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就是烂,上再多热搜也救不了

作者 | 柳飘飘

本文由公众号「柳飘飘了吗」(ID:DSliupiaopiao)原创

你有没有发现,国剧里的人物,已经很久没给我们带来惊喜了?

飘说的是,那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角色。

就拿《小舍得》来说。

虽然田雨岚这个“鸡娃母亲”算得上可恨又可怜。

但事实上,她就像一个行走的人形布景板,上面贴着“我爱鸡娃”。

她的性格、行为动机和结局,完全符合大众对“鸡娃妈妈”的印象。

500

和她类似的,还有张国立老师饰演的“老渣男” 南建龙。

吴玉芳老师饰演的“老绿茶”蔡菊英。

这些人物都有同一个毛病——

太典型了。

典型到,就像现实中某一类标签、热点话题的集大成者。

他们从一出场,就被宣告了结局。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国产都市剧俨然成了一场标签聚会。

各大网络“热词”代表人物轮番上阵,在观众面前上演排列组合般的爱恨情仇。

看看——

500

先声明一点,飘不觉得典型人物有什么不好。

相反,影视剧对典型人物的展现,不仅可以让观众看到一些社会问题的集中呈现,也可以引发观众对这一群体的审视思考。

还记得《欢乐颂》吗?

其中的樊胜美,就是一个典型人物。

她的经历,戳中了无数重男轻女家庭里,女儿的隐痛。

而樊母的一句“小美啊,快给家里打点钱吧”也成为了当时最可嫌的催债令。

500

但就在飘以为,这是国产剧开始反思传统恶习对女性压迫的启航号时。

没想到,在资本眼中,一切浪涌都是生意。

你以为他们站到了历史的高度,结果他们跪在了金钱的足下。

此后一段时间里,忽然间,几乎每部国产都市剧都有一位重男轻女的妈妈。(话说为什么爸爸神隐了)

而且,这一角色也越来越扁平化,夸张化。

《欢乐颂》中,樊母虽然找樊胜美要钱,也只在债主上门,或是家里实在穷得揭不开锅的时候才去。

而且语气卑微,中间还会穿插几句对女儿的关心,“你也不小了,找个好人就嫁了吧”之类的话。

说实话,如果不是儿子无用,家里穷,或许樊胜美也能在上海自在生长。

因此,正是有了这层亲情底色做铺垫,樊大姐在电话这头的“你们到底要怎样才能放过我爸妈”的急切崩溃,才显得真实可信。

500

而《都挺好》,一部直接将这一社会现象作为全剧主题的电视剧。

可能因为需要一种普世感,所以苏明玉的妈妈更像一个符号。

她重男轻女的理由放诸四海皆准:女儿没用,随便养养就行。

500

虽然扁平,但对女儿的所有忽视和压制,还能用“无用”二字解释。

也至少,不让她上大学的同时,会私下托关系给她找个了师范学院读。

如此,我们凑合也能将苏明玉的争气理解成,为了得到母亲认可的执念。

但《安家》来了。

一部从主角到配角,从主线到支线都极尽洒狗血之能的《安家》来了。

显然,这部剧的编剧和导演从头到尾,就只是为“重男轻女”而“重男轻女”。

因为看完全剧你就会发现,他们根本不在意理清人物设定和剧情逻辑。

女主房似锦的妈,一个彻头彻尾的疯婆子。

一个简直要把“我就是要剥削你,扒拉你”这句话写在脸上的恶人。

500

所有的出场,不是在撒泼打滚,就是威逼夺抢。

没脸没皮,无赖龌龊。

对女儿生活的唯一“关心”,仅限于“一定要找个有钱人,以后对娘家大方一点,对你弟好一点”。

500

至于为什么这样?不知道。

也想不明白,房似锦诶,一个一出场就震慑众人,做事利索果断的女强人,怎么就这么对她妈言听计从。

如果说,《欢乐颂》《都挺好》还试图对“重男轻女”这一社会现象做一些思考与梳理。

那么《安家》,就像烟花巷里的说书人,为了加上“重男轻女”这一剧情,强行给房似锦塞了个土匪亲妈。

显而易见,从《都挺好》到《安家》,“重男轻女”俨然从一个社会话题,变成了一副“财富密码”,写得好不好没关系,但冲突一定要有。

把社会话题当成角色塑造的一个卖点,除了逻辑欠奉,还存在一个弊病——

几乎所有人物的故事发展,都在我们的意料当中。

《三十而已》。

剧中的三名女主,她们的故事线和她们的“标签”完全匹配。

剧还没看,你都能猜到她们会遇到什么问题,怎么解决。

“全职太太”顾佳就应该被老公出轨,开始觉醒,然后掌掴小三,自己搞事业。

500

“都市女性”王漫妮就应该经历职场危机,被男人伤害后,决定逃离北上广,再逃回北上广。

“上海女孩”钟晓芹就应该因为婚姻里的鸡毛琐碎爆发,和老公离婚,和小鲜肉谈恋爱。

他们从出场、矛盾、迷茫、爆发、崛起的每一步,都精准踩在观众的情绪爆发点上。

500

可能有人会说,这样很爽,不是吗?

但飘想说是,这样的人物走向,只能称为套路,绝对不配叫精彩。

典型人物的极端化,已经让国产剧走向刻板单薄的不归路。

所有的角色,都如同一个饱和度过高的标签,剧情走向,也是前人已然盘出包浆的路。

大众情绪一时被击中,爽到了,然后呢?

500

事出反常必有妖,这样的趋势自是有自己的逻辑在。

什么导致?

一言以蔽之,讨论度。 

热搜,是当下市场评判一部剧是否受市场欢迎的最优证明。

500

而电视剧是否“爆”了,也是观众评判一部剧是否优秀的唯一原因。

简单来说,大部分观众想看的是热闹,热闹就是讨论度。

而资本想要的是热度,这热度也是讨论度。

君不见,《三十而已》热播时,林有有一角声名狼藉。

500全剧最摄魂夺魄的一张自拍

但说实话,林有有这个角色,更像是一个诱发女主婚姻危机的工具人。

她没有朋友,没有家人,没有同事。

只身前来,拂袖而去。

更绝的在于,她所有被许幻山喜欢上的地方,都正好对标顾佳限制许幻山的点。

老婆不让踢球,她就专门带他去球场奔跑;

老婆不让吃晚饭,她就正好喜欢给他发晚饭的照片;

老婆不让折腾梦想,她就正好是喜欢蓝色烟花,会唱歌会弹吉他的文艺女青年。

这样的工具人,不是林有有,也可以是张有有、林无无。

500

而观众的情绪一旦被点起,只看到了其“绿茶”行径,就对其情真意切,恨之入骨。

热搜一上再上,话题接二连三,观众骂得热情洋溢,市场也赚得盆满钵满。

那么,既然如此简单粗线条地塑造一个典型人物就能获得“满堂彩”,编剧为什么要费劲吧啦让所有角色都有血有肉,合情合理呢?

举一个最具典型性的例子。

六六。

《安家》的编剧。

也是《蜗居》《双面胶》《心术》等经典作品的编剧。

前面飘说《安家》狗血,但六六之前那些作品未尝不狗血。

500

《双面胶》的婆媳关系,《心术》的医患矛盾,《蜗居》的买房、小三、腐败……

任何一个话题,现在放到网上,依旧是几万张嘴都战不清的撕扯。

可为什么之前再“狗血”,也不会让人觉得不可信?

道理很简单,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编剧深入现实,打下扎实的故事基础写成的。

在写《蜗居》时,六六为了能更亲身体验剧中海萍的生存坏境,特意在上海弄堂里租了间房子写稿。

因此,剧中郭海萍的居住环境、邻里关系六六也都有亲身体验。

也正是这些经历,从而有了剧中上海弄堂小市民鸡毛蒜皮的算计。

500

这些实打实的生活细节,给了观众更落地世俗的可信度。

可在《安家》里,别说这些细节,六六连房地产公司最基本的人员架构也是凭空想象而写的。

在剧中,有一个被同事称为“吉祥物”的朱闪闪,不仅一年没开过单,还每天理直气壮地在公司看直播学化妆。

当观众对这一角色的存在感到质疑,但六六却解释说:

在你们记者行业,是不是也有那种憨憨的老是踩不着点,每次写作出来稿子都被毙掉的人,对不对?

500

都说如今的国产剧看不见穷人的世界,咋六六连普通人的世界都看不到。

别说一年没开单,现在入职都有三个月试用期呢侬晓得伐?

也对,毕竟六六让《安家》剧本和现实唯一的产生联系,就是:

“采访了房地产中介行业中的很多人,从公司董事长,到普通业务员”。

500

一堆听来的的二手素材,自然就出产了说书般的《安家》剧本。

你以为她写《安家》,是要展现房产中介这一行业的艰辛和专业。

结果,她只是想通过房产中介的视角,展现八点档民生新闻里牛屎一般的烂事。

迎合了看客对人性之恶的俯视与猎奇。

500

但在六六看来,从不觉得自己有错。

我敢这么写,因为是真事!

500

的确,大部分剧里的奇葩人物和极端事件,在现实中都有原型。

但不代表这些“奇葩”和“极端”就是生活的全部。

真实的生活从来都不是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而是有起有伏,张弛有度。

就算是《甄嬛传》,也会有赏花绣月,看鱼逗鸟的闲章。

用六六自己的话说:

“她(主角房似锦)背后集结了五六个店长的故事,所以她是一个冲突的极致。”

500

密集的剧情冲突不仅演员演着累,观众看着也累。

上海大学教授、资深影评人刘海波说,所有的现实主义题材,都应该抱有最基本的创作规律——

尊重真实,尊重人性。不掩盖,不夸大,不遮蔽。

曾经,善用现实素材的六六,写出的,是活得憋屈困顿,但真实可触的沪漂海萍。

500

而到了现在,这些原型更多是被堆砌成,轮番登场、对观众怒点直球打击的脸谱化人物。

500

这种差异显示出来的懒惰与投机,不是一句真不真实就能掩饰过去的。

500

我们并非没有好的典型人物。

《粉红女郎》。

你可能忘记了剧中的具体情节,但一定会想到下面这四个女孩。

万人迷、哈妹、结婚狂、男人婆。

500

其实她们,就是非常典型的人物。

但当我们在看剧的过程中,明显可以看到,在表层性格下,她们还有很多人性的侧面。

说说至今还活跃在国产剧里的两个典型人物吧。

万人迷。

在大众的印象中,她一直是一个爱穿吊带裙,曲线曼妙,妩媚红唇,走一步扭三扭,平生最大目标就是钓到一个金龟婿的情感博主。

500

这样的角色,若是现在的编剧,一定极力展现她的高傲和美貌,维持女王人设。

但《粉红女郎》,却偏偏要把写成一个做过服务员、模特、柜姐……的沪漂。

后来我们才知道,万人迷本名万玲,香港人。

父亲是大学教授,一直希望她找一份踏实安稳的工作,但万玲偏要从香港跑到上海奋斗。

如今八面玲珑、妙语连珠的背后,不过是这些年来吃过的亏——

500

了解男人的原因,更像是久病成医——

500

你以为她是黄金,其实只是被生活坎坷磨得发亮的青铜而已。

而只有这些属于万玲的过往,映衬着属于万人迷的风情万种,才是一个女人完整的前半生。

再说男人婆。

茹男,如男,名字就埋下了人设。

虽然时隔18年,可在性别意识觉醒的当下,男人婆这类中性角色仿佛更受欢迎。

500

试问,有谁会拒绝一个一心搞事业,还誓与世间一切男权意识作斗争的成功女性呢?

但是《粉红女郎》编剧仍然不想塑造一个极端的典型人物。

虽说是叫男人婆,但我们还是能在一些情节看到她女性的一面。

比如,也会偶尔女人味。

尝试万人迷的穿衣风格——

500

也在期待爱情。

看到小萍一跳完“结婚操”就收获了三次艳遇后,表面装作毫无兴趣,背地里却大跳特跳——

500

如果说万人迷是利用女性魅力行天下,那么男人婆就是去女性化的实践者。

但发现没有,编剧并没有让她们像《小舍得》里,人设截然相反的南俪和田雨岚一样,每日针锋相对,以求带动观众情绪,在热搜评论下面站队声援。

而是给彼此都保留了人性的中间地带,给予角色更多的探讨空间。

可能也正是有了这些真实的细节来立住角色,才不必像《欢乐颂》那样,一开始就让旁白挨个念一遍她们的人设介绍:

樊胜美,30岁,外企资深人力资源,精于人情世故,为人仗义,一心想嫁个有钱人,可是喜欢她的没钱,有钱的又瞧不上她,眼看美女变剩女,她只能在相亲路上越战越勇。

以及,像新版《粉红女郎》里让短发装姬女,“万人迷”本人来念个人简历。

500

可以说,《粉红女郎》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的是曾经和如今国产剧两种塑造典型人物方式。

一个是,在典型人物特征之上,解释性格形成的原因,再注入一味人性,追求刻板中也带着一丝真实的人情味。

一个则是,放大甚至浮夸性格特质,热衷堆砌极端事件,角色先疯,再逼疯观众,从而引发更多讨论,获得网络热度。

飘明白资本对利益的渴求,但是这样迟早有一天会让观众厌烦,无异于饮鸠止渴。

其实,捋捋这几年的作品就发现。

不是所有有热度的剧,都靠社会热点来凑。

比如《山海情》。

《山海情》故事最大的优点,就是剧情反套路,不狗血。

其实我们都知道结局是脱贫致富,但期间的过程却不断出乎我们的意料。

500

你以为水花在丈夫永安富残疾后,会和青梅竹马的马德福再续前缘,结果两个人只发乎情止乎礼。

你以为麦苗会喜欢上白宇那个角色,然后和得宝开启一段异地三角恋纠葛,结果两个人立马相见,甜过龙眼。

500

你以为马得福他老婆大着肚子和村民讲道理时会被一把推倒流产,结果立马生了个大胖小子。

也并不是所有典型人物都只剩扁平。

《隐秘的角落》里的张东升。

500

你可以用“杀人犯”三个字来概括他,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原因很简单。

除了杀人犯,他还是一个家庭地位极其卑微的上门女婿,事业上毫无成就的数学老师,被三个小孩威胁行事的……叔叔?

杀人,不过是他陷入绝望的奋而反击而已。

500

这样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角色和剧情,才会让观众在看剧的过程有十足的新鲜感。

只可惜,这样的角色寥寥无几。

当劣币满布市场时,观众没有选择, 就只能学会烂中做乐。

所以,甚至还会像期待“她爆发”一样,期待“他出轨”。

跟着,期待二人想象中精彩的撕x。

但,这真的是良性发展吗?

撩拨观众的情绪,媚俗观众的期待,固然能引起一时的热度。

可,电视剧不该成为民生新闻精彩合辑。

电视人物也不该成为观众发泄情绪的箭靶。

十环全中,却无惊喜。

而这种肤浅假嗨的“影视激素”。

正在由点及面,蚕食触目所及的全部。

过完瘾后,什么都不剩

本文由公众号「柳飘飘了吗」(ID:DSliupiaopiao)原创,点击阅读往期精彩

https://mp.weixin.qq.com/s/3JV-gOwwZx_w4Qtf0jbmHQ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