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梁兴扬:西方社会了解中国抗疫不应止于某个人,某个符号

【文/观察者网 陈聪】

@全真道士梁兴扬 出圈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最近,因为给在抗击疫情中殉职的人员立牌位,他被一群外媒“围观”,又红了几分。

需要指出的是,立牌位这件事,梁兴扬道长从几个月前中国疫情仍焦灼之时就开始在做,他也一直在微博上同步。在此之前,梁兴扬道长也曾用同样的方式祭奠过革命年代的爱国志士和牺牲英烈们。

9月7日,梁兴扬道长发布微博放出了他统计的殉职人员名单。可以注意到,统计信息中有一栏会注明殉职人员是“党员”还是“群众”。

500

中国网友都知道,这个“知识点”与另外一位“网红”——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有关。身为这次抗疫的带头人之一,他曾公开宣扬“党员先上”。

“自疫以来”,外媒始终关注着中国的一举一动。

9月10日开始,包括路透社、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英国广播公司等西方主流媒体又纷纷报道梁兴扬道长的最新“事迹”。而引起他们兴趣的仍然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宗教人士,言必称“共产党员”,制作牌位、焚香诵经……

尽管基督徒涉政在西方社会是常态,但这是中国,一个如此高调的道士……

500

路透社报道截图

500

CBS新闻网报道截图

500

BBC中文网报道截图

面对外媒的“误读”,我们也忍不住好奇,梁兴扬道长怎么看,于是我们第一时间联系了他。

在接受观察者网采访时,梁兴扬道长首先做出纠正:自己选择悼念的方式很传统,比如说制作牌位、焚香诵经等,但这些仪式并不是宗教的。在他看来,这应该是全人类纪念烈士、纪念伟人的一种通用的方式。

梁兴扬道长反复强调,自己的初衷以及能够获得外媒关注都在于,抗疫英雄的事迹需要被记录,抗疫英雄的精神需要被传承,而这种精神是中国文明绵延不绝的关键,同时也是跨越民族和国界的,尤其是来自中国的抗疫英雄,他们的付出同样为世界抗击疫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被问及是否认为外媒的报道客观准确时,梁兴扬道长认为,自己在做一件正确的事情,不要碍于文化隔阂或者是外媒常常会戴着的“有色眼镜”而怯于发声。

梁兴扬道长还谈到,自己所做的事情对于抗疫英雄他们的家属而言也有着巨大意义,自己想做的无非就是要“告诉他们的家人,有人还记得这些人,有人还愿意去宣传这些人的事迹,有人还能够让他们的故事延续”。

来自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16日24时,综合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报告,国内现有确诊病例141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80448例,累计死亡病例4634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5223例,现有疑似病例1例。

早在今年5月,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就已进入常态化阶段,工作重点也转到了防范境外病例输入和恢复正常的生活生产上。

采访全文如下:

观:道长,你好。

梁:你好。

观:道长,这几天陆陆续续有外媒关注到你编列名单,并且以一种宗教的、传统的方式悼念疫情期间牺牲的抗疫英雄的事情,首先想问问你是什么感觉?

梁:在这里,我要跟你解释一下,他们之所以关注并不是因为我以宗教的方式来纪念抗疫英雄,我在接受他们的采访时也说了,为牺牲者立碑、做牌位并不是道教在做,并不是中国在做。

你看像是英国、美国,他们的民众对于他们的先贤,像是牛顿、爱迪生、华盛顿啊,还有他们所崇拜着的英雄人物,也是需要立碑留念的,以此把某种精神和文化传承给后人。

我的方法方式,并不能单纯说是宗教的方式,而是说用了我们人类纪念烈士、纪念伟人的一种通用的方式,然后把抗疫英雄他们的精神向世人传递。然后,这才有了外媒的关注,有了外媒的报道,因为这是一种共鸣,一种普世价值。

500

500

疫情面前,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而且它不是发生在某一个国家的局部事件,而是发生在世界范围内、无人可以避免,需要去共同面对的灾难。在这灾难面前,为抗击疫情默默奉献,乃至付出了生命的这些人会让大家都认识到,这件事情需要所有人团结一致。

中国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肯定是离不开抗疫英雄的付出的。

外媒注意到了,并不是因为我道士的身份,也许这个身份的确更引人关注一些。但是我想,外媒他们更关注的是中国有人在做着编列名单、弘扬抗疫精神的事情,在做着希望所有中国人记住抗疫英雄的事情。

观:据我所知,目前是有路透社、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还有英国广播公司都报道了,你有去看他们的报道吗?站在你的角度,你觉得他们的报道客观准确吗?

梁:只要是报道,不可能完全做到客观。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报道,肯定都会带有一定的倾向和意识形态。

对于我来说,我认为我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无论他们怎么传递,中间肯定会有不同程度的信息缺失,但是我们还是要让世界能够听到真正来自中国的声音,哪怕这个声音可能是说被削弱,或者是被扭曲一部分,我们也把需要传达的东西传达出去了。

如果说外界只听到对中国的抹黑,只听到中国的负面消息,我觉得这个对中国人为抗击疫情所作的努力和付出是不公平的。

哪怕在某种程度上,因为文化隔阂,或者是语境方面造成的语义缺失,又或者是我们常常说的“有色眼镜”,但是我们仍然要大胆地去说、踊跃地去说,这就是我们的自信。因为我们要相信,我们在传达的是正确的价值观,是普世价值,抗疫英雄的牺牲放之四海而皆准,这一定是可以为常人所理解的。

观:刚才道长你提到,你接受了外媒的采访,方不方便问一下他们是怎么联系到你的。

梁:也是通过邮箱、微博私信、公众号留言这样的公开渠道联系的。

观:采访你之前,我自己也去看了一下外媒的报道,不难发现到他们会把重点放在一些细节上,例如李文亮医生、牺牲人员的党员身份等等,你是怎么看的?

梁:目前,我们可以了解到,哪怕是在中国人中间,很多人也只知道李文亮医生的名字,就是说另外500多个默默无闻的人,他们所获得的关注也是赶不上李文亮医生一个人的。

对于西方媒体来说,他们只知道李文亮,那么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中国人,我觉得有义务告诉西方,不止是李文亮,不止是一个党员,实际上中国还有千千万的人在付出。其中,有558人因为这个疫情都先后牺牲了。

李文亮对于西方来说,可能是一个符号,是他们认为代表着中国抗击疫情的符号。

但是呢,我认为我们应该向西方传递更多人的名字,不能说让李文亮简单地成为一个符号,要让中国抗疫的这些英雄们都能够在西方世界中被展示出来,让他们也能够有一席之地。最起码,我们目前所做的让西方世界知道了,不仅仅是有一个李文亮,还有更多类似李文亮,甚至比李文亮要来得优秀的人。

他们都站了出来,站在各行各业里去抗击这个疫情。

至于党员身份,实际上并不是西方媒体在强调。为什么统计这个党员身份来源于网上,因为你知道在网上有很多的质疑的声音在发表着,他们会认为政府在干嘛,党员在干嘛。基于这样的声音,我们才把党员的身份列出来。

实际上,我做这个事情不仅仅是面向西方,也在告诉国内一些质疑政府的人,党员在做什么,政府在做什么,为我们挺身而出的人,他们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份,他为什么要保护我们。

其实,无论是不是党员,他们都是中国人。是中国人,为中国人付出,为抗击疫情付出。牺牲人员中有百分之六七十的人是党员,又代表着一个基本的属性,代表着政府的担当,执政党的担当。就是说,我们当中最优秀的人,最勇敢的人如何去面对这场灾难。

观:一直都有关注道长你在公开平台上为抗疫英雄做的一些事情,到目前为止,除了有像我们媒体来联系你之外,还有没有其他身份的人来联系你,比如说普通网友,比如说牺牲人员的家属,他们又跟你说了什么?

梁:有很多家属都联系过我,有的是通过微信,有的是通过微博联系到我。所有的家属都是十分认可我们的行为的。你说,抗疫期间,送别至亲是十分困难的,我们做的最起码是给了这些家属一个心灵慰藉。

人死为大,我们焚香诵经,最起码让他们了解到,我们帮他们把至亲好好地送走了,都能够有一个体面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

我们把这个传统的仪式做得很充足,这样最起码可以让这些家属不至于那么伤心,那么难过,最起码对家人的愧疚感会少那么一点点。然后就是我刚才说的,心灵慰藉和心理寄托,他们能够知道在哪里还能看到他们的家人,他们已经往生了的至亲。

这个牌位,对于普通人来说仅仅是一个名字,但是对家属来说,却是成就了一个至亲的一生。

500

观:在编列名单时,你多次强调过,自己不希望这个名单再有延长,再有新的名字被添加进去。想问问你在说出这样一句话的时候的感受,还有你现在还有什么想对抗疫英雄们说的?

梁:对我本身来说,我不希望这个名单有所延长。因为每多一行,就代表着一个家庭的破碎。对于我们来说,这些英雄守护了我们,但对于他们来说,却都是每一个家庭中顶梁柱般的存在,这都是至亲的离去。

话说回来,我又不得不忠实地记录这个名单。我不是判断者,我是一个记录者,我不想遗漏任何一个为我们牺牲、付出生命的人。我想尽可能地把他们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记忆中,刻在我们前往未来的道路上。

去记录他们,其实也是在记录我们中国为什么发展到现在而不绝的原因。

因为从最开始到现在,就是说从历史的起点,以及从革命年代开始到现在,正因为这些人的默默付出,然后这些人的默默付出是中国文明延续至今的一个宝藏。

对于这些人,我觉得除了记忆之外,还要给他中国最根本的关怀,尤其是给他们的家人一个心理寄托。无论他们已经离去了,无论他们走得有多远,告诉他们的家人,有人还记得这些人,有人还愿意去宣传这些人的事迹,有人还能够让他们的故事延续。

万一以后他们的家人还想看他们一眼,这里可以作为他们的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之所在。有的时候过来看一眼,知道说自己的至亲没有白白付出。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我们就是希望英雄的付出不要被淹没在繁杂的日常事务中,淹没在娱乐和生活的琐碎事情中,我们是希望把他们的事迹给记录下来,他们的精神记录下来,去真正贴近老百姓,贴近普通人,把他们的事迹有血有肉地传递下去,而不是简单地给予一个表彰,然后他们背后的故事,谁也不知道。

我们所做的,也只是尽可能长久地记住他们,让他们的事迹不要轻易地消逝在不断淡化的时间中。

观:谢谢道长接受我们的采访,非常感谢。

梁:谢谢。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