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种族宗教问题随笔之二:冷眼旁观奥普拉竞选美国总统戏码



 



美国电视脱口秀女王、黑人明星奥普拉·温弗瑞(Oprah Winfrey)在金球奖终身成就奖(Cecil
B. DeMille Award)获奖仪式上一番演讲,在美国内外媒体上掀起了一场爆炒追捧她竞选总统的热潮,一批公认的大牌、严肃权威财经时政媒体也加入了这轮爆炒。即使在奥普拉没那么高知名度的中国,从这些报道所用谀辞也不难感受到爆炒的热度、力度:



“9岁被强暴,14岁生子,酗酒、吸毒、进过少管所……但现在全美都希望她来当首位女总统”



“这样一位伟大的女性如果要当总统,美国人民当然是完全没意见的!”



……



然而,且不提“全美都希望她来当首位女总统”、“美国人民当然是完全没意见的”之类断言显然没有任何依据,纯属张大其词;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实事求是地说,我也很难认为奥普拉会是一个合适的美国总统,许多爆炒的舆论“看点”完全背离这样一个大国领袖职位所需素质和职责。



首先,选贤任能,大国领导人需要才干,而一些报道突出的奥普拉“看点”竟然是“9岁被强暴,14岁生子,酗酒、吸毒、进过少管所”,难道不幸和劣迹已经取代才干成为国家领袖必备素质了?我还是相信刘备遗诏中的这句话:“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其次,在当下的西式代议制民主政体下,艺人明星因“粉丝”众多而在从政时拥有一定的先天优势。但实践结果是艺人明星从政人数多、级别高的国家多数是发展不那么成功的国家,如印度、菲律宾之类;发展成功的国家没有一个是大批艺人明星执政的。里根虽然当过好莱坞演员,但谈不上是明星,在演艺界的影响力主要源于电影演员公会主席、电影委员会主席这样的职位。特朗普擅长运用媒体,但他本人是成功企业家。如果美国政治菲律宾化、印度化,对美国自身毫无疑问是悲剧;对美国之外的世界,恐怕也是祸福难测。



第三,尽管奥普拉是个成功的艺人和演艺商人,但从她表露的政见来看,她的“成功”基本上还是兜售随波逐流的“永远正确”观点,并没有扎实的、符合事实、为应付时弊所亟需的理念,也没有让人看到实实在在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尽管她的支持者将她与特朗普相比,但这一点是特朗普与她截然不同之处。



“奥普拉竞选总统”热潮陡然兴起,始于金球奖终身成就奖(Cecil B. DeMille Award)获奖仪式上那番以反性骚扰、力挺“我也是”运动(“#MeToo”)为主题的演讲。无论媒体多么渲染那场演讲的“感染力”,事实是她并不是率先冒险犯难揭开性骚扰盖子的人,而只是在反性骚扰风潮已经横扫全国之时无需承担任何风险地做个痛打落水狗的姿态。



更糟糕的,标榜反性骚扰的“我也是”运动(“#MeToo”)发展至今,在相当程度上已经走到侵害、剥夺被指控人和男性合法合理权益的极端,一个人只要遭到尖叫指控,几乎无需任何证据,不容分说,就会被三下五除二剥夺一切。“今日俄罗斯”网1月5日刊发的文章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



“在最近被指控犯下强奸、殴打或性骚扰罪行的110名男子中,没有一个人接受过中立仲裁者——比如法官和陪审团——的审查和判决。事实上,这些案件中只有9起曾向警方报案并被记入警局档案。此外,在这110名被告中只有14人承认自己有罪,而目前已有72人被迫失业。”[1]



目睹这种状况,客观的观察者难道不感到一丝不安?



反性骚扰风潮最初揪出的案子肯定是真的,但“我也是”运动发展到现今这种地步,其中究竟还有几桩是真、几桩属于马克·吐温《竞选州长》式权力金钱斗争游戏?现在更需要的是马克·达蒙那样反潮流呼吁冷静看待性骚扰指控的理智与勇气,[2]并不缺奥普拉这样火上浇油猎取无风险人气的“永远正确”“姿势分子”。马克·达蒙的冷静、理智、逻辑为自己招来了不用分说的围攻,奥普拉的“姿势”为自己换来了支持她竞选美国总统的呼声;对美国而言,这是好事吗?



进一步放眼未来,“我也是”运动是不可能长期持续的,因为现在男性电影公司高管已经不敢雇用年轻女助手,心惊胆战抱怨“好莱坞的男人们就仿佛生活在德国的犹太人一般”,这种状况无论如何不是正常的,而且其客观效果多半将是减少娱乐界女性出头成名的机会,因为业者为自保会刻意对她们避而远之,时间稍长,效果就会暴露了。现在情绪激昂跟着“我也是”运动发起人艾莉莎·米兰诺(Alyssa Milano)和明妮·德瑞弗(Minnie
Driver)高呼“MeToo”的业界女性中,届时会有相当一部分人怨声载道。如果“我也是”运动领袖们不能及时适可而止,这场运动和她们本人就很有可能最终留下反面形象,甚至今年之内就完全有可能大反转。问题是,她们表现出了这样的智慧吗?一味为她们火上浇油的奥普拉呢?



让我们看看出现惊天逆转的英国“权贵虐童谋杀案”吧!2012年爆出已故知名主持人吉米·萨维尔等名人性侵少儿案,由此在英国形成反性侵未成年人风潮;在此环境下,2014年举报者尼克向新闻网站“Exaro”爆料,声称伦敦高档住宅区海豚广场存在一个VIP恋童癖俱乐部,英国前首相希思、前总参谋长彭英武、前内政大臣布里坦、前保守党议员普罗克托等一批政要均系起成员,许多男孩在那里遭到俱乐部成员奸淫、凌辱、乃至谋杀,……消息一经爆出,便成为媒体界嗜血狂欢,有记者欢呼这“简直就是水门事件后的最大政治丑闻”,《卫报》、BBC等大牌媒体均拿出大量版面和黄金时段给予报道,伦敦警察局迅速发动“米德兰行动”搜查上述人士住宅,耗资250万英镑(折合人民币2184万元),被指控者声誉均蒙受重创,普罗克托等人丧失工作、住宅,彭英武妻子含恨去世,……如此搅动整个英国的超级大案,日前却被证实纯属虚构捏造诬告,举报者本人反而是恋童癖,且犯有欺诈等多项罪行,已于数月前被捕。[3]由此案重新审视“我也是”运动和借光这场运动炒作自己“竞选总统”的奥普拉,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



更重要的是,从奥普拉以往的情况和追捧她的舆论渲染的“看点”来看,奥普拉竞选美国总统多半会加剧撕裂美国社会。因为选拔大国领导人不是小朋友“排排坐吃果果”分东西,而应该是选贤任能;但追捧她的舆论虽然也提到了她的才干,但花费最大力度渲染的“看点”仍然是她的种族和性别标签:黑人、女性,这是美国这样一个超级大国选拔领导人应有的标准吗?实践结果已经证明,这种渲染背后的思维方式只能加剧美国社会不同种族之间、不同性别之间的矛盾冲突,而无助于社会和谐,无助于维持、增强社会凝聚力。



奥巴马执政八年期间几乎时时事事强调“反种族歧视”,结果是美国社会种族关系明显恶化,美国黑人等少数族裔的国家认同明显削弱;而从奥普拉以前的言行纪录来看,特别是从她以前信口开河诬陷别人“种族歧视”的事情来看,她若从政,在这方面多半会比奥巴马做得更糟糕。



奥普拉信口开河诬陷别人“种族歧视”,发生在2013年。当时,为宣传其将于8月16日上映的新片《白宫管家》(The Butler),奥普拉参加了洛杉矶电视节目“今夜娱乐”(Entertainment Tonight)。在这个电视采访中,她提到自己前不久在苏黎世期间到一家奢侈品店买手袋未成,声称自己当时希望店员将一只手袋从架子上拿下来给她看,但该店员却说,这只包太贵了她买不起,只是给她看一些较便宜的包,于是她便离开了这家店。由此,奥普拉断言瑞士的种族主义仍十分严重。



在美欧“政治正确”氛围下,“种族歧视”堪称毁灭性的指控,数十年来不知有多少名人因为一两句话涉及黑人,就被指为“种族歧视”,进而断送了整个事业。作为美国电视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拥有巨大的财富和知名度,其个人资产净值当时高达29亿美元(据Celebrity
Net Worth数据),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间收入7700万美元,并被称为《福布斯》(Forbes)年度“全球100名人榜”中最具影响力的名人。美国这样一个大牌人物提出“种族歧视”指责,顺理成章地立刻在瑞士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当时店铺几乎是一夜之间就被“人肉”出来而沦为千夫所指,瑞士旅游局迅速在网上向奥普拉道歉,声称“我们感到很愤怒,这个人的行为令人震惊”;……然而,当事店主Trudie Goertz女士及当事店员的奋力反击扭转了这场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公共关系危机。在8月12日出版的瑞士《星期日眺望》报上,37岁的意大利籍当事店员反驳了奥普拉对她的指责,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奥普拉由一位男士陪同来到商店,先问了那里是否有专为妇女服务的部门。奥普拉说,自己从未到过瑞士商店,先要浏览一下。后来,奥普拉指着货架最上层一只珍妮弗·安妮斯顿(Jennifer-Aniston)牌包说要看一下。“我对她说,这只包有不同的大小以及质料。这些话我对客人都会说的。奥普拉指的那只包价值3.5万瑞士法郎,我对她说,这只包和我手中向她展示的一样,只不过比手中的这只贵很多。我很愿意拿更多的包给她看”。“我最后问奥普拉是否还要看那只架子上的包,但她没有回答。她在我们店里呆了总共不到5分钟,后来什么也没买就走了”。该店员说,两人之间很可能有误会。“我虽然能说英语,但很遗憾不是太好”。



在这场风波中,当事店主Trudie Goertz女士表现出了可贵的担当勇气,她没有简简单单将引起这场风波的店员一赶了之,而是挺身而出,竭力维护自己店员的权益。她接受专访,指出其店员和奥普拉之间发生的事完全是一场误会,该店员虽然不认识奥普拉,但在接待她时并无任何不当之处,也没有因为种族原因而歧视奥普拉,这位店员唯一错误是没有从货架上拿下那只包给奥普拉看。这种误会令人非常遗憾,但这位店员无可指责,也没有理由解雇她,自己愿意尽快与奥普拉当面谈话对质。Trudie Goertz女士犀利地指出,在此事中奥普拉有点过于敏感(a little over-sensitive),可能是因为自己没有被马上认出来而有受怠慢之感。



当事店主和店员的有力澄清与连续提问让奥普拉紧张起来,她8月12日晚便对此事吞吞吐吐表示歉意,当然,她给自己找了一堆理由下台阶:自己只是想提一个例子而已,并不是想点名攻击,云云。



时至今日,历史上曾经具有进步意义的黑人民权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走到反面,“种族歧视”指控在很多情况下已经沦为黑人等少数族裔群众及其精英之士索取优惠特权乃至压迫他人的工具;与此同时,他们却不肯正视自己的缺点,不肯正视他们所要求的持续数十年的“平权法案”(Affirmative Action)优惠已经构成了对白人和其它少数族裔(特别是勤奋却缺乏政治能量的亚裔)的歧视、剥夺,不肯依靠自我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肯正视自己对自己占多数社区破败因承担的责任,……从美国到欧洲,只要不是自欺欺人,就不难发现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



2008年末奥巴马初次胜选时,我撰写《奥巴马的美国梦是美梦还是噩梦》一文,除了分析奥巴马执政在经济、执政团队建设等方面面临的困难之外,还直言不讳地提出了此事对美国国家认同等根基的冲击:



“一个黑人当选总统,对美国赖以立国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和种族基础而言无论如何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一个多民族国家,国家元首可以是少数民族,但他必须认同多数民族的主流文化,否则结果必然是动乱,乃至国家覆亡,社稷倾颓。从西晋到罗马帝国,直到奥匈帝国、苏联和南斯拉夫,他们的命运无一例外表明,一国立国必须具备足够坚实的文化和民族基础;我们不要天真地幻想一个国家能够仅仅建立在一种意识形态之上,而不需要种族和文化认同。信手掂来一顶‘种族主义’的大帽子给人扣上,固然方便,却无助于真正解决任何问题。”



2013年奥普拉买包风波发生时,我在《国际先驱导报》(2013-8-19)发表的《奥普拉买包风波暴露了什么?》一文以这样一段话结尾:



“在奥普拉买包风波中,倘若不是遇到了一个敢于顶风而上维护自己雇员的好老板,当事店员的饭碗差点就被奥普拉信口开河的指控打碎;即便如此,当事店员也因为此事而经历了‘很恐怖的一段时间’,那些遭遇类似冤屈却没有遇到有担当保护者的人呢?随着时间流逝,这类事情越来越多,在种族关系问题上怀疑西方媒体和黑人民权活动家‘政治正确’天条的人也与日俱增,只不过有太多的怀疑者慑于政治压力不敢直言而已。美欧发生的这一切,对我们又有什么启示呢?”



对比我当初的预言和9年来社会形势的发展,再回头审视奥普拉竞选美国总统的呼声,我们是否应该冷静些个呢?



 



 



(初稿2018.1.17,修订2018.2.9,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







[1] 《今日俄罗斯:美国媒体暴民政治中的极权主义回声》,观察者网链接:http://www.guancha.cn/JinRiELuoSiWang/2018_01_17_443446_s.shtml







[2] 《今日俄罗斯:美国媒体暴民政治中的极权主义回声》一文中详细记述了马克·达蒙的呼吁及其因此遭遇的不分青红皂白围攻压力。观察者网链接:http://www.guancha.cn/JinRiELuoSiWang/2018_01_17_443446_s.shtml







[3] 《英国“权贵虐童谋杀案”上演惊天逆转》,《环球时报》,2018年2月8日,第4版。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