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大学年级群里分享了一盘红烧肉,然后滑稽的一幕发生了!

前不久遇到了一件“奇葩事儿”,想要跟大家来说一说。某天,在笔者所在的一个专业群里一个新生分享了自己做的红烧肉的照片,这张照片还没停留几分钟就被群主撤销,而这位“不懂事儿”的新生也被其他学长、学姐“教育”了一顿。教育的说辞我想大家都懂啦,无非就是什么“群里有少数民族同学,要尊重他们的忌讳。”“群里有吃清真的同学,这样会冒犯到他们”之类的。但是在我看来,这位新生并没有做错什么,分享美食而已,完全涉及不到什么冒不冒犯的。而且根本就没有人说什么,群主自己就是想太多。

500

虽然作为一个少数民族,但我对这样的事深恶痛绝。我这爱“多管闲事儿”的毛病噌地一下又出现了,我在群里说到“这有什么的,没有哪个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见不得猪肉。你想发就发呗,只要不违法想发什么都可以,大家要互相尊重。”没过多久,我的消息也惨遭撤销。紧接着就收到了群主的私信,内容无非就是“学校民族学生多,要让新生知道一些“忌讳”“这样是为了让他们在以后跟民族学生的相处中不要冒犯到他们”……

然后我就开始据理力争,到了后面我发现这样争着也没意思,还不如写个文章来的实惠。

看到这里,我想大家能够发现,在这个案例中存在着两个问题:第一,“教族捆绑”的思想并不是只是在少数民族本身存在,在汉族身上也很明显。第二,大家只是意识到了尊重,而这种尊重只是一种“单向尊重”,是无意识的无限妥协的,但事实却是尊重是相互的。

在群里,这个群主想太多,而生活中像这样想太多的人比比皆是。就像这位新生,还没开学就被教育“尊重的道理”,到了后面他也会被教育的更多。什么“不能在民族同学面前提猪”、“不能在宿舍里吃猪肉甚至是不清真的食物”,你要敢有其他的想法,“破坏民族团结”的大棒给你敲过来。这位新生也不要有其他的想法,因为学长、学姐当时也是被这么“教育”过来的。等他当了学长,他也会这么“教育”学弟、学妹,就这样一代一代的传承,久而久之这种“单向尊重”“无原则妥协”就成为了一种“共同意识”。

500

难道只是在这个专业群里有这种现象么?其实不是,在整个社会这种现象都普遍存在着。大家都被这种“教育”所覆盖着,即使家长、老师没有告诉他,在后面这个社会也会让他认识到“尊重的重要性”。就像我的舍友,在没来学校前就被父母告知“要尊重少数民族同学,不要冒犯到他们”,这个“冒犯”无非就是这个不能提,那个不能说。以至于,等她遇到了我这个少数民族舍友,被我的某些“行为”似乎惊呆了,好像打破了她之前的认知,开启了一片未知小天地。

然而为什么会有这种“教育”的出现呢?我想不说也明白,罪魁祸首就是——教族捆绑。说到“教族捆绑”,大家都会想当然地想到“被捆绑民族”本身,但其实很多时候汉族同胞也会在无意中进行捆绑。

就像无论是案例当中的群主还是我舍友的父母下意识地将一些少数民族同学的饮食习惯判定为“吃清真”、“不能吃猪肉”,甚至衍生为在他们面前对“猪”这个字说不得、碰不得。但其实有哪个少数民族的习惯有“不能吃猪肉”、“不能提猪”么?我想不是。然而哪个群体有这类的忌讳呢?众所周知,那就是穆斯林群体,但他们也只是“不能吃”的忌讳,也没有“不能提、不能说”的要求。显而易见,他们也在无意识中将某些民族与伊斯兰教、穆斯林捆绑,刻板地对这些民族盖上了帽子,甚至在“不能吃”的基础上衍生到了“说不得、碰不得”。

500

笔者所述的两点,其实是有点“相辅相成”的味道。因为很多汉族同胞这样自带的“教族捆绑”的刻板印象,在他们来到一些民族聚居区时(特别是西北地区)就会自然而然地“提起十二分精神”,无论是说话交谈还是言行举止都处处小心,深怕自己的哪个无心之举会被贴上“不尊重少数民族习惯”的名头,而他们的这种小心翼翼也是受到了“教育”后的结果。而他们为什么会受到这种教育呢?正是因为教育他们的人也存在着严重的“教族捆绑”的刻板印象,这样一来,一代一代的教育下去,这就成为了大家默认的“尊重”了。因此,我说:教族捆绑和单向尊重是相互形成的,教族捆绑衍生了单向尊重,单向尊重成为了教族捆绑的温床。

对于“互相尊重”是什么,我想我已经“说烂”了,也不在白费口舌。就是一句话的事儿:我尊重你不吃的饮食习惯,你也要尊重我吃的权力。

摆脱“教族捆绑”、做到“互相尊重”从来不是哪个民族、哪个地区所应该做到的,这应该是每一个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应该认识到的概念。

前几天上课的时候,课本上有提到“回教徒”这个名词,老师随后就说到“回教徒说的不是回族啊,大家不要“教族捆绑””。听到这句话的我,心里有着些许的欣慰,也希望这样的观念越来越普及。

作者:沙沙,自由撰稿人。

延伸阅读

新疆大地,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正在上演!

朋友,你不必专门为我找清真餐厅

清华维吾尔族博士揭示“泛清真化”背后的阴谋

被迫假离婚13年后,维汉夫妻终于复婚了!

维吾尔族,也需要解放思想

“疆还是劳道辣”的这一年

今天,劳道君想跟大家聊聊平台的未来!


投稿邮箱:laodaojun186@163.com;

联系微信:xiyuduhu2020

您的转发点赞,是对劳道君最大的支持!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