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阀部队也曾浴血抗日,为什么却出现了大量汉奸?这就要问蒋介石

500

地方部队在抗战期间的表现不太稳定,有些部队曾经有过高光时刻,但是后面就一直拉胯,有些部队是敢打敢拼,但是战绩让人一言难尽,有些部队名气很大,但是实际上战绩惨不忍睹。有些部队表现不错,但是参战次数少,后面就被调回去看家去了。总之就是,各个地方部队的表现都很不一样。

东北军在西安事变之前号称二十多万人,部队数量也不少,还有一个骑兵军。但是在西安事变后,被蒋某人蓄意削弱和消灭,很快就弄得七零八零了。后面实际上就剩下很少的几个了。八路军几个师的番号,就是东北军剩下来的,因为他们作战伤亡减员后,番号被取消了,番号就空出来了,红军改编的时候就给了红军,变成了八路军。结果是这几个番号大放异彩,成了抗战史上最著名的几个番号。

五十一军在徐州会战的时候担任淮河一线防御,却被日军一个支队轻易击溃,还是五十九军紧急支援,才把日军赶回去,稳住了战线。结果五十九军去北线参加台儿庄战役,南线就又被日军突破了,正因为五十一军掉链子,日军直插徐州会战参战国军的后背,几乎兜住国军撤退的后路,全军覆没。好在李宗仁调度有方,各军才能安全转移,摆脱危局。

500

到抗战中后期,东北军的部队只剩下了一个稍微强一点的部队,也就是五十三军。但是这个部队能保存下来,是因为一直死心塌地的跟着中央军混,变成了中央军里的杂牌军,才没有被消灭。但是即便如此,五十三军也仍然被各种羞辱和歧视,很不受待见。

滇西反攻时,五十三军和五十四军被合编为二十集团军,但集团军司令是中央军土木系大将霍揆章,连武器装备都不好好给五十三军发。还是远征军总司令卫立煌发现之后,才下令让霍揆彰立即补发,才又补齐的。但现在我们在腾冲国殇墓园看到的纪念碑,实际上就是二十集团军滇西反攻作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还是霍揆彰题写的碑文,也不知道他看到五十三军阵亡将士名单,是什么感受。

抗战结束后,被调回东北的部队里,东北军仅剩下的一点血脉就是五十三军,军长周福成。后来编组兵团的时候,东北的大部分主力部队都被编入了第九兵团,周福成也升一级,任第八兵团司令官,但并没有增加多少部队,实际上仍然是五十三军。所以辽沈战役中,第八兵团被留下守沈阳,解放军一到沈阳,五十三军就联络投诚了。

此外还有一些东北部队,都被分散在不同的战场上作战,先是各军分开使用,配置在不同战场上。经过抗战初期的几次大战的消耗之后,这些地方部队损失惨重,蒋介石也不再给补充兵源,而是直接缩编。一个军打得只剩下一个师的人了,就只给一个师的番号,一个师打得只剩下一个团了,就只给一个团的番号。所以,到解放战争时,还保持着军一级建制的,就剩下了五十三军。

500

最惨的是原本在山东的韩复榘的部队。抗战刚开始的时候,韩复榘的部队被编为第三集团军,划归第五战区指挥。但是因为前期作战时被中央军放了鸽子,韩复榘觉得中央军靠不住,于是改变策略,想保存实力,做长期准备。结果他在开封军事会议上硬杠蒋介石,被突然秘密逮捕,然后被军法从事了。

韩复榘死后,蒋介石故意制造矛盾,让东北军将领、五十一军军长于学忠担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但于学忠去看了一下,就回自己部队去了,后面就改为由孙桐萱继任。这个时期,韩复榘的部队共有三个军,孙桐萱的12军,曹福林的55军和谷良民的56军,但因为在黄河一带作战时,谷良民部先溃逃,导致战线崩溃,曹福林不满,最后撺掇孙桐萱把56军番号撤销了。

56军番号撤销后,剩下的部队改编为新四师,师长很有名,叫吴化文。曹福林的55军在之后不久,就被划归刘汝明指挥。虽然曹福林和刘汝明都出自西北军体系,但曹福林早就跟着韩复榘投了蒋介石,和刘汝明算是有嫌隙,等于蒋介石借刀杀人。这样一来,孙桐萱名义上还是第三集团军总司令,但实际上他下属的部队只有12军的三个师。

500

此后,孙桐萱率部一直在河南一带作战,集团军司令部有很长时间设在郑州,并曾派部队袭击日军在河南占领区的核心城市开封,战果也算不错,在1939年甚至被军委会评为正规军游击战第一名。但也是在这个时期,孙桐萱经常派人进入敌占区,以搜集情报的名义,倒卖物资,和河南驻军最高级别将领汤恩伯一样。

但1941年九十月间,日军再次大举进攻时,孙部作战不力,郑州失守,准备经洛阳向豫西一带撤退时,在洛阳的汤恩伯扣押孙部的物资和人员。到年底,第一战区人员调整,卫立煌去职,蒋鼎文继任,汤恩伯成为孙部上司。汤恩伯将孙桐萱的防区改为陕州,将孙部在鲁西南一带招募士兵的机构据为己有,让孙部失去了稳定的兵源。

这之后,孙桐萱感到自己没有出路,一边派人向晋南一带试探发展机会,一边与西北军老同僚、此时已经当了伪军的孙良诚联系,准备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投敌当汉奸。事情被蒋介石知道后,蒋授意蒋鼎文于1943年初蒋孙桐萱骗到洛阳一战区司令长官部逮捕,所部第三集团军番号撤销,12军被汤恩伯收编,并且把原本孙桐萱起家的20师番号调出,缩编为两个师。

抗战结束后,国军进行整编时,12军早已没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只能任人宰割,先是被缩编为一个师,然后又按新的军制改编为整编81旅,编入刘汝明所部的整编68师,和曹福林的55军所部又回到了同一个系统内。解放战争后期,刘汝明所部往福建撤退时,81旅又恢复为81师,在师长葛祥才率领下起义了。

500

不过,在淮海战役中,又出现了12军的番号。但这时候的12军已经和孙桐萱部没关系了,而是出自原东北军的57军。57军一度被撤销番号,改为暂编第九军。孙桐萱被扣押后,他的20师被编入暂编第九军。到1944年10月,暂编第九军被改为12军,但不久后20师又被调走了,调入了新编36师。

解放战争时期,12军一直在山东、河南一带月解放军作战,但因为是杂牌军,所以都是担任辅助性的任务,出镜率很低,没多少存在感。1948年5月的津浦路中端战役中,12军改编而来的整编12师的一个团被华野歼灭,师长霍守义、副师长熊仁荣、旅长孙焕彩均被俘。

这个军的番号再次出现是在淮海战役时,隶属于邱清泉的第二兵团。副军长于一凡一直想找机会起义,但因为始终不被信任,所以也找不到合适的机会,最终在邱清泉兵团全军覆没的时候,军长舒荣逃走,于一凡被俘。这之后,在江南地区还重建了12军,但在上海战役中,又大部分被消灭,残部在舒荣率领下逃到了台湾。

从这两个部队的经历就可以看出,在抗战期间,不是地方部队不肯出力抗日,而是经常被坑,要么是被日军消灭,要么是被蒋介石消灭,这才导致军阀越来越倾向于保存实力,以免自己变成别人砧板上的肉。而地方部队一旦出现张学良和韩复榘这种带头大哥不在的局面,后面就是一方面内斗消耗,一方面逐步被中央军打压和消灭。总归,都是死路一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