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虎”上天,枝头秀美——谈蓝喉蜂虎

想起前阵子新闻里的野生东北虎,大家都无不对这“大猫”“肃然起敬”。这种大型猫科动物自古以来就出现在人们的认知中,并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因而,“虎”这个字也产生了诸多的衍生意义,其中有一条为:凡伤害物类之虫,以虎名之。这样就出现了壁虎、蝎虎、蝇虎等动物命名,它们对于其猎物来说也确实凶猛如虎。

但是,今天我们的主角,叫“虎”却不“虎”,它是具有中国最美小鸟之称的“蓝喉蜂虎”。每年的5月份,鼎湖山便会迎来蓝喉蜂虎在此休憩,因为这是它们北迁的重要能量补给站。它们在此,时飞时栖,与鼎湖山的碧水青山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独具特色的自然美景图。

500

(三江 摄)

体态优美,身轻如燕

蓝喉蜂虎(学名:Merops viridis),为蜂虎科蜂虎属,中型鸟类,体长26~28厘米。头顶至上背栗红色或巧克力色,过眼线黑色,腰和尾蓝色,翼蓝绿色,下体浅蓝,尾羽延长成针状,明显突出向外,从尾巴上伸出的中央尾羽,约65毫米,让其飞起来像铺在空中的一张小风筝,生动可爱。嘴细长而尖,黑色,微向下曲。以蓝喉为特征。

虽然带个“虎”字,但是,它们的外表却和“虎”没有半点联系,它们周身艳丽,体态修长,尤其是飞行时在空中不断地画出波浪式曲线,更显它们的轻盈、优雅和美丽。 

捕猎如“虎”,吞食有招

500

(三江 摄)

蜂类、蜻蜓类和蝶类是蜂虎主要的食物来源,除此之外,亦捕食虻、白蚁等昆虫以及甲壳类动物。外表美丽的它们,捕起蜜蜂、蜻蜓和蝴蝶等昆虫时,却“虎”气十足,蜂虎喙尖体瘦,飞行技术高超,能在飞行中做出急飞、滑翔、急转和仰俯等高难度动作,喜欢站在枯枝或电线上守株待兔,待昆虫飞临时一个俯冲或一个腾空,就能精准而快速地捕捉到目标昆虫。因而,一经被它发现的猎物休想逃脱它的追捕。            

蜂虎吞食有高招,对于不同的食物,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捕食蜂类时,为了避免被蜇,会利用停靠的树枝进行拍打,直到将蜂类拍晕或者拍掉尾巴上的毒刺,再放心吞食。捕食蝶类时,通过敲打,致其翅膀脱落后再吞食;捕食蜻蜓类时,通过几次敲打便直接吞食。

成家立业,“劳模”父母

500

(谭永梅 摄)

蓝喉蜂虎善于低空飞行,那快如闪电、急冲急转的飞行姿态和动感的尾翼飘带,无不令人赞赏。而最吸引人眼球的还是它求偶时的谜之动作。雄鸟在求偶时,不是通过发出声音来吸引对方的,而是不断地展现各式舞蹈动作追求雌鸟的欣赏,亦或通过将捕获的蝴蝶、蜻蜓等美食献给雌鸟来表现殷勤,当雌鸟接受了雄鸟的礼物,通常表示接受了对方的求爱。

蓝喉蜂虎在求偶配对期过后,就成双成对开始在沙地上打洞——做巢产卵。虽然蓝喉蜂虎的食物分布比较普遍, 但其繁殖期喜在具有细沙基质的多沙地带。它们会利用自己尖锐有力的喙,先在土丘上挖出一个洞,在里面筑巢而居,“生儿育女”。

6~7月,是蓝喉蜂虎哺育后代的重要时期,此时的幼鸟食量大增,成年蜂虎每日捕食任务也因此加重,要捕捉的昆虫体量也逐渐增大,捕食难度也随之提高。由于连续操劳,成年蜂虎的艳丽羽毛颜色逐渐变得黯淡,这种行为是否也让你联想到自己的“劳模”父母呢?

绚丽外观,是“喜”还是“忧”?

蓝喉蜂虎是我国分布范围最广的蜂虎科鸟类,北到江西、湖南、河南南部,南到福建、两广、香港、海南、云南东南等地,其中,在海南和云南为留鸟。该物种在2000年8月1日列入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1日升级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蓝喉蜂虎因其喉部有块蓝色羽毛而得名,以优美的体型,艳丽的羽色,嘹亮的歌喉享誉鸟界,受到众多人群的喜爱。但也有居心叵测之徒,将其捕捉回来饲养或售卖;同时,还有居心不良的拍摄者,直接入侵它们的洞穴,破坏栖息地,以达到摄影美图的目的。它们因绚丽外表引来了“杀身之祸”。另外,该物种在繁殖期喜欢聚于多沙地带,这些自然沙地通常被开发为农耕地,或其他非农用地,故而,其栖息地极易被干扰或破坏。这些种种原因,导致在我国分布最广的蜂虎科鸟类,在我们的日常环境中很难发现和观察到它们。

500

蓝喉蜂虎洞穴(谭永梅 摄)

“可远观不可亵玩焉”,曾经,渡渡鸟的灭绝,白鹭、翠鸟的羽毛以及盔犀鸟的头骨等被用作制品,无不给我们血淋淋的教训。观赏之余,希望所有人都能认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好鸟类及其栖息地,改变蓝喉蜂虎“分布较广,却不常见”的现状,给予生灵更多的生存空间,这也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最好体现。

视频连接请戳

来源: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