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特快:我们的反导系统有什么用?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亚洲特快》,今天咱们来说一下中段反导试验的事情,上周本来就想说来着, 但是一方面是突然看到了特别有意思的美国新战略报告,另一方面则是……

这不是我没想到还能有什么角度说嘛?毕竟过去几年来差不多我国每年都会进行中段反导或者反卫星试验的公开报道,基本上我们也已经把中段反导技术相关的问题反复的说过多次,也不能说的过于深入,周末我才想到了一个角度,那就是我们的反导系统到底要干什么,值不值?

我们知道冷战期间,美国、苏联和我国都进行了反导系统的大量研究,但是不管是640工程、短跑系统还是A-35系统,到最后验证的都是一件事,那就是对于大规模的导弹袭击,反导系统实际的效果都是十分有限的。这就有点尴尬了,因为那个时代的反导基本上是针对核导弹的, 但是随着冷战的发展,双方很快就演变成了成百上千枚导弹互相瞄准,而且这里面还有很多都是多弹头导弹,所以想要用反导导弹来击落敌方导弹,除非你能够一枚反导导弹击落敌人发射来的多枚弹头,否则肯定是抵挡不住的。

冷战时期的反导系统很大程度上是在冷战早期,那个时候大家的设想主要都是利用核武器高空爆炸的电磁脉冲和强中子辐射,提前引爆敌方导弹的核弹头,或者烧毁来袭导弹的电子线路。

这样一来,你就能够一下子打掉敌人齐射过来的大量弹头,就能解决效率问题了。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苏联和美国在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对于反导导弹还是相当上心的,苏联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部署了反导拦截系统, 在莫斯科部署的是A-35系统,而在列宁格勒则部署了外形看起来像是放大版S-75的V-1000拦截弹,这些导弹都采用了核弹头作为战斗部。而美国人那边也开发了“短跑”反导拦截弹。

当然了,理论上这样就会带来一个困境,反导导弹一下子能摧毁一片来袭弹头,那对手就会被迫部署更多的导弹,反过来你就得部署更多的拦截弹,然后对手继续部署更多导弹……如此反复之下,双方的军备竞赛就会停都停不下来了。

基于这样的一种逻辑,1972年,水门侯和勋宗签署了《反导条约》,规定美苏各自只能保留一处反导基地, 保留100枚拦截弹。

这样的一个数量,只能对敌方对准自己首都飞过来的第一波导弹进行有限的拦截,从而避免对手通过突然袭击直接“斩首”自己。但无法阻止对方后续的大规模袭击。

不过呢,随着热核武器进入成熟阶段,事情发生了变化。这个时候,三相弹技术出现了,核弹头都装上了铀外壳,这层外壳可以提高弹头的当量,也可以阻挡外部的任何强中子辐射。同时新型的核导弹,哪怕是技术上相比美苏要落后的东风-5都进行了防电磁脉冲的设计。而且整个导弹研制中都进行了耐辐射和耐电磁脉冲的试验,所以核弹拦截从那时起等于就失效了。

这就意味着,拦截弹只能采用动能撞击或者近距离爆炸用破片击落敌方导弹,不能一发拦截弹摧毁对手多枚来袭弹头。

也就是说,理论上,双方小规模的拦截弹唯一可以发挥的作用,就是击落对手因为误操作,或者其他意外情况,比如被劫持的时候,发射出来的少量导弹。

这个也算是有点意义,至少可以避免《奇爱博士》里美国一个将军突然精神病发作,向苏联进行核攻击,触发苏联“死手”自动还击系统,导致世界末日的事情成真。

但是这个价值已经很小了。美国考虑后觉得升级“短跑”系统让它能够使用常规弹头不划算,于是就把它退役了。而苏联则一直保留A-35系统,并对它进行升级,研制了A-135系统,通过使用超级计算机,提高解算来袭目标弹道能力和拦截弹的精度,使之能够使用常规弹头实施拦截。这更多的是因为美国一直采取“先发制人”策略,苏联要防一手。同时,苏联的人口和工业在莫斯科地区集中的太多,也有必要加以防御,哪怕是只能拦截掉对手发射的少量导弹,也是好的。

再后来,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实际上这个计划也并非完全是战略欺骗,欺骗的点在于美国让苏联以为美国将要可以防御苏联的大规模核攻击,但实际上它的真正任务依然和当年的小规模反导系统一样,用来拦截零星的导弹。实际上美国SDI项目中真正落实并大量投资研制的,还是陆基拦截弹,当时是计划使用类似民兵3导弹的弹体,装备一个动能拦截器。实际上这套系统真正的能力也无非相当于苏联A-135系统,只不过技术上更领先一些。至于在太空当中部署大量激光反射镜啊,或者天基X射线激光啊, 或者在轨道上部署一堆拦截器啊,其实都有着各自无法解决的技术困难,实际上只进行了很有限的试验而已。

所以星球大战计划的效果,也并不是让苏联被迫在反导系统方面进行大量跟踪,实际上苏联在这一领域的投资并不大。真正让苏联大规模投资的方向,是为了突破反导系统而全面提升其核武器的数量和突防性能。

那么如果从这个角度而言,今天的美国反导系统依然可以说是一种“战略欺骗”,GBI拦截弹和标准3导弹的拦截效能实际上依然并不具备拦截大规模来袭导弹的能力。但它的存在将会迫使俄罗斯和中国发展新型核打击手段的时候必须考虑突破反导系统的问题,从而增加对手的成本。

当然了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次要的目的,这套系统也可以拦截朝鲜、伊朗等国的零星洲际导弹,避免对手鱼死网破时发射的零星导弹对美国本土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损失。

所以从军备竞赛角度而言,这其实是个阳谋,但中俄却不得不跟。

也正是因为如此,之前普京公布的核鱼雷,核动力巡航导弹这类的东西,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俄罗斯在用自己的“战略欺骗”来迫使美国人投资到防御这些“非常规”技术手段上去。

只不过美国和俄罗斯的经济差距过于明显,俄罗斯的这些非常规核武器投送手段本身研制也要花钱,而美国人又不是冷战的时候没有设想过这些玩意儿,所以老神在在,就你俄国那点投资,想要把这些“非常规”投射手段搞定?呵呵,我不信。

美国不跟,俄罗斯一点办法也没有,因为它也确实没有那个经费继续投资到这些东西上。所以即使俄罗斯高超声速技术比美国也要先进,但美国也不怎么担心,因为俄罗斯真的没钱大量装备,比如他们的“先锋”导弹,据俄罗斯自己与美国谈判中公布的数字,仅装备了8枚。

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的高超声速导弹和大规模的“风力发电厂”再加上中段反导,这几样东西加在一起,却能够给美国造成巨大的压力。

因为中国确确实实有能力完成这些新型的核投送手段,换言之在“星球大战”式的阳谋领域,现在是中国占据了主动地位。

当然,这东西叫做“阳谋”就是因为它并非纯粹欺骗,纯粹欺骗好办,对方识破你,不跟就行,就像我们上面说的那样。但是怕就怕中国现在这种井喷一样的新技术,很多东西,比如斜爆震发动机、组合动力发动机,或者高超声速下飞行器分离试验,你很难评估这些技术究竟是否实用,或者距离实用到底有多远,尤其是这里面还有一些项目是真的进入了实用阶段,而且展示出了强大的效果。

不跟不行,或者说,至少这些技术都需要自己试一试,否则你根本不知道它会不会就成为对手中的下一个“撒手锏”。

中段反导试验也是一样,可以说如果没有我们这几年的中段反导拦截试验,美国就不会火上房一样要去更新他们的“民兵3”,继续摆烂有什么不好吗?

同样,没有我们防空系统技术的进步,美国就不会把RQ-4退役,换成昂贵得多的RQ-180,不会心急火燎搞B-21……

所以,虽然我们的中段反导看起来似乎主要是针对阿三那几枚笑话一样的破导弹,但实际上它的效果却是明显的,尤其是这些反导试验每次的技术都会有重大的进步。比如,美国人那边,这几年刚刚完成的GBI和标准3在实战条件下拦截洲际导弹的试验,如果中国马上就完成了类似的试验,你说美国人是不是也要着急?

美国目前的核现代化计划不受到这个影响,可能吗?

如果美国评估中国已经能够有效拦截他们发射向我们“风力发电农场”的导弹,那么昂贵得让国会年年吵架的新洲际导弹项目就会变得更贵,更慢……

我们知道,现在GBSD项目还是一个强调替换“民兵3”的项目,基本上就是用一些“三叉戟”等型号导弹上已经成熟的先进技术攒出一个类似民兵3尺寸的现代化导弹,顺便解决民兵3无法使用多弹头攻击中国全境的问题。但是如果要考虑突破中段反导,那么这样一个设计就显然不够使了,如果国会再听说中国的中段反导已经进入具备实战能力阶段,那么GBSD的技术指标是不是就要考虑升级了?当年那个因为过于昂贵而下马的“和平保卫者”导弹是不是可以考虑重新上马?

从这个角度说,我们的反导系统虽然没有大规模部署,但是却已经在国际战略博弈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个啊,真的挺不错的。

下次我们应该试试拦截更先进的目标。

当然了, 我们也要看到 ,核导弹可能永远不会有实战的那一天,所以美国GBI喊得震天响,实际上真正具备实战意义的反导系统还是爱国者3、标准3和萨德,这些战区、战术级反导拦截系统才是真正能够左右未来世界军事态势的武器。

因为现实中核导弹对着你飞过来的机会少之又少,但各种战术、战役常规导弹却已经成为了当代世界很多国家在面对较为强大对手时候的“撒手锏”。

而迄今为止,要彻底阻止对手发射这些导弹,还是太难了。

包括我们看乌克兰战场上,乌克兰手中的“圆点”导弹虽然射程、精度等各方面性能都停留在上世纪70年代水平,但还是成功的打掉了一些俄军的目标,甚至还击沉了俄军的货船。

那么俄军也使用手头各种武器——主要是S-300V导弹和“山毛榉”导弹,对来袭的弹道导弹进行了大量拦截,并且击落了不少乌军发射的导弹。

实际上这并不稀奇,上世纪80年代苏联的导弹技术手册当中就包括了上述导弹拦截短程战术导弹的命中率数据,S-300V双发拦截美国“长矛”导弹的概率为 80%,而拦截“潘兴”导弹时,三发命中概率也有50%。

只不过由于过去几十年来没有得到实战检验,上述数字长期都被大家忘记了,好像苏联就没有正经的反导拦截弹一样。

我们知道在现代化军队当中,常规地地导弹是被当做指挥官“移除”最令他痛恨,而又没有可靠手段来对付的战术目标的工具来使用的,比如美国在海湾战争当中,就使用ATACMS导弹攻击了伊拉克的S-75防空导弹阵地,为101空中突击师开路。

而由于战役、战术导弹不会像核导弹一样,在战争爆发阶段就玩儿命齐射出去,以免被对手击毁在发射架上,相反的,大多数情况下,战术导弹都不会进行大规模齐射——当然了这里面得排除掉特殊情况下,某大国可能以导弹武器为主要手段发起的导弹打击战役。所以即使爱国者3等型号的导弹,按照美军自己的评估,在面对大规模齐射的时候依然效果不好,但是如果对手只是零星发射一枚两枚导弹,那还是有很好的拦截效果的。

近年来在中东地区的反导实战中,沙特的爱国者3、萨德导弹在应对也门胡塞武装的导弹袭击中,表现还是很可圈可点的。尽管随着胡赛武装的导弹技术的提升,沙特的拦截效果也迅速变差,但依然应该看到,反导系统的实战还是有前景的。而且随着俄乌冲突的演示,大家也越来越清楚的看到,未来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中,拦截对手的中短程战役、战术导弹,也是非常必要的。

那么对于我们来说呢?美国现在把一些战术武器当做“撒手锏”卖给台湾,比如“海马斯”发射车,配合ATACMS导弹,未来搞不好还要卖PRSM导弹。

那么我们这边不防行吗?

当然也不行。

况且也不光是台湾,实际上早在2014年俄乌冲突和伊朗用弹道导弹袭击美国基地之后,世界上已经有不少国家开始寻求发展或者购买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而同时国际上除了我国外,还有以色列、土耳其等国在出售导弹,而美国近年来更是在我国周边地区大力扩散弹道导弹。

我国在未来的军事行动中不可避免的也会遭到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的攻击。

所以,发展反导系统不仅仅是一个大国军备竞赛的武器,也是未来一个很实际的军事需求。

这次我国试验的中段反导拦截不仅可以拦截远程导弹,实际上中程导弹,乃至于一些高超声速导弹,都会有一个大气层外飞行的过程,而这个中段飞行就是拦截的好目标。

标准3之所以被视为美国海军对抗东风-21D的关键,就是靠着较大的助推器,把拦截距离扩大到2500公里,这样就有可能在东风-21D大气层外飞行的这段距离上进行拦截。

但是如果是面对射程更远的东风-26导弹,那么这个拦截距离就不够了,导弹在你的大气层外拦截器的拦截射程之外就进入大气层了,你还拦截个什么呢?

如果中国把一种原理上类似萨德的导弹,装上一个更大的助推器,拦截距离也可以大幅度提升,这意味着美国人的LRHW这类的导弹,如果部署在距离我国较近的位置,在飞行的前段就会被拦截,这时候它还没来得及发射滑翔器开始滑翔呢……

而且这种空天拦截导弹由于具备“大气层内外”工作能力,动力系统也有一些特别的设计,因此可以拦截大气高层飞行的高超声速目标,当然这还是理论上的能力,目前还没有看到实际试验验证,因为高超声速拦截更大的难题还是如何在远距离上对高超声速飞行器进行搜索和跟踪。

但管咋的呢,在美国的LRHW和CPS还没有开始进入部署阶段的时候,针对它们的拦截弹就已经具备了实战能力,不论如何对于美国人来说,相信我们就不用再多做解释了吧?

昨天美军表示已经要求洛克希德、诺斯罗普等公司开始研制反高超声速导弹的拦截弹,这表明反导技术竞争的下一个制高点将从中段拦截弹道导弹向拦截高超声速导弹发展。

目前世界上尚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包括我国自己,完成过近似实战条件下拦截高超声速滑翔器的试验。虽然有些空天拦截导弹理论上已经具备拦截高超声速目标的能力,但是要拦截滑翔中的高超声速飞行器,依然是一个技术和工程难题。

不过,我们都知道一件事,那就是要完成拦截试验,你得先有能够模拟来袭目标的靶弹。

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的话,美国目前还没有研制高超声速拦截弹的技术基础,所以他们提出的雄心万丈的拦截弹研制方案,目前还纯属空话。

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预计,我国将肯定需要一款能够拦截中短程战术导弹的反导拦截弹,用来对付美国目前正大力扩散的各种弹道导弹,它的基本概念可能类似于以色列的“大卫投石索”导弹,也就是运用近程空空导弹的相关技术,开发一种反导拦截弹——实际上美国此前也曾考虑过用这种导弹作为“爱国者4”导弹,它采用红外导引头,并且具备较强的机动性能,性能要比爱国者3导弹更加优越。当然我国要是开发这样一种导弹,那么其性能肯定要比以色列的导弹更加先进,因为我们的霹雳-10导弹可比以色列怪蛇5要先进的多了嘛。是不是?

好了,那么今天咱们就说到这儿,感谢您的收看。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