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一下:日本这么“孝”,美国怎么“驯”的?

4月16号,美国总统拜登在白宫会见了日本首相菅义伟,两人不仅只字未提福岛核废水排海,还把中国当成了首要议题。双方发布共同宣言,强调“美日同盟不动摇”,号称要“携手应对中国挑战”,还大谈中国内政,不仅提了香港、新疆,还碰了台湾问题。这是1969年以来,双方第一次把有关台湾的内容,写入首脑会谈联合声明。除了参加会谈,菅义伟还跑到阿灵顿国家公墓献了花,亲自扮演“24K纯孝子”。一个日本首相,怎么好意思跑到美国国家公墓,还毫无心理负担呢?本期《消化一下》就来讲一讲,美国在战后是怎么改造日本的。

大家好,我是在观网陪您看世界的谷智轩。4月16号,美国总统拜登,在白宫会见了日本首相菅义伟。拜登上任三个月了,才第一次有外国领导人亲自登门,要知道,特朗普赢得2016年大选后不到10天,安倍晋三就跑去“觐见”了,菅义伟跟他前任比起来,也太不敬业了,看来美国这疫情是真的吓人。

这次美日领导人会面,不仅只字未提福岛核废水排海,还把中国当成了首要议题。双方发布共同宣言,强调“美日同盟不动摇”,还号称要“携手应对中国挑战”。两人这次不掩饰了,大谈中国内政,不仅提了香港、新疆,还碰了台湾问题。这是1969年以来,双方第一次把有关台湾的内容,写入首脑会谈联合声明,看样子真把自己当太平洋警察了。除了参加会谈,菅义伟还跑到阿灵顿国家公墓献了花,身体力行日版二十四孝:“24K纯孝子”。一个日本首相,怎么好意思跑到美国国家公墓,还毫无心理负担呢?本期《消化一下》就给大家讲一讲,美国在战后是怎么改造日本的。

1945年日本投降,美国独占日本,麦克阿瑟成了“五星天皇”,对日本进行全方位改造,首要任务是防止日本重燃军国主义,于是实行去军队化,进行土改,拆分财阀,瓦解旧军队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网络。当时有学者研究了日本社会,认为战前的大地主阶级是军国主义的根源,要彻底清除军国主义,就得搞土改。

“麦天皇”起初不怎么关心,听到搞土改就说了一句“No Objection”,意思是我没意见,你们要改就改吧。当时执政的是日本自由党,首相吉田茂背后的金主是大地主阶级,只想搞大规模经营,不愿意土改,想要搞“拖”字诀。

土改给了农民希望,但现实进展太慢,结果农民普遍不满。你不肯革命,就有人帮你革命:左翼的日本社会党,在农村攻城略地,农民运动此起彼伏,星星之火出现燎原之势。这时候“麦天皇”坐不住了,亲自下场指挥。他觉得,只要我主动搞土改,佃农拥有了土地,就会迅速保守化,自发去反共,长期下去,保守的小农就可以成为对抗共产主义的“防波堤”。

自由党一开始是拒绝的,但“麦天皇”朝里有人——时任财政大臣池田勇人。两人在宫中府中遥相呼应,很快就推行了土改。和他们预想一样,小农们拿到土地,快速保守化,农村社会主义思想逐渐退潮。

“麦天皇”非常满意,又指示农林省制定“农地法”,防止土地兼并,建立农协组织农民,进一步巩固农业“反共成果”。时至今日,日本农村都是保守政权最稳定的基本盘。

说完了土改,我们再来看美日安保条约。1947年,冷战打响,蒋介石政府带不动,美国只能把反共大本营放在日本。1951年,按照联合国条约,美国的占领军得撤出日本。但美国人赖着不想走,于是拉着日本签了《美日安保条约》,规定美军可以继续进驻。总地来说,象征性给你恢复主权,但是占领永不结束。

而日本这边,当时的首相吉田茂,把反苏、反共放在第一位,逆练“一边倒”。和中国不一样,日本没条件独立自主,只能搭美国的安全便车,通过把自己绑上美国的“战车”,集中精力恢复经济,再通过经济发展谋求政治地位。1955年8月,时任日本外相重光葵访美,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借机表达,说希望日本保守势力联合反共。

美国还给了甲级战犯嫌疑犯岸信介资金,就是安倍他姥爷,让他牵头联络日本保守党派。在美国推动下,当年11月,日本保守派就联合组建了自民党,这就是我们去年节目讲过的“55年体制”,不了解的朋友们可以复习一下。六十年代的池田内阁和佐藤内阁,安心继承了吉田内阁的“坚持日美安保体制”路线,一心一意搞经济,致力于将日本建设成经济大国。

1960年,日美修订安保条约,与此同时,在左派和工会运动带领下,日本内部不满声音也是一浪高过一浪。原定的艾森豪威尔访日,也被迫取消。美国开始认识到,不能只靠强力维持不平等盟约,还得靠外交手段拉拢日本人心。新上任的肯尼迪,任命在日本出生的赖肖尔当驻日大使,这位老哥一上任就发动魅力攻势,造访学校、工厂、走基层,以此赢得日本民众的好感。针对日本高层,美国人开始频繁安排首脑会晤,用更平等的姿态,掩盖实质上的不平等关系,还建立了一个美日事前协商框架,用来在重大决策之前给日本放风。当时的日本媒体形容,“这是美国给英国的待遇”。总结一下,就是美国对日本的态度,从单方面安排它,变为假装它是平等的盟友。日本国民的态度也逐渐软化,五十年代,日本国民还发起过“反安保”运动,如今的民调显示,近七成日本民众,支持维持日美安保条约。

这里值得提一嘴,不论是互访还是“协商框架”,其实就是个面子工程,不论是1971年美国放弃布雷顿森林体系,还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都没有知会日本,日本感到被美国抛弃,就把这两次事件合并,叫作“尼克松冲击”。

光有政治安排还不行,美国还要把日本变成美国的工厂。大家高中历史都学过,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两次热战,日本靠着“特需”繁荣了一把。丰田汽车,就是靠美军的卡车订单起死回生。日本借助朝鲜战争,动员大规模的劳动力与生产,迅速向煤炭、钢铁等原料重工业倾斜发展。从边缘国家,靠承接产业转移,挤进了半边缘国家。50年代至60年代,日本化工业生产规模增长了6倍,重化学工业占工业产值的6成,远超其他的工业国。靠着重化工带动,日本其他产业部门也迅速发展。战争特需时期,工人工资上升,

民众消费增加,带来电视、冰箱和洗衣机的大量生产与消费。这些电器都是以美国为样板,自主研发负担小,到了70年代初,日本已经完全拥有了所有产业部门和全套产业结构,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里美国的世体。整个70年代,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整整涨了5倍。

80年代,里根政府在全球搞大扩张,导致巨额的财政赤字和贸易逆差,日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也在这个时候频繁发生。每次一发生摩擦,美国就要日本“自主出口规制”:你自己看着少卖一些,或者要日本再进口一些回去。但在种种保护主义条款之下,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并没有得到改善,干脆直接在金融和资本市场上,对日本做出安排,利用汇率调节贸易失衡。

1984年,日本在美国的要求下,设立日元美元委员会,调整汇率,取消外汇管制。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日元可以自由浮动,日元对美元大幅升值。日元升值之后,日本的重工业产品卖不动了,这部分产业开始向亚洲其他国家转移。与此同时,美国的半导体产业开始流向亚洲地区,半导体材料加工转移到日本,封装测试转移到韩国和中国台湾省。又一次产业升级,让日本从半边缘,挤进了中心国家。日本利用劳动力优势,以代加工换取半导体的技术转让,成为半导体产业的翘楚,NEC、日立、三菱、富士通、东芝……一连串的集成电路公司,就是那个时候发的家。日本靠着美国主导的分工安排,两次承接美国的转移产业,完成技术升级后,再转移到韩国、中国台湾省和东南亚,在亚洲占据了中心国家的地位。

说完了政治经济,还得提一提思想改造。冷战时期,苏联向全世界宣布放弃列宁和斯大林著作的全部版权,欢迎日本出版商免费翻译马列主义著作。面对苏联的文化攻势,美国也不甘示弱,马上发布了《关于清除反民主主义电影的通告》,所有“对民主主义构成威胁”的电影都不准拍。所谓“对民主主义的威胁”,说白了就是对美国的威胁。根据美国的命令,日本成立了两个机构,一个叫民间情报教育局,Civil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al Section,简称CIE,一个叫民间检阅支队,Civil Censorship Detachment,简称CCD。不管你是什么大导演,想要拍电影,都得先把剧本翻译成英语,让CIE仔仔细细检查一边,确认里面没有反美的内容之后,才可以拍。光这,美国人还是不放心,所有导演拍完了之后,还得让CCD再审查一边,确认没问题之后才可以上映。与此同时,美国还积极向日本出口好莱坞电影,用“流行文化”对抗马列主义。整个占领期间,美国用600部好莱坞电影,作为“民主化教育材料”出口到日本,每一部都经过当局的精挑细选,确保电影可以向日本人民传递所谓“民主”、“自由”、“人权”的美式价值观。

这样的电影审查制度,一直持续到了1953年《旧金山和约》签订。美国人在临走前对日本人说,“希望你们设立一个自律审查的民间机构,代理占领军承担起电影审查的职责”。日本人很听话,成立了“映画伦理管理委员会”,简称“映伦”。到现在,我们看日本影视作品,还是能看到这两个字。

想要给日本人进行思想改造,光有电影还不够。1947年后,苏联通过塔斯社和莫斯科广播电台,抨击美国的全球战略,就连日本舆论界也素有同情左翼的声音。1949年,美国当局成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专门负责调查日本新闻界人士的背景,清除左翼人士。1950年8月,日本新闻界开始大清洗,《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每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东京新闻》,加上NHK、共同通讯社、时事通讯社等机构里的左翼人士全部被除名,覆盖了日本广播界、报界、通讯社界几乎所有主流媒体。

同时,为了保证媒体亲美,美国严格对所有新闻报道进行审查。有关批判占领军、报道美军暴行、讨论美国罢工、杜鲁门总统的政策的报道,统统被禁止。

为了应付美军的媒体管制,日本媒体还专门设立了审查办公室(Censorship Desks),聘请多名研究美国政策的专家,随时跟进驻日美军的最新政策,保证对新闻进行及时有效的自我审查。即使在日本恢复独立以后,美国也没有放弃对日本的舆论控制。到如今,日本的主流媒体大多是保守派,大家看日本的新闻网站,几乎是清一色的反共亲美,逢中必反。为什么日本几乎就没有有影响力的左派媒体呢,其实人家曾经是有的,只不过早就被清洗了。整个舆论界都被人家把控了,你还担心日本不亲美吗?

管住了文化和舆论,美国人还是不放心,想要牵住日本,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汉字。1946年和1950年,美国教育使节团两次访问日本,不断敦促日本当局改革语言,减少汉字数量,限制汉字使用,加快日语罗马字化,“避免日本人受到以汉字为载体的战前宣传熏染”。

在美国的不断施压下,日本开始推行“当用汉字”,大量汉字不再被使用,于是日语变得支离破碎,大量词汇被肢解。比如“渎职”变成了“污职”,“蔓延”的“蔓”变成了平假名“まん”。过去,在汉字文化圈中,文言文发挥了共同书面语的作用,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笔谈”实现交流和沟通。而日本在美国的压力下改革汉字,导致大量汉字在日常生活中被剔除,语言中片假名、外来语的比重越来越多,文化交流变得更加困难,日本也再也不能整合东亚力量对抗西方,从而加速了自身倒向美国。

除了传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美国还改变了日本人的生活习惯,用粮食援助,塑造了日本民意。战争中,日本农业遭到严重破坏,造成了战后的粮食短缺,1945年,大米产量创了30年新低,1946年1月,大米的黑市价格暴涨,达到了官定价格的40倍。昭和男儿们再鸡血,也得靠大米填饱肚子。当时,“麦天皇”决定利用这个机会,用他自己的话说,“现代战争的胜利,并非完全靠战场上的胜利,必须有一种彻底的精神改革,使它不仅能支配失败的一代,而且还要对下一代施加优势影响”。这里的精神改革,一是要树立占领军的形象,让日本社会亲美化,二是灌输美式生活方式,影响下一代日本人的生活习惯。在麦克阿瑟的调配下,1946年1月,第一艘运粮船到了东京。战后三年,日本进口的货物里面,有一半是美国粮食。与此同时,美国还发动本土宗教和劳工团体,成立了一个亚洲救济联盟(LARA),给日本组织募捐。捐赠的物品,主要就是乳酪、大米、小麦、罐头等等。战后初期,日本政府因为饥荒失掉了民心,在日本民众眼里,是美国人在给日本输送救济粮,他们也就连带接受了美国占领军。根据当时的民意调查,有6成日本民众“理解美国人”,不理解的只有四分之一。

到了50年代,美国粮食生产过剩,急于出口。而这时,日本的粮食生产也恢复了,基本的稻米已经能够自给,美国的粮商们一看插不进去手了,于是另辟蹊径:我不让你吃米饭,改吃美国小麦,我的粮食不就能卖出去了?1952年,在美国授意下,日本通过了《营养改善法》,动员宣传机器贬低大米,一方面说“吃米饭会头脑迟钝,容易得癌症”,另一方面,鼓吹小麦的营养价值,吃小麦等于文明开化。这套话术之离谱,我国国内能与之一战的,也只有酸碱养生学了。

光有宣传可不够,要改变一国国民的饮食结构,还得砸钱。当时的日本改革推行课间定食制度,还是1952年,日本开始给小学采购面粉,提供半额补助。1956年,美日达成协议,美国提供10万吨小麦、7500吨全脂奶粉,以开展学校午餐项目,740万日本儿童首先获益,之后再逐步推广到全日本的小孩。之前日本学校的午饭,还有炒饭和味增汤,到了50年代,配餐就是面包、薯饼、西式的牛奶汤了。         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美国对日本的影响,是360度无死角。政治上,美国为了反共,一手缔造了日本的“55年体制”,一直延续到今天。经济上,美日在世界体系里都属于第一梯队,分工明确。而在文化上,日本战后一直受美国影响,饮食习惯什么的,都接受了美国人的改造。就连安保条约,在日本人看来也是有利可图,甚至右翼民族主义者,大部分也都接受这个条约,鲜有的反例,就是非常有精神的三岛由纪夫了,他的下场,大家也都知道。在美国影响下,日本已经被打上了思想钢印,不论局势怎么变,安保条约是第一位的,就算在80年代,两国因为汽车出口问题,闹过经济摩擦,但在安保条约下,政治关系从没真正变过。

这次菅义伟访美的背景,其实就是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崛起。地缘实力对比一变化,日本出于本能,自然抱紧美国大腿。而对于美国,日本是向远东投射力量的前哨站,只要还想维持在地区的影响力,就必须力保日本。不过这话又说回来了,美国在远东已经丧失了绝对优势,这个影响力,还能保持几天呢?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