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我慧:苏州冲全国第一大工业城市,凭什么?

大家好,我是在观察者网和你一起涨知识的王慧。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世界工厂”,今年疫情在全球肆孽,中国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正增长的国家,我们拥有的制造业全产业链成为经济内循环中的一抹亮色。

那么,有趣的问题来了。哪个城市是中国最强的工业城市呢?

十多年前,广东省的东莞市被许多老外和港台商人称为“世界工厂”。这个早年名不见经传的地级市,当时辖下的许多镇都是某类商品甚至某个行业的世界级产地。那么,东莞市是中国最强的工业城市么?不是。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工业城市。没错,过去几十年,上海的这个位置没有动摇过。但是,现在情况变了。四十年来一直保持高速成长的深圳,最近几年,制造业已经可以和上海平分秋色,交替来坐中国制造业的第一把交椅。

这把交椅由上海和深圳坐着,想想也是蛮自然的。一个是老牌的国家经济中心,一个是四十年来先试先行的经济特区。但是,今天我要跟大家聊的是另一个城市:苏州。

可能会有不少人觉得奇怪,聊苏州?现在这个当口,吃大闸蟹可以聊苏州,因为阳澄湖就在苏州。看园林可以聊苏州,那里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狮子林,是中国园林的巅峰之作,没看过差不多就没资格谈中国园林;玩古镇也可以聊苏州,江南六大古镇中的周庄同里甪直都在苏州。

那么聊中国第一大工业城市我们能不能谈谈苏州呢?当然可以。在很多人对苏州的印象还停留在吴侬软语、江南水乡、古典园林的时候,不知不觉当中,苏州已经完成蜕变,不单成为中国的经济强市,更与上海、深圳一起成为中国工业鼎足而立的三大城市之一。上海、深圳和苏州,排名不分先后,大家可以猜一下2020年谁能拿下中国第一大工业城市。

苏州,作为江苏省的一个地级市,2019年在全国城市GDP排名第6,排在它前面的都是谁呢?四个一线城市+重庆,也就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重庆。所以,苏州的经济实力,不仅在全国所有地级市中名列第一;与省会城市相比,也只是仅次于广州。

这里其实还是座非常硬核的工业城市。今年上半年,各省市的经济数据出来之后,一些财经媒体曾报道“苏州超上海成中国第一大工业城市”。根据官方的统计数据,上半年,苏州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5万亿元,同期上海的数据是1.50万亿,苏州领先500亿元。在做这期节目之前,我查了这两个城市前三季度的数据,苏州以2.47万亿的数字继续领先上海,只不过领先优势从之前的500亿,缩小到了377亿。

按照目前的状况,苏州2020年全年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很可能超越上海,但是超过上海就是第一了吗?也不一定,因为深圳的最新数据还没公开,去年深圳在这个数据上可是第一。不管怎么说,今年还剩1个多月,按现有的数据测算,苏州冲一冲,拿下“全国第一大工业城市”的称号还是很有机会的。

从城市类型上看,苏州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地级市。它不是一线城市,不是省会城市,不是计划单列市,不是副省级城市,也不是沿海城市,那它的工业怎么会这么发达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问题。

1983年,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首次在《小城镇·再探索》中提出“苏南模式”这一概念,通常是指苏南的苏州、无锡、常州和南通等地通过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这些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实际上就是把农业上的集体所有制传统复制到了非农产业领域。

70年代末和整个80年代,是苏南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上海大量的技术工人节假日会到苏州、无锡等地,给当地乡镇企业带去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经验。上海的辐射给苏南地区工业化的起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到80年代末,苏南乡镇企业创造的价值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已经占到了60%。

苏州是“苏南模式”的集大成者,经过十来年的资本原始积累,苏州走出了一条农村城镇化、先工业化再市场化的发展路径。但是,“苏南模式”下的乡镇企业主要基于国内市场,具有很强的内生性和封闭性,同时,环境污染也让它备受诟病。

进入90年代中期,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苏南模式”下的乡镇企业也开始转制。大多数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被卖给私人,转变为民营企业,也有一些转变为上市公司和合资企业。改制后的“后苏南模式”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利用外资,这一次,苏州抓住了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和台湾产业升级转移的机遇,摸索出了一条依靠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路。

几乎与此同时,苏州抓住了又一个重大机遇——开启了工业园区模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苏州工业园区,它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之间最大的合作项目。

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发表了借鉴新加坡经验的讲话,一时间中国各地兴起“新加坡热”。当年9月,时任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率团访问中国,提出了中新合作建立工业园区、并以该园区为载体借鉴新加坡经验的构想。

在长三角,李光耀重点考察了苏州和无锡,当时他在苏州的参观时间只有半天。让李光耀惊讶的是,时任苏州市长章新胜能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和他交流,说起自己属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如数家珍,对新加坡的状况也是了如指掌。李光耀接连不断的尖锐提问,章新胜胸有成竹地一一作答,这样的多对话一直持续到苏州火车站的贵宾室也没停止。

当年12月,章新胜率领苏州市代表团访问新加坡。1993年5月10日,李光耀应邀访问苏州。1994年,中国和新加坡政府签署《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带着这纸“出生证”,苏州工业园区正式成立。在随后十年不到的时间里,园区经济总量达到了开发前苏州全市水平,相当于十年再造了一个新苏州。


2009年,赴苏州参加工业园区15周年庆典的李光耀表示,自己最终决定选择苏州是正确的,他用了“青出于蓝”四个字概括园区15年的发展成果。

如今这个278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就像“一个花园式的城市”,连新加坡人都说,这个地方很像新加坡。园区迄今累计吸引外资项目5000多个,实际利用外资323亿美元,92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了156个项目。这里有1000多家金融类机构,孕育了上万家科技创新型企业。仅2019年,这个园区的生产总值就有2743亿元,比作为特区的汕头市整个城市2019年一年的生产总值还要高。

除此之外,台资也是苏州市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州代管的昆山市,是台商投资最活跃、台企最密集的大陆城市,江湖人称“小台北”。这里曾以“笔记本电脑之城”闻名,高峰时期全球新上市的笔记本电脑每三台就有一台产自昆山。

三十年来昆山全市累计批准台资项目5174个,投资来源遍布台湾全岛,总额达600亿美元。台资扎堆昆山有多方面原因,早期因为靠近上海,获得了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后来这里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这对一些台湾的电子产业来说尤为重要。同时,昆山市政府在招商引资上非常积极,不仅为台商提供优良的营商环境,还热心帮助他们解决难题。昆山抓住了台商对“口碑效应”的认可度,打出了一套“以商引商”的战术。随着来昆山的台商们越来越多,台资银行、台式餐饮、台资子弟学校也在当地纷纷应运而生,方便了台商的创业、投资和生活。

“台商移苏”已经形成了规模效应。拿台湾原来最引以为傲的笔记本电脑生产来说,著名的电脑公司基本上都在苏州落了户:明基、华硕、蓝天、伦飞等公司在苏州设立了相应的电脑企业,生产电脑主机板、电脑整机、笔记本电脑、液晶显示器、扫描仪、手机等等。

台湾制造业内移往往是整个企业体系或者一个生产链的联动转移,与产业巨头相关的大量中小配套厂,零件供应商紧随其后。比如当年的捷安特,就给昆山带来了70多家自行车相关的零配件厂家。明基则带来了14家配套企业入驻吴江,后来这个数量仍然在提升。

外资发展壮大之后,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苏州的民营经济可能就弱下去了。其实这是非常想当然的看法,当地90年代初改制后的民营企业早已发展壮大。“202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苏州有26家民营企业上榜,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杭州。“2020中国制造业500强榜单”中,苏州有28家民营制造巨头上榜,位居全国城市第一名。

所以,是外资和民营经济的共同发展成就了苏州今天庞大的工业和经济规模。另外,这个城市还有着非常强大的县域经济,市辖四个县级市每个都实力非凡。

在最新的2019年中国百强县排行榜中,苏州市辖的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分别位列第1、3、5、7名,GDP均突破千亿元。这样的状况,在中国600多个城市当中绝无仅有。

比如说刚刚提到的以台资企业闻名的昆山市,2019年GDP达到4092亿元,位居中国百强县之首。去年昆山人均GDP达到了24.65万元,超过了人均刚过20万元的深圳市,放到国际上看,昆山也属于高收入地区。

张家港市是新兴港口工业城市,这里的沙钢集团是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常熟市是“中国服装之都”,全球最大的服装服饰批发交易市场;而太仓市是中国德资发展最好、密度最高、经济效益最明显的地区之一。

当然,苏州的工业和经济如此发达,还有其他许多因素,我不能在一个节目里面面俱到,欢迎大家补充。倒是很有一个有趣的话题,就是苏州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机场,苏州人要做飞机,距离比较近的有上海的虹桥和浦东机场,无锡的苏南硕放国际机场。为什么苏州没有机场?一直以来都有很多人讨论,有人说因为周围的机场够用了苏州没必要再建,有人说是建设机场的用地问题。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你认为苏州需要建个机场吗?欢迎大家通过各种方式积极抢答。好了,今天的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这期节目有点意思,那就请多多点赞,多多转发,多多通过评论和我互动。我的各平台小号都是@王慧opinion,大家可以关注我,告诉我你的家乡在哪里,你有什么想听的城市故事,希望大家奇怪的知识不断增加。最后,如果大家对美国大选感兴趣,可以关注我的同事王骁在B站的课程“美国背面报告”,我们下期再见。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