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毛换糖”了解一下

“鸡毛换糖”,早先是在浙江义乌兴起的以物换物的小买卖。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是鸡毛?换来的鸡毛又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以前我以为是要做鸡毛掸子,假如剩一两根还能做鸡毛毽子。恐怕这样想的不止我一个,至少在某乎上我看到了同样的说法。

500

一边是糖,一边是玩物,所以在我的想象里敲糖帮应该是群快乐的货郎。

但是,最近看过一个纪录片后,发现事实一点都不甜,正所谓“穷则思变”,鸡毛换糖的兴起最初也是因为穷啊。

义乌土地贫瘠,地少人多。在那个没有化肥的年代,人们偶然发现褪鸡毛的水可以肥田,于是人们把鸡毛切碎、混入泥土,经过特殊堆肥后,再揉成小块,一株一株地塞进稻秧的根部。

500

当地人计算过,一斤鸡毛可使亩产量提高三斤。如果一个人一顿吃三两米饭的话,三斤就是10个人的口粮。为了填饱肚子,即便是这么微量的增产人们也要拼命争取。想要多打粮食,就需要更多的鸡毛。

义乌盛产甘蔗,这种甘蔗熬制出的红糖远近闻名,于是糖换鸡毛就这么顺理成章地发生了。慢慢地,交换的货物也渐渐丰富起来,成为流动的商摊。

那么,鸡毛换糖是谁想去就能去,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的吗?

当然不是。

你必须要有公社颁发的鸡毛换糖证,其对个人贩卖的物品、交易规模等都有规范限制。公社规定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和正月农闲时期可以出去,但在其他时间出去可是会被视为“投机倒把”分子被抓的。在那个年代,因为农田需要鸡毛,所以鸡毛换糖才争取到一丝生存空间。

当然了,鸡毛换糖所得收入也不是个人能独占的。下面这份账单明细,大家可以简单了解一下。

500

虽然57%的收益要上交,但是对于农民来说,远比挣工分强得多。所以有些人会想方设法,争取多出去跑几次。

有位老人回忆说,要想在规定时间外出去换糖,就得多动脑筋。虽然鸡毛换糖不被允许,但出去帮公社买猪是可以的,所以,他会写一份买猪证明找公社盖章,之后自己再将“买猪”偷偷改成“卖糖”。

500

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500

后来义乌市场兴起,其中很多创业者就是敲糖帮出身,在他们身上,最不缺的就是故事了,有斗智斗勇,也有大起大落,但总有一些细小而生动的小事让人印象深刻。

500

A怀揣着两万块钱,连续几日奔波都没怎么合眼,因为舍不得住宾馆,晚上只能蜷缩在火车站广场的小角落。怕自己睡着,所以点燃一支烟,心想假如睡着了,烟烫到手就会醒了。可是他还是睡着了,钱也被偷了。(我有次跟朋友约了一起赏荷,午后太困了,等人时我故意坐在池塘边,心想自己会因为担心掉进水里而保持清醒,可还是睡着了)

B和哥哥感情很好,也一起做生意。后来赚了一点小钱,有一天晚上两人骑着当时最拉风的哈雷摩托,结果意外发生了,哥哥车祸去世,这让他很受打击,甚至一度自责,以至于恨钱,如果没有钱哥哥也不会出事。(没钱的叫仇富,有钱的大概是真恨钱了…)

同样也是这位大叔,他还说过这样一句,可以说很精辟了:

我们有经验有胆量,改革开放这一枪打响的时候,我们已经都准备好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