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田径改革这一年,1.5亿人玩田径项目,老哥们跑过吗?

来源:澎湃新闻

500

东京奥运,老将苏炳添将继续代表中国田径的精神。

对于中国田径来说,2020年的不平凡五味杂陈——实体化“元年”中国田协改革大刀阔斧,然而,新冠肺炎疫情却令奥运延期、赛事停摆,田径产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12月2日,中国田径协会第九届代表大会五次会议在厦门落幕,80余家田径相关单位的170名田径人齐聚,一齐审议通过了中国田径协会2020年工作报告、2020年财务报告以及成立北京中田体育发展有限公司的决议。

“中国田径的改革路和篮球、足球是不一样的,也没有可比性。”经过三天的会议和分组讨论,中国田协主席段世杰这样总结。

“中国田径武装思想的一年,大家在观念上有了很大改变,只有脱离了仅靠政府一只手的想法,中国田径才能释放出更多力量,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500

制图:新华社

实体化“元年”,疫情阻断不了改革之路

自从去年10月28日,中国田径协会在北京举行了实体化改革推进仪式至今,已一年有余。这是中国田径实体化改革的“元年”。

彼时,段世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描绘了改革的蓝图和步骤,从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四个方面,“完善各项制度建设、优化行业治理体系,推进田径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但是,疫情突如其来,造成全球体育赛事大面积停摆,甚至连东京奥运会都不得不延期一年,中国田协的实体化改革的整体计划,也多多少少受到了影响。

这场年会上,王楠副主席公布的财务报告,就证明了疫情对于中国田径这一年的冲击—— 2020年田协自筹自己年度预算收入总额1亿2616万元,实际收入总额6604万元,自筹资金收入实际数比年度预算减少6011万元,完成率为52.35%。

“这其中有两部分原因,一是11月份和12月份的收入尚未入账。二就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各类赛事纷纷延期和停赛。”王楠在年会上分析了收入未达预算的原因,“赞助商权益无法实现,曝光率低,大部分赞助协议面临延期。”

500

不过,疫情让赛事按下了暂停键,却没有阻断中国田协的改革路——外部环境的影响,让原本备战冲刺奥运的上半年,变成了内部建设的关键时期。

中国田协按照“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全面提升治理能力”的要求,组织修订和新增协会制度共110项,其中内部管理制度56项,涵盖了日常办事机构在工作原则、党建纪律、人事财务等方面的工作规范,是协会内部管理的依据。

外部组织指南和相关标准54项,涵盖田径竞赛、青少年培养、大众健身、马拉松路跑管理、反兴奋剂、国家队管理等业务领域,是规范和引领行业发展的重要指导。

而在这场年会上,15个专项委员会的出现,正是内部建设的重要一步。

到了下半年,当辽宁锦州的全国竞走邀请赛继CBA和中超之后在7月拉开大幕,各项田径赛事也逐渐回到了正规。

截至11月中旬,2020年共举办全国性田径场地和竞走赛事4场、各省区市基地赛事33场、街头赛4场、通讯赛5场,参赛运动员近4000人次。

“这是中国田径武装思想的一年,改革就是要解放思想,手段则是实社会实体化。”段世杰将疫情常态化下田径赛事的强势重启,归结于思想和观念上的转变,“如果有社会化和市场化的观念,脱离仅靠政府一只手的想法,我们的改革就能释放出很多力量,就会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500

从线上回归线下,马拉松是改革重要一环

段世杰口中的“摆脱政府一只手”,在中国田径产业中最明显的体现就是路跑产业,或者更具体来说,就是马拉松产业。

就在这场中国田协的年会之前,全国马拉松锦标赛在南京举行,同一时间,成都和重庆也重启了各自的马拉松赛事,而上海马拉松作为疫情之下全球唯一一场开放大众跑者名额的“白金标”赛事,更是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

赛事重启不仅得到了世界田联的认可和赞赏,而且国内精英跑者也交出了一份惊喜的答卷。南京马拉松上,四名中国跑者跑进2小时10分的大关,这还是中国马拉松历史的头一遭。在比赛结束后,一共有8名中国跑者达到了奥运会马拉松的参赛标准。

“这是12年来的一个突破。”在厦门的三天时间里,段世杰不止一次强调了中国马拉松的“整体提速”,而成绩背后则是“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助力。

“现在中国田协已经有两个副主席是来自企业,其中一个就是丁水波。”段世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了特步体育对于马拉松的贡献,“丁水波每年赞助31场马拉松,拿出奖金1.6亿元来支持马拉松运动,而且还拿出500多万元来做一个’国人竞速’帮助马拉松选手提高水平。”

特步体育和中国田协的合作其实也是办赛简政放权,吸收社会办赛力量的一个缩影。

500


段世杰在年会上给出了一组官方数据就是最好的说明:1981年,中国只有一场马拉松,人数不到100人,其后20多年过去,到2006年国内也就7场马拉松,即便当时受到北京奥运会的刺激,到了2009年,国内马拉松也只有20场。”

“但从2015年开始,中国马拉松赛事‘井喷’式发展,从2015年的132场到2019年全国1828场……按照段世杰的预测,“如果不是疫情,今年可能会有2000场。”

疫情确实对今年的马拉松产业造成了巨大影响,众多赛事延期或取消,即便部分赛事回归,赛事规模也大幅减小。但即便如此,中国田协在实体化改革的这一年,依旧在探索新模式,打造“跑遍中国”线上马拉松系列赛。

截至10月初,各地组织线上跑步及居家田径健身活动368场,线上活动人数超过5200万人次。

“过去几年这个行业内会有各种各样的担忧,但是我一直非常看好。”从线下转型到线上,再从线上回归到线下,路跑行业特别是马拉松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依旧不减,而且马拉松产业在社会化和市场化上走在了前列,这也是段世杰信心的来源。

“比赛越来越多,受益的是老百姓,他们日益增长的运动需求得到满足,那么马拉松相关产业也会被激活。”

马拉松在过去几年的繁荣和这一年遭遇疫情的冲击,让段世杰有了更多期待, “常年健身的3亿人当中,有1.5亿人通过田径项目来实现健身,我希望这个数字越多越好。”

500

东京奥运会,改革后的头一场大考

田径协会实体化改革的“元年”,协会制度和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群众体育出现了新的模式,唯独原本在各个板块中“一枝独秀”的竞技体育,还未得到展示机会。

“东京奥运会推迟一年,正好中国田协改革一年过去,外界都在看,我们的竞技体育到底是衰减还是进步。”

在段世杰看来,田协实体化改革的难点终究还是在竞技体育上。

从4年前里约奥运会的2金2银2铜,共17人(队)进入奥运前八,创造田径奥运史上最佳战绩,到3年前伦敦世锦赛的2金3银2铜,再到2019年多哈世锦赛3金3银3铜,总分榜第四位,创造26年来的最佳战绩——中国田径在经济层面上已经走在“世界第二集团的前列”。

不仅如此,过去5年,中国田径总共2人2次打破世界纪录,14人4队23次打破亚洲纪录。世界大赛上的持续进步,自然会让更多人对接下来的东京奥运会充满期待。

“疫情让奥运推迟一年,可能会发生很多意外。”这是段世杰的预测,也是他对于中国田径在明年备战东京奥运会最后阶段的提醒。

“这不仅仅是时间推移的问题,以四年奥运周期来进行阶段划分,训练竞赛配置,包括体能储备、技术成熟度,以及包括研究对手的数据,都发生了很多变化。”

本次“十四五”田径项目发展规划中写下了东京奥运的目标——2-3枚金牌、6-8枚奖牌,10项左右进入前八,24项以上参赛达标,但段世杰始终没有在媒体的采访和会议总结上提到具体数字。

事实上,在这一年里,中国田协在竞技方面也在做着改变和尝试。

自上半年将海外训练的16支队伍共计114人从6个国家13个城市全部撤回后,中国田协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特许赛和线上通讯赛,主动解决赛练结合问题,为运动员创造比赛条件。

这一年的尝试和努力,带来的结果是——截至目前,田径项目有18个小项共计91名运动员成绩达到东京奥运会参赛标准,另有5个小项可通过积分排名获得奥运参赛资格,这样中国队总计在23个小项上获得54个参赛席位。

“现在91人能够入选奥运会,非常难。”在接受包括澎湃新闻在内的多家媒体采访时,段世杰肯定了中国田径运动员在这个奥运周期里的努力,但这些努力终究还是要经过东京奥运会的检验。

“我相信协会实体化工作做好,竞技体育也能好。”就如段世杰对于实体化“元年”的总结,“我们希望更多社会精英能够融入体育,团结更多有识之士,这才能促进中国田径的良性循环。”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