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间“鸦雀无声”,白岩松:抓体育不是为了完成任务

500

学生课间十分钟“鸦雀无声”成为热门话题,课间走出教室成为“要求”。

4月12日,“北京市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现场调度会”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举办。会议要求,全体学生在课间十分钟要“走出教室,走向操场,阳光体育、健康成长”。

这则新闻在社交媒体上引发激烈讨论。不少网友表示,当年课间的踢毽子、跳绳活动,早就消失不见了。现在下课走出教室不是“常态”,反而变成了“要求”。

500

对于低年级,许多学校出于安全等方面的因素,除了喝水和上厕所,不让孩子在课间下楼。

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走不出教室,更多是因为学业压力等原因。

500

500

央视评论员白岩松在17日播出的《新闻周刊》节目中从中国女足进奥运,剖析校园体育的相关问题和现象。

他表示中国女足逆转进奥运让人激动,“但冷静下来,我们都清楚,20多年前,我们还是和美国队两次争世界冠军的球队。而现在想冲出亚洲,都要流汗、流血和集体流泪。足球上不去,足协体育局都有责任,但绝不只是足协和体育局的责任。”

对于下课十分钟“鸦雀无声”,白岩松提出疑问,“连课间十分钟都很难走出教室的孩子,能怎样支撑一个民族的健康?怎样支持足球篮球排球冲出亚洲?”

500

他呼吁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抓体育不要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从根子上明白,体育以及足球、篮球等运动的价值,和‘以体育人’这四个字的含义。”

“做到这点,足协差点,足球水平也会越来越高,而不这么做,你把足协骂出花来,中国足球还是在这儿原地画圈。”

专注于校园足球和足球普及的“老足球人”张路,近日接受中新网采访时的观点,可以作为白岩松上述评论的补充说明。

在搞好校园体育和提高体育水平之间,其实还有一个桥梁,那就是运动的普及。

张路从足球的角度分析称,校园足球的作用是普及,并不是用来“选拔尖子”的。学校把提高水平放在第一位,放弃足球普及的“底座”,这种方法是“跑偏的”。

校园足球是在校内的,以普及为主,以此让孩子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健全人格和锤炼意志。而青训足球,是选拔尖子、培养足球运动员,是给少数人做的事,应该在校外进行。在这个问题上,过去是跑偏的。所以中国足球抓了20多年了,还是搞不上去。

校园体育不能仅拘泥于形势,也不是通向职业的“工具”,初衷就是为了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各类兴趣爱好,了解体育精神等等。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