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 让 女 权 主 义 成 为 敏 感 词

  近两年,鲜少再在热播剧看到《媳妇的美好时光》,取而代之的更偏向《三十而已》《流金岁月》这类女性职场创业女性群像剧。

  女性剧目内容的变化,似乎在昭示一个“她”时代的到来。

500

  在某浪平台上,关于女性的话题也愈演愈烈。

  任何一点风吹草动似乎都能煽动起大家敏感的神经。

  或许在今天,我们可以好好捋捋,关于女性主义这件事儿。

500

  为什么最近女性群像剧大火?

  可能杨笠也没有想到,自己对部分男性的描述能掀起一场性别对立的骂战。

  吐槽大会上,坐在后排的李诞听到了“他们那么普通,却又那么自信”后,尬笑几声使劲鼓着掌。

500

  (杨笠在吐槽大会上的争议性发言)

  两个月后,李诞就因代言全棉时代文案涉嫌侮辱女性而向公众道歉。

  而此时的网络语言中又多加了一个令人忍俊不禁的词汇“普信男”。

  与此同时的,作为迅速蹿红的餐饮品牌茶颜悦色也因几年前发布讨巧而侮辱女性的广告文案公开致歉。

500

  (李诞和茶颜悦色的微博就涉嫌女性话题的道歉声明)

  这些不时霸榜热搜的热门话题就像足底肉刺一般,时不时刺痛着时代的某种慢性隐疾。

  2020年最火出圈的综艺就是《乘风破浪的姐姐》,几十位不同年龄段的女性怀揣着不同的人生目标在一档综艺节目中相遇。

  通过淘汰晋级组队成团,鼓励女性摆脱年龄束缚,打破固有标签,总归将中年女性奋斗这一主题拉到了公共视野。

500

  而最近号称《三十而已》+《欢乐颂》升级版的热播台剧《她们创业那些事》也将视野放到了“女性群像”社会视点范围内。

500

  无论是电视剧《安家》,《都挺好》,《不完美的她》,还是电影《花木兰》,《送我上青云》以及春节档跑出的黑马《你好,李焕英》。

  在“她时代”中,这种女性需求,女性表达还有女性审美正逐渐影响着文化市场的方向。

  这种“她”题材则折射出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女性社会价值的升级迭代。

500

  在《中国电视/网络剧产业报告(2020)》中,2019年的新剧,女性观众占比高达58.5%,网剧的女性观众占比更高达63.3%,电视剧女性观众占比也超过半数。

  这不仅代表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消费能力越来越强,以及伴随着更强的共情能力和更敏感的情绪,更想在电视剧以及综艺等作品中寻求圈层共鸣。

  不得不说,一个叫“她“的时代,似乎正在暗涌激流。

500

  为什么“她现象会愈演愈烈?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波伏娃就在《第二性》中给女性发出第一声呐喊:

  一个人并非生下来就是女人,而是在社会中变成了女人。

500

  虽然大家嘴上一句句“男女平等”,但女性的弱势地位仍然是不可回避的现状。

  父权制的社会底色是认识女性主义发展出发点。

500

  社会学认为,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全世界绝大多数的文化都属于男权制。

  男权制意味着将男性的身体和生活模式当作正式理想的社会组织形式,并通过系统,结构化的制度,为男性授予特权。

  还要将他们的角色和活动赋予权威,让特权合理化。

500

  这种模式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些直男思维。

  特点就是:崇尚直线型发展模式,坚信世上事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将中折状态完全忽略掉。

  从婴儿时就被强加接受的男孩子穿蓝色,女孩子就得穿粉色衣,再到文理分科时被灌输女生学文科好,男生学理科强诸如此类的观点。

500

  “约定俗成”的背后却是一种性别刻板印象。

  男性具备和女性不同的天赋和品质,所以女性不得不服从男性。

  男女不平等深耕于社会文化之中,这是女性主义发展的必然,也是她现象愈演愈烈的直接原因。

500

  经济独立性的提升也助推了女性主义的发展。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工作更多依靠脑力而非体力,女性也从工业时代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女性的工作机会大幅增加。


  凭借着丰富的阅历,成熟的思维,以及更好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多的女性打破了传统的刻板印象,成为各行翘楚。

500

  (世界大战期间走上战场后方的女性工人)

  这也意味着,女性的经济实力在同几十年前相比,有质一般地飞跃和增长。

  “她经济”的发展给女性带来了更多的社会话语权。

500

  (上个世纪关于女性的宣传画)

  相比于历史的其他时代,在当代社会,女性的权力状况已有很大进步。

  但时至今日,仍然时不时出现一些较为极端的女权事件。

  papi酱因为“冠姓权”甚至引发了全网骂战,网友对其让孩子“随夫姓”口诛笔伐,一些侮辱性用词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500

500

  “中华田园女权”“女拳出击”等污名化女性主义的类比调侃甚嚣尘上。

  为何网上关于女权的矛盾如此激烈且极端?

  归根结底,一是普通女性普遍感到压抑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女权理论本身就比较混乱。

  大部分的女性,不仅在社会“重男轻女”的话语体系里成长,也在“男女平等”的宣传下受教育。

  这种矛盾,在思维成熟后接触社会后又急剧放大。

500

  (斯嘉丽主演的《婚姻故事》)

  这个时候,没有合适的思想去引导女性正确思考,会导致下意识的对很多东西产生对抗情绪,追求自身利益。

  最典型的就是一部分女同胞,一边幸福的踏入婚姻殿堂,一边吐槽这婚后的一地鸡毛。

  这未免不是对当前生育,家庭体系的负向反馈。迷茫的人一旦被刺激就容易走向极端。

  二是女权主义至今仍然存在着多个派别。

  派别在发声时,往往互相掐架,互相矛盾,逻辑漏洞数不胜数。这种不成体系的只言片语稍经媒体放大必然会被极端化!

500

  我们对女权主义存在着什么误会?

  女性主义就是女权主义,这在英语里就是一个词。

  李银河认为,女权可以分为两派:一种是自由激进派,一种是温和派。

  “男人是敌人的论调”就来自于部分自由激进派,而两派之间在很多问题的观点上都有所不同。

500

  譬如,在女性追求外貌这一方面。

  温和派就觉得,追求女性美是必要且合理的,要反对的一定是病态美,以及以男性为中心的单一审美标准。

  一个人要自由地选择高矮胖瘦这类属性。想做到这样确实比较难,单看能对自己下狠手把自己脸上的骨头削得所剩无几的样子,想想都肉疼。

  而激进派就比较极端了,她们觉得把自己打扮得妩媚性感就是丧失自己的权利,就是在取悦男性。

  甚至觉得,“女士优先”本身就带着歧视和侮辱的性质。

500

  在这女性外貌方面的争议中,女权主义称其为“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的区别。

  本质主义就觉得男性有男性的气质,女性就要有女性的气质,这个也属于女性权利。

  而非本质主义就觉得,外表并没有那么重要。

  两种派别关于此类问题纷争不断,所以就有学者说过:

  后现代女权主义发展并且对父权话语体系再认知的同时,其实也导致了“自我迷失”和“主体性的消解”。

  大致意思是:我都搞不清楚我到底是谁了。

  这样来看大家更应该要搞明白,女性到底想要什么权利?

  实际上此前世界上发生过的两次女性运动的浪潮,刚好代表着女性所争取的两种权利。

500

  (1920第一届女性自由解放大会)

  第一次出现在19世纪下半叶,争取的是三项权利:选举权,受教育权和就业权。

  而受教育和就业权就等于经济独立权。

  先人早已看到女性解放的旗帜,从那个时候开始,女性为同工同酬,产假问题,婚后自我工资保留这些权利,直到现在依旧在不断努力着。

  第二次浪潮发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追求的权利是社会文化。

  其中就喊出过一句代表性的口号:个人问题就是政治问题!

500

  (上世纪7080年代的女权运动)

  她们认为,女性运动的真正目的是要为女性建立庇护所,让她们通过法律等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力。

  个人问题的存在反映的其实是社会顽疾。

  就像鲁迅所说:

  “这个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那搁到目前来看,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女权呢?

  FT中文网中就有提到中国女性与一些欧美女性的区别:

  大部分欧美女性的“欲望”是找到幸福的落脚点,在自己专耕的领域开花结果,她们的欲望终极与一定的“安定力”有关。

  而在当下,中国都市女性的野心却要相伴更多的破圈,破层,越级向上的驱动力。

  所以在这个时代,“男人”不是亚洲都市女性餐桌上的主要话题。

500

  2019年很火的美剧《致命女人》或许能给到我们启发。

  它同时讲述了三个时代三个女主的故事。从女性主义视角来看,这三代一代有一代的问题,但一代比一代更自由。

  这也许在告诉我们:对女性的态度,不是所谓的宠爱,而是尊重和平等对待。

  实际上不论是本质主义也好,还是非本质主义也好。

  或许在当下,有争论比有一个固定答案更重要!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