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选集》教给我的沟通武器

文 | 栩然  赵清

发布 | 栩然说(ID:xuranshuo)

500

1

很多00后、90后、80后甚至75后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们上学时,经常看到课本里讲《毛泽东选集》的内容;当我们毕业走入社会后,绝大多数人就再也不会专门去看《毛泽东选集》了。

这主要来源于两个障碍:一是觉得这里面有一大堆生涩的概念、理论,容易把人绕晕;二是觉得《毛泽东选集》只代表过去的历史,好像对我们现实的生活没什么指导意义。

当然,80后、90后、00后并未生活在毛泽东时代,不会像我们的父辈、爷爷辈那样将《毛主席语录》作为每日必读书,自然就不会有那几代人的感情和体验。

 

500

可我认为,80后、90后、00后同样可以读好《毛泽东选集》,因为它不但可以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表达,也对我们现实的生活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于第一个障碍,我想把里面的精华部分提炼出来,用于指导我们现实的生活;对于第二个障碍,我想“去概念化”,把里面一些“高大上”的概念掰碎了,以大家能听得懂、能消化的方式表达出来。

今天是周末,我们轻松一点,先以《毛泽东选集》里的精华,来解决我们生活中、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些沟通障碍吧。

很多人都在埋怨与孩子沟通时非常困难:

给你说了多少次了,为什么不听话?

玩玩玩,就知道玩,为什么不去学习?

很多人都在试图改造自己的配偶,让对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为什么你在一些习惯、细节、琐事方面就与我不一样呢?

为什么你总是让我不顺心呢?

很多企业家、团队管理者都知道“上下同欲者胜”的道理,都想打造“狼性团队”,可在执行过程中发现难以沟通、困难重重:

道理都说了一千遍了,为什么团队成员不去遵守?

只有少数人向前冲,为什么更多的人却是懒懒散散、应付差事?

想方设法的提升团队成员的能力,为什么很多人欲望不强、行动迟缓?

 

......

 

我们都认为问题出在别人身上,殊不知,我们自己却是问题的根源,因为我们缺乏了一样东西——同理心

那么,毛主席是如何进行沟通的呢?

 

2

“那个时候,我的父母都饿死了,哥哥也饿死了,我自己也饿得打摆子。后来,遇到了一队人马,给了我一块馒头,我就跟着他们走了。”老人在向年轻后生们讲自己的过去。

“啊?就因为一块馒头?敢情不是什么有阶级觉悟啊?”一个后生说道。

“要是当时来的是国民党军队,那你就可能参加国民党了?”另一个后生补充道。

老人想了想,摇头说:“不是的,要是国民党给饭吃,我的父母和哥哥就不会饿死了。政府不管人民死活,这就是我们国家的过去。”

二十多年前,当我还是学生时,曾在报纸上看到了这么一篇党史故事。这名老前辈加入红军时只有十几岁,刚加入后就随毛主席参加了秋收起义,随后跟着部队上了井冈山。

当后辈们问他“为什么加入红军”时,他给出上述的回答。

说实在的,当时我看到这一段时非常惊讶。

从小,我们就看了很多有关红军的影视剧,一直以为红军战士们都有着很高的政治觉悟,但这位老红军的回答让我发现:现实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

仅仅因为一块馒头,就加入了红军?

我们80后、90后、00后从小长大,很少有谁因为吃不饱饭而发愁过,即使真有谁小时候时家里缺粮,那也不至于残酷到全家饿死的地步吧?

可那个时候,吃不饱饭却是常态。

 

500

这里有一个细节,那就是秋收起义正是在秋收时节发生,那应该是一年中最不缺粮的时候,可即便这样都有农民饿死?

大家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真的很难体验到那一代人的处境。至少,在那个老红军说自己当年的经历时,我们能发现两个重要信息:

其一,太多的农民实在活不下去了,不得已才参加了秋收起义;

其二,很多人参加秋收起义的目的只是为了“有口饭吃”,并不知道革命的意义是什么。

在这样的情况下,这场由工农革命军发动的第一次起义于1927年9月9日爆发了。

 

500

这场起义持续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就损失了成百上千人,包括总指挥卢德铭在内的大量人员牺牲,时任中央前敌委员会书记的毛泽东决定改变攻打城市的计划,他带领残余军队,来到江西省永新县一个叫做三湾村的地方。

据史料记载,这支残余军队出现了大量逃兵,等到达三湾村的时候,部队已不足千人。

说到这里,如果有人用“政治觉悟不高”、“阶级感情不深”等概念给这些逃兵“扣帽子”,那只能说明他“站着说话不腰疼”。

因为他并未搞清楚实际状况,并未站在那个真实的时代背景下、站在那些逃兵的角度上看待这个现象。

从那个亲身经历秋收起义的红军老战士的描述中,我们才能推断当时的实情到底是什么:

其一,很多人参加秋收起义只是为了“有口饭吃”,眼下起义失败,身边的战友一个个的牺牲。既然连命都保不住,为什么还要跟随呢?

其二,受阅历所限,绝大多数人显然没有毛泽东那么开阔的思维和眼界,他们确实不知道“革命是为了什么”,自然就没有忠诚度。

自然,部队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整体也就成了一盘散沙。

毛泽东心知肚明:如果不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仅仅靠讲大道理、靠“堵”的方式是解决不了逃兵问题的,必须要有釜底抽薪的办法化解团队内部的沟通障碍。

 

 

3

在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的路上,想必那时的毛泽东一直在思考“逃兵问题”的根源:

其一,自己干革命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全中国,而眼下大多数人没有那么长远的抱负,他们参加革命的目的只是为了“吃饱肚子”。

如果不把自己想达成的结果与对方想达成的结果紧密联系起来,创造共同的愿景,那么部队离散是肯定的。

其二,自己之前求过学、发过刊物、搞过运动、接触过很多大人物,“马克思主义”已经根植于心。但是,眼下这些都是“面朝土地背朝天”的农民,受经历所限,他们没有那么多见识,思维固化。

如果不“去概念化”,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掰碎了,用接地气甚至“很土”的方式告诉他们“革命的目的是什么”,那么这支队伍也长久不了。

毛泽东很早就总结过辛亥革命以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一系列运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为什么这些运动全都以失败告终了呢?

根本原因,在于这些运动只依靠了各路军阀的力量,而这些军阀内部矛盾重重,而且他们的数量只是中国人口的一小部分。

500

不管是孙中山先生的教训,还是大革命失败的教训,都已证明:要想彻底的革命,只靠精英阶层、靠军阀,这条路行不通。

“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就提出:要想革命成功,必须依靠中国最广大人群——农民阶级的力量,要把他们的力量拧成一股绳。

既然必须依靠农民阶级,但眼下与农民的沟通存在障碍,那么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去概念化”。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掰碎了,让农民消化得了;同时,必须喊出一句响亮的口号,让农民们一听就有动力干。

至于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去概念化”、“打土豪、分田地”这句口号又是怎么喊出来的,我在《从“地摊经济”爆火成风口,看毛主席的思维方式与绝大多数人有何区别?》一文中已经提过,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还必须建立一个保证沟通顺畅的长效机制,让部队内部所有人在“革命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上达成一致,这样才能统一思想,避免内部混乱。

那么,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机制呢?毛泽东陷入了思考......

在深入基层了解之后,毛泽东发现了一个重要情况:部队里有一个连队战斗力最强、牺牲的战士最多,可是一个逃兵都没有,为什么呢?

在毛泽东了解到真实原因之后,一个精妙的制度设计立刻跃入他的脑中......

 

 

4

到达三湾村后,毛泽东立刻召集相关负责人一起开会,并讲述自己的这个重大发现。

原来,这支连队战斗力之所以最强,而且没有一个逃兵,是因为他们在连一级成立了党组织。

毛泽东解释说,连队其实就是党组织与基层群众连接和沟通的地方,在这里我们才能向群众传递统一的思想,同时也能收集到基层群众的真实想法。

事实已经证明,有党组织的连队,他们能在内部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能向群众们传递正确的思想,这样才会在军队里形成强大的政治凝聚力。

500

这次会议,除宣布整编部队和“官兵平等”的原则之外,最重要的是,他为军队和党组织结构设置了一条精妙的制度——支部建在连上

整编部队,是因为当时的军队或死或逃,只剩下不足一千人;

官兵平等,是为了打破之前官与兵之间的雇佣关系,让党组织与每一位群众都能进行平等沟通;

而“支部建在连上”的意义则最为重大。

用大白话来讲,通过连级党组织的沟通,那些原先只为“有口饭吃”的战士明白只要“打土豪、分田地”就可以长期有口饭吃;

那些不知道“革命的目的是什么”的战士,通过学习“去概念化”的马克思主义,明白了革命就是为了让更多的穷苦农民有田分、有饭吃。

把短期需求变成了长期需求,这样战士们才会留下来,团队才会稳定。

解决了思想问题,战士们执行力强,这样整个军队才会“上下同欲”。

“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从组织机制上解决了团队内部沟通不畅的问题,让每个战士都明白了“革命的目的是什么”,避免了内部思想的混乱,也从事实上形成了“党指挥枪”的结果。

 500

 

也许当时很少人看明白,但事实上自“三湾改编”之后,“支部建在连上”这一制度确实迅速产生了效果,至今的党代表制度、双首长制度都来源于“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设计。

后来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书中说道:“红军之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

 

 

5

事实上,那些“毛泽东思想”里的精华部分容易被我们80后、90后、00后的绝大多数人忽略,却偏偏成为了那些知名企业家的学习教材。

仅“支部建在连上”这一精妙的制度设计,就让很多大企业竞相学习。

 

500

任正非为加快人力资源转型、促进组织变革,吸取了“支部建在连上”制度的精髓,在华为设立“干部部”;

马云吸取了“支部建在连上”制度的精髓,在阿里巴巴内部成立了“政委系”,把阿里文化、思想、信仰渗透到人力资源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雷军为使小米公司有更强的战略领航和组织保证能力,吸取了“支部建在连上”制度的精髓,内部成立了小米组织部和参谋部;

......

也许我们并不能像上述企业家那样能成多大的事业,但我想说的是:“毛泽东思想”并没有过时,也没有那么高大上,它是非常接地气的,它能指导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而我就想尽自己最大努力,把浩瀚的“毛泽东思想”一点一点掰碎了,用“去概念化”的方式与大家沟通。如果大家真的能消化这里面的精髓,那么我的初心就达成了。

 

500

对于“支部建在连上”这一精妙的制度生活,如何运用到我们的家庭生活中呢?

我觉得需要说明两点:必须要有平等的沟通方式;要重视沟通对象的真实需求。

如果我们的沟通遇到了障碍,不妨内省一下:

其一,我所沟通的东西,对方能消化的了吗?

如果我们自恃自己厉害,比对方见识多,用一些概念性很强的语言与对方沟通,那么对方能懂这些语言的意思吗?

如果我们用说教式、命令式的语言与对方沟通,那么这本来就不是平等的沟通,而是由上向下“压迫式”的沟通,这种沟通方式会让人接纳呢,还是抗拒?

其二,我想要达成的结果,也是对方想要的吗?

我说了一大堆的大道理,可我聆听对方的想法了吗?知道对方真实需求了吗?

如果一系列的做法,只是为了让对方达成我想要的结果,但达成不了他们想要的结果,那么对方会有内心动力吗?

可以说,如果我们不带着“同理心”与他人沟通,不去揣摩对方的内心,那么这种沟通障碍就始终存在。

当然,对于很多企业家、团队管理者遇到的团队沟通的困惑,除上述之外,我还想多沟通两点:

一是放下“老子高人一等”的念头。即使要给团队发薪水,也要虚心聆听团队成员的真实想法,从他们内心深处激发他们。

二是如果团队内有条件,也可以用“支部建在连上”的方式成立部门,专门反馈高层、基层之间的信息;如果没条件,至少也开一开沟通会,让大家能思想同频

需要说明的是,一切的方法都是源于“初心”,一旦以上两点的初心变了,我们只是停留在“寻找方法”的层面,那么任何行为注定会是徒劳。

“毛泽东思想”之所以能够成功,不仅仅因为这里蕴含着太多方法类的精华,更因为毛主席本人的心胸格局。

仅从“支部建在连上”的制度设计,就揭露了一个古老的自然法则: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

 

周末尝试一下新的思路,把毛主席思想的一些精华和我们的实际工作、生活结合起来谈,希望能带给大家更有用的启发。

也算是“活学活用毛主席思想”吧。

不知道大家感觉如何?欢迎留言告诉我。

—— END ——

本文来源于公众号:栩然说。微信上写毛泽东最集中、最深度、最有趣的地方,致力于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毛泽东,学习毛泽东,实现从三观到认知的重塑。

如果你想读到有深度、有洞见的好文章,推荐关注:栩然说,作者栩然将借助于对历史、现实和人们行为规律的分析,帮助你预测事情的走向,看透世界的本质,甚至洞悉人性的秘密。

关注“栩然说”,后台回复“毛泽东”可获取更多关于毛主席的精彩好文;

回复“合集”,可获取关于毛主席的全网独家资料合集

回复“君主论”,可获取“帝王心术”系列解读文章。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