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欲和西医争平等地位 需要自己的专业仪器和药理研究

近年来随着屠呦呦女士获得诺贝尔奖后,中医药又成了大家关注的话题之一。从中医是不是伪科学到阿胶是不是水煮驴皮,引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讨论。

在中国传承了两千多年的中医药,历经岁月磨洗,维护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健康,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不应被诋毁和轻易抛弃,这毫无疑问。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遗憾地认识到,自从西方发现细菌和病毒以来,尤其是抗生素诞生以后,中医在病理和药学上已经全面落后于西医。西方医学已经进入了工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中医却没有跟上前进的步伐,日趋没落,越来越成为现代医学中的二等公民是不争的事实。

这种情况有着各种原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除了理论体系、科学验证等方面,笔者说说自己另外的几点看法。

中医和中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都存在着重大缺陷。

首先,中医没有自己成体系成规模的科学检测和治疗仪器。

西医研发了各种心电仪、血压仪、X光机、CT机等各种检测仪器,完整清晰地把病人的各项身体状况显示了出来,中医靠“望闻问切”就很难达到同样的效果,尽管现在出现了脉象仪、四诊仪等仪器,品种太少,而且目前效果也不是很好,连中医院自己都没有普及使用,这造成了四个方面的严重后果。

1.主观上,判断脉象需要长期实践和丰富的经验,稍有不慎就可能判断错误。浮沉迟数、虚实细滑等几十种类别,要分辨各种脉象,寻找它们对应的病症,还要考虑病人的各种独有因素影响,诊断难度要大大高于西医。我们知道,难易程度往往决定一个事物的被接受和扩散程度。

2.在各种情况下,人很容易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远不如机器准确和精确。所以中医在摸脉前必须要平心静气,环境要清静安宁,以防恶劣条件影响到摸脉的结果,而仪器被外来因素影响诊断结果的可能性不是绝对没有,但毕竟会小得多。

3.中医难以借助科学仪器,迅速大规模地培训年轻医生。西医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使用各种仪器,轻松方便地获取数据及图像,是好是坏一目了然。而中医学习摸脉就要很长时间,分辨种类,考虑病人情况,不确定因素太多,影响了学徒的成才速度,学生的合格率及数量规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医西医各自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4.中医很难准确完整地保留证据。中医依靠望闻问切了解病人的情况,凭借医生的经验做出结论,自己书写病情诊断和药方,没有客观的、标准的、公认的、无可置疑的记录证据表明自己作出了正确的处理。现在的医患关系恶化,医闹层出不穷,一旦病人和医生发生纠纷,需要医院、第三方甚至法院判决,西医能拿出心跳、血压、白细胞、透视图片等各种原始数据,中医有吗?仅凭医生自己的书写记录这种带有很大主观因素的证据是不可能说服病人和裁决者的。

所以现在无论中医西医,上来都要病人做一大堆检查,固然有多赚钱的嫌疑,但是尽可能留下数据,为将来可能的医患纠纷提供证明,也是医生不得已的选择。既然中医必须依靠西医的仪器做出诊断和留下证据,又怎么可能维护自己的独立性和平等地位呢?

其次,就中药而言,始终没有自己系统的药理研究和成分分析。

西药的制剂成分非常清楚,它的作用也非常清楚。就生产程序来说,什么样的原料采取什么样的比例,经过什么样的生产过程,必然能够制造出什么样的药剂,基本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中药就很难做到这一点。中药采用自然界天然的植物或者矿物原料制成,哪怕今天已经采用了工业化的生产,但是它最根本的源头,原材料的性质是不稳定的。当归黄芪是中药,但起作用的不是药材,而是药材里含有的某种成分,即使是同种药材,有效成分含量也是不同的,而且目前还无法测定。


​比如这两天闹得沸沸扬扬的枇杷止咳露,正规制造必须采用经霜的枇杷叶。但是为什么不经霜的就不好用?经霜和不经霜的成分区别是什么?我们仍然一无所知。今天的药农急功近利,不管有没有经霜,青嫩的、腐败的叶子,捆一堆就送到药厂,药厂也没办法检测成分多少,自然大大影响了药效。没效的中药,这个黑锅最后还得中医来背。

而且西药成分清楚明白,既然可以人工生产,就可以人为地增大剂量加强效果,对病症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例如青霉素,五十年代一只10万单位,随着细菌产生抗药性不够用了,今天就增长到50-60万单位,照样能杀菌。而今天中药仍然基本依靠各种自然材料的蒸煮提炼,制成膏丸散剂,效力受原材料的影响,有效成分很难成倍添加,对病症达不到一击必中的作用。所以大多数中药相比起西药来,效力小,见效慢,几乎不用来抢救危急重症,仅仅作为辅助的、需要长期使用的调理药物,又怎么可能受人推崇。

人可以一辈子不吃中药,却不能一辈子不吃西药,这句话是西医压倒中医的必杀利器,一针见血,中国人听来痛心,却无可反驳。

所以,提高中医的科学手段、增强中药的治愈能力势在必行。

如今社会已经开始进入“互联网+”的时代,人工智能的潮流不可抵抗,医学也必然要朝这个方向发展。腾讯、百度、阿里 都已经投入了医疗人工智能领域。从识别数据来说,人已经比不上智能了,读片比赛(从CT、核磁等影像片子中寻找出肿瘤)中,机器人的识别准确率高于人工团队。

中医和西医关键的区别之一,在于中医的辨证施治,讲究综合分析判断能力,一个合格的中医,从病人的外表、内脏、习惯、生活环境提取方方面面的信息,整合分析,还要由表及里,配合中医的经络经脉系统,得出最后结果,医疗手段可能会是“头痛医脚,脚痛医头”,这是西医所不及的。

如果说西医的凭证是心跳血压这些简易、稳定、标准的数据,容易用仪器测量的话,那么中医提取的脉象、痛感、咳嗽乃至生活、环境因素,一时很难用可靠的仪器显示。不过我们可以看到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渐渐克服这些困难,因为某种程度上“研判复杂性”才是人工智能的专长。随着人脸识别等各种测量技术的进步,加上大数据的整合能力,试验收集已有病人的各种数据,测算建立数学模型,配合推论经验和医方,提供用药参考,帮助医生诊治病情,这是有效提高中医科技能力的发展方向。

而且人工智能最大的作用就是为医生完整清晰准确地保留了证据,减少病人的疑虑,并为以后可能的医患纠纷提供无可置疑的申辩材料。

而中药则需要系统地分析测定各种原材料的有效成分,以及它们互相影响的作用,以便提取和制造其有效成分,并且可以进行人为的效力加强,达到有效的治病作用。屠女士的青蒿素就是一个完美的例子,从自然植物黄花蒿里面提炼出青蒿素,有效地治愈疟疾,而且没有西药的不适性和后遗症,证明了中药可以胜过西药。

笔者在法多年,曾经给法国朋友送过麝香伤湿贴治疗腿疼,也给感冒的同事送过感冒冲剂,他们都表示非常有效,后来看到过一些报道,中药在非洲也很有疗效。猜想是不是因为欧洲非洲人从未接触过中药,没有抗药性,因此作用格外明显呢?

到今天,西医在解决了快速大规模治疗的问题以后,正在向满足人的个性化方向发展,精准治疗、靶向治疗成为医学的新潮流,基因疗法正是最标准的“以人为准”、而不是“以症为准”的做法。可以说,做到了标准化以后,西医正在走向非标准化。

中医早早就认识到,即使是同样的人得了同样的病,出于自然和身体的原因,病理状况也是不同的,必须因人而异,辩证开方,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地医治。一人一方、同症异方,虽然增加了诊断和教学的难度,却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人的个性化需求。在这个方面,中医走在了西医前面。

许多中医理论,正在被科学实验证明。比如生物电流实验证明了经络的存在,经脉展现了腮腺炎为什么会影响到生殖系统。科学不能解释的存在,只能说明技术手段不够,却不能断定它就是伪科学,就像目前还不能解释为什么各种同质性无生命的元素构成了我们一个个完全不同的活生生的人,却不能断定人就是伪科学一样。中医的非标准化和复杂性,不是落后,而是太先进了,资源和手段有限、又讲求批量性、标准化、简易性和快速化的工业化初期时代接受不了它,也做不到。

但随着社会进步与技术发展,细化市场、精分消费者、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趋势一样会在医学领域兴起和扩散,不同的病人有不同的医疗需求,科学手段和医疗资源已经可以满足细化的病理需要了,那么中医就会渐渐发挥出它的长处。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积极和消极因素都会因时因地不断转化,否定之否定带来了更高层次的肯定。中华文明传承至今,几经磨难,潮起潮落,许多我们曾经以为落后的东西,在新时代却萌发出勃勃生机。中医中药不是没有谬误,不是没有缺点,但这不是我们身为传承人抛弃它们的理由。恰恰相反,随着科学的发展,今人的责任是凭借先进的技术去芜存菁,让它们再度发扬光大。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