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仅4元,你吃的外卖,竟然都是加热过的菜肴包?

500

  作者:王小哼

  外卖,被称作21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外卖平台的出现,满足了打工人对一日三餐的需求,只需要点几下手机,等上半个多小时,一顿饭就可以通过外卖小哥出现在消费者面前。

  做过饭的人都知道,从洗菜备菜到烹饪,绝对不是半个小时就能轻易完成的,虽然餐厅会提前做准备,但是在用餐高峰期,往往订单压力巨大,这些商家怎么做到的?

  “一本万利”的菜肴包

  实际情况是,当你通过手机下了订单,商家便将冷藏已久的菜肴包拿出来,通过微波炉进行简单的复热,然后装进塑料餐盒,便通过外卖员送到你手中。

  原以为是厨师现炒的、热乎乎的美味佳肴,结果只用了短短的几分钟便制作而成,而造成这一现象正是化工制品——菜肴包。

  菜肴包分为常温、冷冻两种,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杀菌的方法。常温菜肴包采用巴式消毒(高温杀菌),在 121 度以上的高温下将肉制品内细菌杀死,然后将食品放入特制的耐煮、微波PET袋内密闭封口。

  冷冻菜肴包则使用速冻技术,让产品在瞬间达到冷冻状态,再将菜肴包放置于-18℃下贮存,使料理包无法产生细菌。这种模式采用瞬间急速冷冻的方式,口味接近于现炒,几乎尝不出明显差别。

  早在18年,就有多家餐饮店铺被揭露使用菜肴包,如今菜肴包更是无处不在,它正在涌入品牌餐厅,席卷整个餐饮行业。

  有数据显示,在中国的餐饮行业中,菜肴包的占比已经高达70%,也就是说,现在你所点的外卖,有近乎7成都是菜肴包加热制成的。

  虽然这个数字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但采用菜肴包的商家并不是个例。

  成都商报记者曾前往建设路上的“外婆卤肉饭”暗访。狭小的店面靠一块帘子分隔,前面是挤满骑手,不足10平米的前厅,负责接单和出餐,帘子后则是“餐食加工区”。

  加工的流程并不复杂,商家按照订单从冰柜里拿出预制的菜肴包,放在沸水里加热好,倒在米饭上,打包完就可以交给骑手。

  这并不是孤例,在成都商报采访的四家门店里,有的门店完全依靠菜肴包进行销售,有的则是将现炒的菜品和菜肴包搭配使用。

  在淘宝上搜索菜肴包,可以看到均价基本在4块钱左右,而外卖的价格基本上都在20块钱左右,对于使用菜肴包的商家来说,看起来是一本万利。

  这其中,根本也没有什么人工的加工费,商家也不要请厨师,只需要在微波炉加热一下就可以出餐,微波炉一下子甚至还可以加工好几份菜肴包,商家一天就可以出好几百份餐。

  迫不得已的菜肴包?

  但对于一些商家来说,却有不得不选择菜肴包的理由。

  高昂的店面租金、工人工资、蔬菜肉类等原材料价格纷纷上涨,这些还只是明面上的可以看得到的成本,在我们看不到的背后,外卖平台的佣金成为外卖商家的主要成本压力。

  2019年的数据显示,平台上八成商户的佣金在10%至20%之间,这还只是针对于签约商家的佣金,若商家没有与平台进行独家签约仪式,佣金比例高达22%,更高的甚至可以达到26%。

  除了固定佣金抽成外,商家还面临平台要求的补贴推广活动津贴等额外成本。

  成本重压之下,商家找到了另一条出路,那就是用菜肴包代替现做现卖。菜肴包的出现和批量生产,让商家看到了希望。

  市面上普通的菜肴包保质期一般在几个月到半年不等,但这种工业流水线餐饮真的安全吗?

  关于安全这一点,专业人士认为,正规的菜肴包生产厂家受食药监部门监管,产品质量需要达到国家检验标准,在安全性这方面是有保障的。

  从卫生、安全的角度讲,只要合规,菜肴包并不存在额外风险。

  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有一定的好处,例如,如果有人在餐馆吃坏肚子,菜肴包要是出问题,可以进行同批次产品的查验,进一步溯源,从而保护消费者权益。但如果是现做现卖的,消费者很难找商家维权。

  但除了消费者非常关心的安全问题外,商家未经明示使用菜肴包,是否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在此问题上,外卖平台皆表示只要符合法律法规," 允许餐饮商户通过菜肴复热的方式进行生产、售卖 "。

  但是并未明确要求商家是否需要标示,换句话说,消费者很难知晓自己买到的外卖,是不是复热过的菜肴包。一些消费者也表示,感觉自己受到了欺骗,侵犯了自己的知情权。

  毕竟,如果只需要买好菜肴包加热一下就可以,那自己去淘宝上买只要五分之一的价格,何必要点外卖呢?

  菜肴包的火速进军

  一个事实是,菜肴包已经进入社会生活多年,并且还在不断扩大影响,渗透进更多地方。

  日本、台湾等地,居家生活中购买菜肴包满足日常饮食需要并不少见,尤其在台湾的台北、高雄等地,菜肴包被冠以“妈妈餐”、“家庭便当”之名,成为当地居民常见的主要食物形态。

  而现在电商平台、超市、餐馆不断上架菜肴包,已然显示出向台湾、日本看齐的趋势。

  菜肴包已经成为外卖行业内的主流,还有一些体量大的同行,几家联合起来建立了中央厨房,生产可以公用的菜肴包。

  在疫情催化下,中大型企业也开始入局菜肴包行业,菜肴包也从餐厅后厨,直接走到消费者面前。

  2020年2月,海底捞开始销售方便菜肴,3月眉州东坡开超市迷你店,到8月,西贝砸20亿卖贾国龙功夫菜,再到10月,肯德基、吉野家等快餐品牌集体上线零售产品。

  曾经躲躲藏藏的菜肴包,疫情压力下以所谓“家庭厨房”新增量的身份,光明正大走进大众眼前。

  经过熟化、真空包装的半成品菜和方便食品,只需要简单加热或者二次烹饪就能入口,技术成熟,又符合消费者需求,在这个特殊时期成为破局的希望。

  根据统计,疫情初期,天猫整体预制菜销售额一度相较去年同期同比增长70%,部分品牌增长超400%,这个趋势还在继续加速。

  甚至在知乎上,都有人直接提出求推荐菜肴包的需求,出发点也正是安全又美味。

500

  可以看出,从商家到消费者,都正在入局这场关于菜肴包的“消费升级”。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