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特快:论买东西,缅甸军政府的眼光不错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亚洲特快》我是在观察者网陪您谈外军的席亚洲。上星期啊,咱们说了一个对外军贸的故事,又说了一个缅甸的故事,那就有朋友问了,列车长你说缅甸买军火很精明,那怎么见得呢?下面咱们就来说说这个故事。

上期咱们说西方认为缅甸军队拥有东南亚最好的轻步兵,和越南齐名,那有人就说了,当年国民党残军都能欺负缅甸,缅甸至今也消灭不了十几股民地武,它怎么当得起这个名号呢?

咱们这里就得先回顾一下历史。

现代缅甸军队起源于在旧日本的支持下,反对英国殖民政府、渴望独立的昂山将军组织的缅甸独立义勇军。确实是枪杆子里面打出来的政权,但是缅甸的枪杆子不只是打出来了政权,在打出来之后顺便还把自己家政权给夺了,进而组建军政府几十年。

所以说缅军打不过国民党残军,那是老黄历了。至于民地武嘛,人家有地形加持啊,而且缅军军头们为了保存实力也通常采用“宝塔战术”,真正投入作战的兵力总是非常有限。但如果真要是民地武得到了外国势力武器支援,真的要杀向内比都了,那缅军就很可能跟当年的川军一样,出川就是毫无战斗力的双枪兵,但要是在自家地头上,就突然爆发出强烈的战斗力,甚至能跟红军拼个高下了呢。

所以,军政府你说它政治上不是进步势力,那肯定没啥争议。但是呢,他们在组建军队这个事情上,你别说,它还挺有一套。

这里呢,列车长就给大家分析一下他们2010年以来的军备建设情况,看看他们到底精明在哪里。

首先,咱们分析一下缅军队的作战环境和需求。那缅军算上准军事力量,大约有50多万人,这个规模是东南亚第二大的,仅次于越南。其主要假想敌是谁呢?从地图上看,缅甸和印度、中国、泰国、孟加拉、老挝接壤,但是这些外国基本上不是缅甸军政府的主要假想敌,其主要敌人是各路割据势力。而缅军的主要作战地域呢,又主要是密支那地区,那是一片中国远征军和日军血战的地方,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之一。别看很多小广告说欢迎来到我的世界,这里奇花异草、鸟语花香……但对于行军作战来说,这可就要了命了,堪称是绿色地狱啊。因此,缅军的各种武器装备都得满足简单可靠、轻便、结实、耐高温高湿等等苛刻的条件。除此之外,缅北武装还有个习惯,就是打不过就跑,而且喜欢越境逃避打击,因此军政府还得考虑避免各种武器不小心越境打到邻居境内的问题,尤其是2013年、15年多次越境事件也引起了邻居的很大愤慨,所以现在缅军很注意这事儿,因此他们的新型武器装备的射程、威力、精度上也都有了特殊的要求。

在这些前提基础上,我们来看看缅甸的军事装备,轻武器就不说了,美制的苏制的,北方工业制的,南方兵器制的、甚至你还能在缅甸军队里面找到南斯拉夫造的MG-42机枪....列车长一度还想搞明白缅北各种武装战报中提到的“大卡枪”、“小卡枪”都是说什么型号的武器,觉得搞不好就和当年咱们中国给外国武器起的名字什么歪把子、拐把子、枪牌撸子、鸡腿撸子其实都是指一种特定型号的枪,因为它战报当中,是有什么缴获AK多少,M-16多少,然后“大卡枪”多少,“小卡枪”多少什么的。但后来发现,这纯粹是由于当地武装搞不清楚型号,又缺乏统一后勤供应之类的概念,所以就笼统的把看起来比较大,又不认识的,比如FN-FAL啊啥的,一概做“大卡枪”,而相对小的,比如各种冲锋枪、短突击步枪,一概就叫“小卡枪”,顿时觉得……研究这个啊真是没意思。

那咱们说重武器,坦克方面,缅甸军队,目前有五个装甲师。其装备最多的是400辆59式和69式坦克,这些坦克,包括很多早期出口的69II式坦克,全都按照59D型坦克标准进行过改装,装备有94式105mm线膛炮、热像仪、较为先进的火控系统和重型爆炸反应装甲。这么说吧,如果这些坦克放到1991年伊拉克去跟美军M1A1去打坦克战,估计也能给美军留下惨痛的记忆。

这还不算完,向乌克兰购买了139辆T-72S,也就是T-72B型坦克的出口版,实际和“坦克两项”里大部分国家用的“赛车”一样。而且这批坦克还是从经济困难的乌克兰捞回来的,可以说是给钱就卖,价格十分低廉。只不过后来乌克兰打起内战了,后续订单也就执行不下去了....之后缅甸就转为购买我国的VT-1A坦克,基本就和巴基斯坦用的“哈立德”一样,只是发动机换成了我国国产,他们购买了一百多辆,一夜之间赶上了东南亚国家购买先进三代坦克的风潮。

除了主战坦克之外,缅甸军队还组建了一个两栖坦克装甲侦察营,主要装备的是我国生产的63A型水陆两栖坦克。2019年缅甸还展示了一种用MT-LB履带式装甲输送车底盘安装我国WMA-301突击炮的轻型两栖坦克,不过后来大概因为性能和63A差距还是有点大,就没下文了。

在此前缅甸对克钦地区进行“装甲楔子劈入作战”的时候,装甲侦察营和其装备的63A式坦克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不仅能够在复杂的水网稻田地区如履平地,而且精准的直射火力也足以满足确保不越境打到邻居家境内的同时还能有效攻击对手,可以说是十分实用了。

除此之外呢,缅军还装备有大量的轮式突击炮,比如之前说过的我国卖给缅甸的WMA-301突击炮以及法国的潘哈德突击炮,以及大约1000辆各型装甲运兵车,其中乌克兰基于BTR-80发展的BTR-3/4大约装备了400辆、我国的92式装甲车装备了约100辆,另外还有我国出口的85装输、63装输等等装甲车辆。

我们之前说过啊,很多第三世界国家在买装甲车辆的时候,都只想着买坦克,但缅军出于自己实际需要,很重视装甲运兵车、步兵战车和轮式突击炮等武器,说明缅军在这方面确实是很有头脑。这些武器也在对缅北武装作战时发挥了很大作用,当初对果敢进行打击的时候,WMA301突击炮凭着自己的高通过能力,直插中缅边境,一举将对手切割成两段,可以说是展示了它作为装甲突击兵器的“真面目”。

凭借这支装甲力量,缅甸政府军既可以装甲兵为先锋冲破对手的防御,也可以在防御战中采取反突击让对手无法占到便宜。结果就是,克钦、佤邦、禅邦、果敢等缺乏反坦克武器的武装仅能利用地形进行防守,绝无可能攻入内比都。

除了装甲部队以外,你肯定还需要曲射的支援火力啊,缅军炮兵啊,它没有先进的自行火炮,大部分是老式的牵引火炮,不过他们也买了一批我国的SH-1型155毫米卡车炮,虽然这玩意比不上咱们卖给巴基斯坦的SH-15卡车炮那么精准,但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够用了。不过缅军主要的炮兵火力呢,是价格便宜火力强的火箭炮。

缅军装备有我国的40辆81式自行火箭炮和30辆朝鲜的240毫米“大同江”火箭炮。此外还有2000年左右向俄罗斯购买的230辆BM21冰雹火箭炮,只不过这批货的成色似乎不太好,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呢,当初进口的230辆冰雹目前仅剩下不到100辆还能用了,这就有点“拼多多”上淘便宜货的味道了。除了进口之外,缅甸还自行仿制了一些大同江和我国的81式火箭炮。可以这么说,缅甸军政府火箭炮问题上,可以说是只要能满足最低要求,那是什么便宜买什么。

反正缅军又不追求拿火箭炮当战术导弹使,朝鲜火箭炮打的准不准就根本无所谓了,有得用就好嘛,这倒是也很实际,当然现在他们在靠近边境附近的地方也不敢放开了用就是了。

在炮兵武器上主要靠“淘”的同时,缅军在某些该花钱的东西上倒也不含糊,除了上面提到的VT-1A坦克,缅军还采购了“枭龙”战斗机和号称“终极版红旗2“的“凯山一号”防空导弹,只不过当然了,在购买的时候也是选择最低端的配置,只要能用就好,不追求安装全套完整先进的航电设备,但是这也确保了缅军具备一定的高技术作战能力,可以算得上是很会买了。

当然了,高技术装备方面缅甸军政府会“淘二手”的能力也不差。2004年的时候,通古斯卡从俄罗斯军队逐步退役的过程中,缅甸军政府就捞了几十套,而近几年俄罗斯的铠甲S-1开始逐步退出现役的时候,缅甸政府军又宣布要进行采购。而他们之前的主力米格-29战斗机,也是从俄罗斯买的二手货。这些都是俄军退役武器,因此都是以极其低廉的价格买入的。说缅甸政府军是军火界的“羊毛党”也是ok的。

除了上面这些飞机大炮,缅甸军政府还建立了一只小小的“战略威慑”力量,他们从朝鲜弄到了一批火星5/6导弹,也就是苏联“飞毛腿”导弹的仿制产品。这种导弹的最大射程可达700公里,东可以打到泰国曼谷,西可以打到西里古里走廊,虽然精度不高,也只有常规弹头,但放在东南亚,也是除了越南手里的“飞毛腿”之外的“独一份”了,那是相当有面子了。

最后呢,还有值得一说的一项就是之前我们说过的“改变游戏规则的兵器”,虽然缅甸之前也有强五、歼7M、教练-8,以及米格-29这些飞机可以实施空中打击,但是这你要是又闹出炸弹丢到边境另一侧的事儿,那不是又要酿成国际事件了嘛?因此,缅甸军政府后来干脆进口了一批彩虹-3型查打一体无人机,这彩虹-3也是有讲头,虽然只能带两枚空地导弹,但是它便宜啊,比一架要几百万、上千万美元的彩虹-4、彩虹-5要便宜了很多,而且它的发动机也就是比摩托车发动机稍微高级点而已,用起来也是便宜到家了呀。这批无人机成功的让缅甸军方以很低廉的成本,获得了精确空中打击的能力,这下不怕训练不足的飞行员手潮把炸弹丢错地方了。

2016年之前,诺开邦的割据武装曾经和缅甸政府军打的有来有回,但是在彩虹-3加入战场之后呢,这些割据武装突然发现即使是黑夜也无法为自己提供掩护,而缅甸军方也成功的体会了一把美军“技术制胜”的快感。几个月里就把缅甸西南部割据武装打的不得不“单方面宣布停火期限延长、以换取缅甸空军停止轰炸”。相信当时割据武装的心声大概是这样:原本大家就在林子里打打闹闹就完了,现在你不讲武德!你开挂啊!

好了,这一期呢,我们分析了一下缅甸军政府在军事装备上的采购逻辑,看得出,缅甸军政府其实是一个相当精明能干的成熟军事官僚团体。而他们这支成本相当低廉的军队,也还真的够用,堪称第三世界国家用廉价武器组建“经济适用型”军队的典范啊。

好,那咱们本期节目就聊到这里,感谢收看本期亚洲特快,咱们,下期再见。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