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觉得自己要猝死了

500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向由

  当代的年轻人,压力莫名的大。这没有人反对吧?

  关于青年的压力,最典型的样本应该是,上着黑白颠倒的班,攒着追不上房价的钱,偶尔照一照镜子摸摸头顶,危机感爆棚。尽管如此,前方还有35岁被优化的“福报”等候。

  生活已是如此的艰难,却没有谎言不被揭穿。千奇百怪的自媒体和社交媒体,时不时要撒“毒鸡汤”,给青年朋友们“扎心”。

  诸如,“XX正在摧毁年轻人”的标题,隔三差五的就要出现。还有“再不买房,十年工作又白干”的文风盛行,煽动着焦虑,却叫人欲罢不能,像是一篇虐恋版的爽文。

  但焦虑就是焦虑,它不会带来动力,只会带来“丧”。尤其是,在阶层固化的今天,它让人看不到奋斗的尽头——

  ——哦不,有一个话题是例外:猝死。

  “猝死”变成了青年话题,本身就很扎心了。年富力壮的青年,本不该为此考虑,但在前不久,央视新闻播了条报道,叫《猝死有这些身体信号》,看过的网友中不乏有喊,完了完了,胸闷胸痛气短,我都完美命中

500

  身体出现哪些信号需警惕心源性猝死发生?(图源:央视新闻报道截图)

  没过多久,又是一条热搜,“久坐真的可能导致猝死”,这是专家援引的世卫组织课题研究。学生党和白领们,只能感叹伤不起。

  猝死这件事,真的离我们这么近吗?

1

  谈谈猝死

  猝死事件一直都有,当它频繁成为新闻,就证明了它的热度。反过来,猝死的报道太多,也加重了人们的焦虑。

  公众对猝死的理解,很简单、很粗暴,顾名思义是“突然死亡”。它本就直接翻译自“sudden death”。

  更关键的,猝死事件中,主人公有年轻化的趋势。

  今年年初,有互联网大厂的员工疑似猝死,亡者是一名年轻女性。据报道,该员工在凌晨1点半回家,路上突然捂住肚子,晕厥倒地,最终“猝死”。在当时,这引起了轩然大波。

  据回应,该员工倒地时,有同事在旁目睹,且将她送到了医院,经过5个多小时,因抢救无效而死亡。

  但真正意义上的猝死,没有这么长时间。

  对于猝死,世卫组织的定义是:明显健康者在症状发生后1小时内、非创伤性的、意外性致死事件。如果没有目击者,可延长至症状发生后的1天之内。

  具体的事件中,亡者是不是猝死,虽有商量余地,但猝死的伤害之广,却是不争的事实。即便有媒体频繁的报道,也不过揭示了冰山一角。

  在中国,2009年中国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发布的信息显示,每年心源性猝死的人数约有54.4万人,相当于每分钟就有1人猝死。

  到现在,猝死事件更多。发表于去年2月的论文《我国5516例尸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征分析》援引的数据显示,我国猝死者高达每分钟3-4人

500

  央视视频截图

  猝死有不同的类型,不能一概而论。如前文提到的《猝死有这些身体信号》表明,猝死分三大类,心源性猝死、脑源性猝死和肺源性猝死。其中,0-3岁多发肺源性猝死,3-15岁多发脑源性猝死。

  那么,最常见的猝死,是指心源性猝死(以下简称SCD)。

  同样地,我们规范它的定义:SCD是指,在急性症状发生的1小时内、以意识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导致的自然死亡。

  要知道,SCD是猝死中的“头号杀手”。有数据显示,在中国,SCD占到所有猝死事件的75-80%。

  但令人揪心的是,对SCD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不到1%

500

  心肺复苏急救演习(图源:中新网)

2

  “一半的猝死”没有预警

  人为什么会猝死?要知道这个,我们才能有所预防。

  公众关注的猝死事件,常常和“加班”绑定一起,代表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节奏。似乎,快节奏生活是罪魁祸首,这话没错,但不全对。

  “过度劳累”,不是猝死的病因,而是诱因。研究人员发现,SCD最大的两个病因,是冠心病心肌炎。但总的来说,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心肌炎等,均为导致SCD的重要原因。

  所以,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群体,是SCD的高风险人群。最常见病因是冠心病,占比高达80%,其中,约75%的患者有心肌梗死的病史。这类人群需要警惕!

  按照主流观点,非冠心病的SCD,病因多为心肌炎、恶性心律失常等一般心脏疾病,占SCD的10%~15%。

  相对来说,非冠心病群体,猝死的风险小得多,而冠心病的易患年龄是35岁后。

  可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不要放松了警惕。

500

  《欢乐颂》剧照

  医学是逐步建立的学科。前文提到的《我国5516例尸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征分析》,是较近的一篇医学论文(2020年2月),它得出的结论有所颠覆。

  该研究发现,就“青年人猝死现象”,有大量的样本显示为,不符合以往文献报道所说的非冠心病,“冠心病猝死与心肌炎猝死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研究表明,青年冠心病猝死的发生率并非少数。

  别急,还有更扎心的。

  该研究发现,青年人的猝死现象,不同于中老年人的可预警性强。这是因为,青年SCD,常常无病史、无症状、突然发作,冠状动脉病理改变也比老年人轻。

  那就意味着,青年人猝死预警,更加难以发出——真正的“明天和猝死,不知道哪一个先来”。

  好消息是有的:合理的工作节奏,良好的生活习惯,确实可以降低猝死概率。

  一般来说,猝死的发生,伴随有病因和诱因。

  “过度劳累”是最大的诱因。2019年11月,艺人高以翔猝死。此前,身高一米九的他体能强壮,作为艺人,也做着专业的身体管理。

500

  抓着绳索爬高楼,进行着高强度运动

  但在事发时,高以翔在摄制组连续排练17个小时,且都是飞檐走壁、徒手爬高等高强度动作,最终造成猝死。按照心脏学家的说法,可以叫做运动性猝死,75%的运动性猝死是SCD。

  所以,不要全身心加班,适度摸鱼有益健康,这不是一句玩笑话

  “过度劳累”之后,“情绪激动”是占比第二多的诱因

  原理上,情绪的激动会刺激分泌系统,导致血浆中儿茶酚胺的浓度升高,它可能导致心律失常,严重者发生SCD。要注意的是,情绪的剧烈波动可能会引起应激性心肌病,它是SCD的诱因之一。

  也就是说,追查猝死的原因,结论并不是显性的,猝死的发生是多原因、多结构性、多不确定性的。有数据显示,约49%的猝死当事人,无法追查到猝死原因,更没有办法做出预警。

3

  实不能也

  对猝死的浅谈至此,预防的办法也就明确了:“病因”靠查,“诱因”靠戒

  “查”的方面不言而喻,及时、定期的体检,可以发现SCD的高风险人群,这是一级预警存在的前提。

  “戒”的方面,是戒掉会对心肺过度施压的事物或活动。比如戒烟、少酒(最好戒酒),戒剧烈运动,戒掉晚睡和熬夜,当然,也要戒掉久坐,它会对心脏施压,严重时可能导致SCD。

  医疗领域给出的建议,总是这样简单、正确、有理有据,但唯一的缺点是,它令人“见过则忘”。

  猝死现象变多且出现年轻化趋势,难道是因为人们不懂养生吗?

  借用脱口秀演员杨笠的话说:“你不多休息、多放松,难道是因为不喜欢吗?”

  显然不是。

500

  《我到点下班》剧照

  天天喊着“躺平”的年轻人,可喜欢睡觉了。

  年轻人对现代生活,呈现出“互相绑架”的复杂境况。一方面是加班的工作,任性的甲方,抽风的上司,还有层层加码的KPI考核。过度劳累是难免的。

  如果再看一眼房价物价、年后的基金股票,夜不安寝很正常。

  有限的时间投入了无限的工作,该休息时,部分青年反而相信,“熬到就是赚到”。带着手机睡觉,是当代青年最常见的迷惑操作。

  但事实上,熬来的时间大多浪费,花花绿绿的软件,用最先进的算法勾引注意力,互联网公司致力于“全民成瘾”,令人放不下手机,这一点倒是成功。

500

  沉迷于网络(图源:图虫创意)

  然而,碎片化的时间,没有换来碎片化的知识,更多的是碎片化的事实,以及在此之上极端的情绪

  忙碌、焦虑、激动、网瘾……样样都在“诱因”范围内。年轻人是有自知之明的,别说专门的疾病筛查,就是常规的体检项目,多少年轻人喊着不敢去呢。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