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讲:家人尸体也不放过,美国富人如何“花式避税”?

大家好,我是在观网陪你看美国的谷智轩。最近,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把过世的前妻葬在了自己的高尔夫球场里,又一次引发了舆论风波。“懂王”为什么这么做,社交媒体上有很多猜测,其中有种声音比较大,说这样就可以把高尔夫俱乐部包装成“公墓公司”,什么财产税、所得税、销售税,都不用交了。美国富人的避税手段,中文互联网上传得也不少了,但手段到了“葬妻避税”的份上,还是令人惊诧。本期《轩讲》就来聊聊,在美国,有钱人可以怎么避税?美国政府又是怎么见招拆招,进行反避税的?

美国的税法,纷繁复杂,光联邦层面的《税法典》(Internal Revenue Code),就超过2500页。这部法典将收入分为两种——工作所得与非劳动所得。前者就是针对打工人,交个人所得税,阶梯税率最高不到40%。后者针对炒股、炒房、炒名画古董,说白了就是躺着赚钱,且征税力度明显更低。因为这条根本性的区别,美国的税法明显偏向富人。美国富人要合法避税,由此衍生出三种方式。

第一种涉及个税,也就是说应纳税收入,减去可抵退额度,再乘以税率,各国都差不多。在美国,为了尽可能少缴税,这三个变量都能动手脚。从上个世纪初开始,美国政企高管流行拿“一美元年薪”,初心是在战争时期为国家减负。但当时不允许无薪工作,所以象征性地领一点钱,本质还是无偿打工,当然也谈不上交税了。可如今,“一美元年薪”却成为众多富豪高管,免交个税的套路。乔布斯14年领了14美元薪水,而他持有的股票市值,从1750万美元,暴涨到22亿。2010年全年,甲骨文CEO艾利森工资一美元,但算上股票和其它理财产品的总收入,超过7700万美元。

除了不领工资,另外两种玩法——增加可抵扣额、降低税率,基本围绕公司展开。企业可以申报的抵税名目,少说也有20多项。把个人消费算在公司开支里面,当做抵扣额度,就能起到避税的效果。坐林肯豪车叫“商务出行”,只能算基本操作。什么商务用餐啊,“客户与雇员娱乐开支”啊,“子女与配偶看护费”等等,光名字就大有门道,懂的都懂。最后,如果把个人工资转换成企业收入,就能绕开更高的个税,缴税率更少的公司税。中国许多明星开工作室,大抵也是这种操作。

而避税的第二招,是美国特色的资本利得税(Capital Gains Tax),也就是美国税法中的“非劳动所得”。“股神”巴菲特曾公开抱怨,秘书交税税率是他的两倍,反映了美国个人所得税与资本利得税的区别。资本利得税,必须在交易实际发生后才能征收。美媒天天曝料,说全美最有钱的人,常年不上税,让吃瓜群众惊掉了下巴。因为许多富翁不领薪水,免交个税;而只要他不卖出股票,又不用交资本利得税。花钱的时候呢,他们就可以利用一种专门的金融产品SBLOC(Securities-Based Lines of Credit),抵押股票套现。

一方面,这种产品有个特点,就是资产规模越大,利率越低。比如资产1亿美元以上的,利率最低可以到0.87%。而且只要抵押股票的价值不缩水,客户就只用还利息,不用还本金,相当于无限期低息贷款了。另一方面,美国税法对继承财产课税,有一条“递增基数”规则。当富翁去世,子女继承他持有的股票并卖出时,对股票征资本利得税,仅算人去世以后的增值部分,生前的通通不管。所以美国富人倾向于长期持有股票,不断抵押套现,直到交给子女继承。借的越多,持有的时间越长,省下的税就越多,越划算——即俗称的“买-借-死”战术(Buy, Borrow, Die)。美联储统计,全美1%最富有的家庭,持有了股市一半的可交易股票。富人既保住了资产,又滋润地过日子,还最大程度避税,赢三次了。

最后一种避税方式,涉及遗产税。在美国,这就是一种“富人税”,在联邦层面,只有总资产超过1200万美元,才配交。虽然最高税率40%,看似挺吓人,但实际上征收力度有限。2012年,美国遗产与赠予税一共收上来140亿美元;而同一时期,美国有1.2万亿美元的资产,被传给下一代。富人有各种方法绕开遗产税。最常见的是成立信托,由第三方打理资产,传递给子女。有NGO统计,全美前100名的富翁,至少一半以上,靠这招避税。耐克的创始人奈特,一边说死后会捐出财产,暗中向儿子转移了93亿美元家产。此外,把资产当做“礼物”赠给子女,只要价值在1170万美元以内,也可免税。当然,互联网上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还属慈善捐款。捐出去资产额外免税;捐款人死后,慈善基金中的钱,又可以传回子女手上。还有人套路玩得更花,把全部的收藏品捐给艺术馆,换取抵税。然而那座艺术馆就是他本人建的,还建在他的别墅旁边,等于是左手倒右手。

再简单说说企业如何避税。80年代以前,美国企业所得税一度超过45%。美企为了避税,要么将公司注册地迁往海外;要么找税率较低的国家,收购一家小企业,当做公司总部。如此一来,这些美国公司的海外盈利,就不用向美国政府交税,形成了“税收倒挂”现象。从1996年到2000年,美国约六成的公司,规避过公司所得税,每年损失的财政收入,保守估计也有17%。2016年,美企一半以上的利润,都登记在七个海外“避税天堂”。换算成税收收入,相当于每年流失1000亿美元。2018年,美国企业500强当中,亚马逊、星巴克、IBM等91家知名公司,一分钱联邦税都没交。

美国富人避税的方式,让人看得眼花缭乱。那他们真就可以为所欲为吗?非也,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美国政府也在不断使出反避税的手段,那么效果又如何呢?

我们在讨论“反避税”之前,先要有个概念:“避税”不完全是个坏事。税收是政府运转的基础,也代表了一对核心矛盾:政府的征税权和公民的财产权。虽然从理论上来讲,税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但是取多少、怎么取,用多少、怎么用,这里面的水就深了。前两个问题,就需要“税法”来解决。“税法”不是一部法律,而是一系列大大小小、各种形式的法律。它的核心,是政府与纳税人财产利益分配问题,立法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限制政府对人民财产的过度侵犯,二是防止人民滥用权利,保障政府的税收利益。而如果是合理利用税法的规定,不交不该交的税,那么完全符合第一个立法目的。但是,如果是刻意利用税法的不足之处,该交的税不交,那就涉及“滥用”,是法律与国家意志所不能允许的。国家的“反避税”,针对的也是这个部分。

“反避税”是场每个政府都要面对的长期斗争。无论什么形式的“避税”,本质上都是在利用税法中存在的漏洞。平时我们用的软件有漏洞,发现后,打个补丁就完事了。但是税法打补丁,却没那么容易。那么,为什么政府会允许某些税法漏洞长期存在呢?一般有下面几方面原因。

首先,有些政府的税收体系,仍然非常不完善,立法和执行都不太行,甚至连第一步,搞清楚国民的收入、财富,都没做到。这种情况下,他们的主要精力,还放在解决非法的“避税”,也就是“逃税”上,对于那些钻法律空子的“合法手段”,暂时有心无力。当然,美国肯定不属于这种情况。前面提到,美国的《税法典》就有2500多页,340多万个英语单词,税务判例更是不计其数。而美国国税局(IRS)的“凶名”,小伙伴们肯定不陌生。什么横扫黑帮,武德丰沛,美国开国元勋的名言——“唯有死亡与税收不可避免”——能传遍互联网,IRS居功至伟。虽然近十年来,IRS预算和员工缩减了五分之一,效率时不时受到政府停摆的影响,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只要IRS想收的税,基本没有收不上来的。

第二个原因,是法律总是有一种滞后性,而“避税”就非常地主动、灵活了。只要“税法”不是尽善尽美,就会有人发现空子,再一传十、十传百。但修改税法,不要说立法,哪怕是相对灵活的司法和行政手段,都要经过各种程序和论证,还要有一些典型案例做契机。而且,有些税法漏洞,还具有“跨国”的特性,要打补丁,得几个国家协调才行。那些“避税天堂”,无一不是某些政府有意为之。比如说爱尔兰,故意用低税率,引诱企业注册转移利润,自己也赚得盆满钵满。其他欧盟国家不满意,2016年的时候,借着欧盟委员会的名头,说爱尔兰这是变相给企业发“国家援助”,破坏市场公平,判决爱尔兰从苹果公司补征130亿欧元。结果2020年欧盟普通法院一纸裁定,让欧盟委员会判了个寂寞。

美国这边,很长时间内,成文法中都没有一般反避税条款。反避税工作,主要由司法机关进行,而且是相对主动的。从1935年的“格雷戈里案”,美国法院逐步通过判例,发展出了“经济实质原则”和“商业目的原则”两大司法原则。简单来讲,就是管你采取什么花里胡哨的避税形式,我法官判案的时候,标准就两个:你这么干是不是就想避税;实际上有没有避到税。这么一来,反避税就能变得非常灵活,具体情况,具体适用。但这也有三个缺点。

首先,以“原则”定案,会导致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太大,不同法官,有不同的判法,全国各地不统一。这也是有损公平的。其次,司法机关采取的“不告不理”原则,而这些案子,之所以能进入司法程序,多半是税务机关干了什么事,纳税人不满意,才提起的诉讼。所以,主动权其实还在税务机关手上。最后,既然是打官司,那肯定是少不了律师啊。那什么样的人,才能拉起一支“律师天团”,和“霸总”IRS打擂台?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IRS对大企业,对“前1%”,总显得比较“软”——要是“硬”一点,就可能是好几年法场缠斗,“霸总”也累啊。所以,美国近年来,也在逐步把司法原则变成成文法。2010年,《医疗保健与教育协调方案》经奥巴马签署生效,当中的第1409条在联邦所得税法(Federal Income Tax Act)中增加了一条,把经济实质原则变成了成文法,也称为“一般反避税条款”。此后,IRS称王称霸,那腰杆子肯定是更硬了。

第三个原因,国家的税收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哪怕是一个微小的修改,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改革税制,是需要成本的。只有当政府觉得收益大于成本的时候,才有动力,去给税法打补丁。早年,西方国家大多喜欢“小政府”,和平年代,政府没多少事干,花钱的地方不多,对避税就比较宽容,甚至认可,宣称避税是纳税人的基本权利。当然,美国不在此列,前面说了,美国很早就开始积极反避税。但是在上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滞涨”状态,政府为了解决经济危机,开始不断增加财政开支。而收不抵支之后,留下的缺口,要么借债来填,要么只能想办法收更多的税。这时候,政府们就对“避税”不那么友好了。它们或是单独,或是联手,在几十年间完成了大量的反避税立法,甚至开始铆足劲,对付那些“避税天堂”。所以,政府反避税的动力强不强,和政府是不是缺钱,有直接的关系。

第四个原因,就要涉及利益博弈了。这个比较好理解。一个漏洞,总有从中获益的一方,和受损失的一方。比如说上面提到的,“买-借-死”战术仰仗的“递增基数漏洞”,经过测算,能够受益的范围只有20%的美国人。这20%,差不多就等于收入前20%的人。虽然它对于前1%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前20%,但至少,那两成的人,也分到了汤不是?所以,是不是要修改这个漏洞,就是20%与80%的博弈。而博弈的结果么,至少从目前来看,距离堵上这个漏洞,还遥遥无期。

剩余两个原因,我认为,对一个美国这种拥有成熟税收体系的国家来说,更为重要。美国政府做了近百年的反避税工作,几百万字的税法,能堵上的漏洞,大多都堵上了,剩下的,基本都能称之为“两难漏洞”。也就是说,这些所谓的“漏洞”,其实是税法为了实现别的目的,故意留下的缺口。

比如说,很多人批评,资本利得税的税率低。但实际上,这个“税率低”,主要是长期持有资本后,出售获利的联邦税率,最高一档是20%。如果是持有时间不到一年的“短线操作”,那么最高一档的联邦税率,是37%,与所得税税率持平。另外,除了联邦税之外,纳税人还要交州税。美国50个州,41个都要交州一级的资本利得税,最高的是加州,税率13.3%。也就是说,加州人卖股票,“短线”最高要交50.3%的税,“长线”的话最高也得交33.3%,跟所得税有差距,但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美国两级政府这么设置税率,一是为了鼓励居民投资,特别鼓励长期投资,二是为了区域经济平衡。从全国层面来看,是利大于弊的。

再说前面提到的那个“递增基数漏洞”,也是税法中故意设置的,主要目的,就是鼓励人们长期持有股票,在股票上涨的时候,不要轻易抛售。炒过股的小伙伴肯定有体会,股票一旦“蹭蹭”往上涨,你就会产生抛掉的冲动。股票涨,抛股套现的就多,然后股票就跌。如此一来,短线干扰长线,对股票市场的健康是不利的。而“递增基数漏洞”的存在,就鼓励投资者,把股票持有到“死”。别忘了,“买-借-死”,“死”才是重点。

其他的“漏洞”,也很类似。比如著名的避税工具——信托(trust),功能远不止避税,投资、规避财产风险,都用得上。美国政府对自家企业的海外利润征税,过去税率只有国内利润的一半,这是为了鼓励企业到海外投资。如今,拜登政府想让企业回来投资了,就搞了个《美国制造税收计划》,一下子把海外利润的税率给翻了倍。税法的“漏洞”,确实会被有心人用来避税,但是它们带来的好处,却要远比少收税带来的损失大。

政府不给税法“漏洞”打补丁的最后一个原因,在于这些“漏洞”,其实没那么好用。近年来,联邦政府反避税的重心,主要在国外,对国内的避税行为,不怎么上心。这原因就在于,从一个税法漏洞流掉的税,其实很容易就能从别的地方补回来。就说“买-借-死”,虽然不卖股票,借债消费,是不用交资本利得税的,但消费时的消费税,还得交。从股票这里,获得的股息、分红,也得交税。付给“债主”的利息,债主还得交税。万一资不抵债,债主把股票卖了,资本利得税还是逃不了。债权人死后,股票给子女,当中这笔最高40%的联邦遗产税,也很难避开。哪怕叠加“信托”来避遗产税,受益人从受托财产获得的每一笔好处,都得交税。这就像是把原本要一次性交的税款,来个“分期支付”。所以,有钱人一通骚操作,交的“个税”和“资本利得税”是少了,但实际上交税的总数可能没少多少,减轻的不过是“税痛”罢了。只要税收体系设计得足够精密,国内避税,就更像是一场国内利益的分配,都是自家人,你收、我收,今天收,明天收,区别不大。只要政府存续,这税,终归是国家的。

特朗普“葬妻避税”,其实已经更接近“逃税”,而不是“避税”。美国的税收体系发展到今天,不用离岸手段就能“避税”的,只是极少数,而且默许他们利用“漏洞”避税的好处,还要比把“漏洞”堵上来得大。这给了我们几个启示。首先,美国的这套税收系统,有很多可以学的地方。不要老是关心美国富人怎么少交税,多研究研究,美国政府是怎么多收税的。其次,全球化时代,离岸避税对一个国家的税基危害之大,甚至更胜于国内的税法漏洞。世界各大制造业强国,都是苦离岸避税久矣。联合起来,全球协调,处理“避税天堂”的问题,堵上国际性的税法漏洞,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最后,对我们个人来说,不能把“避税”一杆子打死。交该交的税,是义务,不交不该交的税,是权利。我们要认真对待交税这件事,下载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个人所得税”app,真实、仔细地把表格都给填好了。越是缺钱的政府,就应该越是重视“反避税”这项工作。我们国家也很缺钱,税收体系还不够健全,“反避税”的事业,依然任重而道远。

节目最后,又到了大家喜闻乐见的吟唱环节了。观察者网是一家独立而负责任的新闻网站,我们秉持全球视野、中国关怀的理念,为大家制作节目。想要支持我们的朋友,可以加入付费会员频道观察员,年费198,使用我的邀请码007可立减十元。现在充值和续费的用户,还有机会领取观网军工组限量版T恤一件,三种款式随机发货,限量600套,大家赶紧行动吧!

好了,本期《轩讲》就到这儿,节目的文字版,我会放在我的公众号@real谷智轩,欢迎大家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