2 也会带来许多拍摄手法,剧本等相应的推进吧,这应该就是观众们想要看的空战影片,无愧于本年度的票房冠军。

500

F-14 的垂直显示指示器(VDI - Vertical Display Indicator),上面显示的东西没毛病,前后座各有一个,它不是雷达显示屏,但可以显示雷达探测到的一些目标的战场态势信息,F-14 所使用的 Link 4 数据链也通过它显示信息。不过由于飞机惯导没有校准,实际这上面的信息基本无法使用。电影这个镜头只是用来表现飞机相应设备的电力恢复了,可以进行无线电通联了。

500

依旧是穿帮的座舱,反光显示的 F/A-18 后座座舱仪表板太显著了,让人无法忽略。瑕疵 +1。此处主角的 F-14 受到了雷达告警信号告警,表示被雷达锁定了,我仔细听了一下电影中的告警音,的确是真机的告警音,还原到位。

500

“大猫”在解决掉两架 Su-57 后,遭到了第三架 Su-57 的追击,阿汤哥在没有弹药的情况下打算放弃飞机和后座一起跳伞,但后座拉下弹射拉杆后,弹射座椅并没有启动,这是前面埋下的伏笔发挥了作用,你弹射座椅保险都没合上,当然弹不出去啊,不过这细节恐怕只有对战斗机非常了解的人才能看得出来。这里的翻译是错误的,不是拉不动,而是不起作用(Not working)。这会给观众导致误解以为是飞机太老设备坏了。

500

最后“刽子手”前来救场,把情节往致敬 TG1 两战友和解的方向发展,再度情怀。这里需要注意的细节,是 F/A-18 左侧进气道的挂架空了出来,考虑掉目标吊舱是不能被抛离的,合理的解释就是刚才他攻击 Su-57 发射的一枚 AIM-120。当然,依旧是对 Su-57 降智,被一架 F/A-18 瞄上了都没反应还要追着 F-14 打,只能说这是为了喜剧效果。另外 F/A-18 原本的任务挂载没有被卸下,还挂着两枚炸弹,如果说紧急起飞的话这个理由可以说得过去。

500

最后是经典的航母降落,翻译上的小瑕疵,Downwind 直译的确是顺风,但这里应该是航母降落的第三边(经典的“飞五边”)。

500

啊,截图只能这样,试了无数次,没办法……画面太快了,毕竟这个经典画面还是要复刻的,配合经典的主题曲,情怀爆表了,虽然没有咖啡杯是差评。

500

LSO 的白马甲上面写着 VFA-154,第 154 舰载攻击战斗机中队,又被叫做“黑骑士”中队(Black Knights CAG),驻扎在加州勒莫尔海军航空站,影片开头和途中还是能隐约看到航母是“罗斯福”号(CVN-71),VFA-154 在 2020 至 2021 年被部署在了“罗斯福”号上,基本可以推断影片这一部分的拍摄时间就是那个时候。

500

在最后 F-14 降落航母的镜头中,出现了一次发动机单边失效的状况,这是在 F-14 服役时事故率比较高的一种事故,之前提到过,F-14 左右两个发动机间距很大,如果动力不平衡,则会出现严重的失稳翻滚,现实中因此损失了不少飞机和飞行员,这里这个桥段显然是为了致敬一下这个梗,同时也用来体现主角对飞机的操控能力非常优秀。

500

F-14 的 HUD 切换到了降落模式,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出现了速度矢量标志。另外在前风挡左侧隐约能够看到亮起的攻角指示灯,这表明目前飞机的攻角速度还是偏快的,由于设定上这架 F-14 一来没有尾钩不是舰载机版(影射的是伊朗的“波斯猫”),二来影片中这架飞机已经是受伤接近失控的状态,还没有起落架,所以着舰速度较高,下滑道偏低是可以理解的。

500

OK,本片军事元素的最后一幕基本就是还原了 TG1“冰人”和“独行侠”冰释前嫌。虽然剧情显得老套,但也算一种传承。

好了,全篇的解读就到这里,本文原创并首发于观网风闻和 B 站个人专栏,如有转载请注明作者。现在,压力来到了《空战之王》这边了哦,别让人失望。

500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