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为《芳华》洗地了,再来仔细扒一扒六分钟战争长镜头里有多少硬伤

别再为《芳华》洗地了,再来仔细扒一扒六分钟战争长镜头里有多少硬伤

老周

摘要:2017年岁末大片《芳华》上映后就成了热议的焦点。从军迷角度讲,六分钟的战争长镜头自然成了重点,批评者不少,也有为其洗地解释的,那就让老周再来仔细扒一扒六分钟战争长镜头里有多少与真实不符的硬伤。

500

图1:影片《芳华》六分钟战争长镜头硬伤不少

    2017年岁末大片《芳华》虽然不是真正的战争片,但毕竟是以战争作为重要背景,特别是片中六分钟战场长镜头,更是成为影片宣传的一大亮点,老周也正是冲着这六分钟去看的。但围绕这六分钟的战争长镜头军迷们吐槽太多,当然也有人为其洗地解释,提出了不少看似有几分道路的说法,那就让老周来认真加仔细扒一扒六分钟战争长镜头里有多少与真实不符的硬伤。

    1、地形:刘峰率领的运输队遭到伏击的地点是一处平坦的乡间小路。首先,中越边境地区的地形是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地并不多见。而且,如果选择这样的平坦地形作为预设伏击地点,那么只能说越军指挥官脑子真的进水了——埋伏在公路两侧的伏兵对公路上的运输队进行射击时,那么很可能就会给公路另一侧的伏兵造成误伤!如果影片选择一处山地作为伏击地点,既符合中越边境的地形特点,也符合军事上选择伏击地段的常识。其次,刘峰为救援陷入沼泽的战友而负伤,可惜,在中越边境根本就没有这种能陷人于灭顶的沼泽,别把长征中的故事穿越过来。

500

图2:中越边境地形是以山地为主

    2、植被:伏击地点的植被是黄色的茅草,中越边境的植被是以绿色乔木为主,黄色茅草非常少见。其中只出现了一棵大树,还有越军狙击手埋伏在树上——当年只有日军狙击手在太平洋战争中把自己绑在树上了,要知道树上虽然视野开阔,但一旦暴露就无法脱身,是标准的死地。正常的狙击手都不会选择在树上,只有日本这样疯狂的军队才会这么做,怎么又穿越到越军身上了?

500

图3:这样的茅草在中越边境并不多见

    3、骡马运输队:这点倒是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况,汽车运输并不多,骡马运输很常见,到最接近前线时主要甚至依靠人力运输。

    4、队形:运输队既没有提前派出尖兵探路,也没有很好掩护两翼,整个运输队全部集中在狭窄的小路上。有人说当时解放军缺乏有效的联络手段,所以尖兵不敢离本队太远,所以尖兵和本队拉不开距离。这是由于当时的解放军缺乏有效联络手段、实战经验以及训练不足所造成的,这也是和当时情况比较符合的。当然这也看出刘锋显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军事指挥培养,指挥能力和经验都很不足。

    5、枪械:影片中运输队基本都是56式突击步枪,当时叫56式冲锋枪。但事实上,当时解放军步兵班的标准轻武器装备是两支56式突击步枪,七支56式半自动步枪和两挺56式班用机枪,只有正副班长才配备56式突击步枪。而片中基本上看不到56式半自动步枪和班用机枪,明显和当时情况不符。有人说那是因为战时额外给部队增加了56式突击步枪,这种情况确实有,但远远没到完全取代56式半自动步枪的普及程度。

500

图4:当时解放军步兵班装备的是56式枪族三大件,从上到下依次是56式半自动步枪、突击步枪、班用机枪,右上角是54式手枪

500

图5:《芳华》中的解放军都是56式突击步枪

    6、单兵装具:主要集中在钢盔和绑腿,片中运输队都戴着GK80钢盔,打着绑腿。钢盔是1980年才定型,1982年后才开始大量装备部队,现在看到很多解放军戴钢盔的边境作战照片,都是1984年以后的,1979年时只有少数炮兵部队才配发了钢盔,而且都是仓库里以前为阿尔巴尼亚生产的甚至还有库存的日本90式钢盔。步兵几乎没有配备钢盔的情况。而绑腿也只有少数有山地战经验的部队才有,没有全面配发。所以,钢盔绝对是硬伤,绑腿还勉强有可能。

500

图6:当年解放军都没有全面配发钢盔和绑腿

    7、手榴弹被子弹击中引爆:在战场上子弹击中手榴弹,本来就是低概率情况,而第一声枪响就打中手榴弹的可能就更低了,而且击中手榴弹到爆炸几秒钟时间里,再没有枪响,双方都看着这名战士手忙脚乱解手榴弹袋子最后被炸成碎片——越军居然不在第一时间进行火力急袭,也在看这场好戏,可能吗?再说,子弹击中手榴弹根本不可能引燃装在手柄里的导火索,如果被引爆的话,只可能是直接击中了手榴弹的战斗部,那是不会有几秒钟的间隔,而是瞬时爆炸。所以,这也是个大BUG。

500

图7:片中手榴弹子弹击中而引爆

    8、火焰喷射器:片中运输队还配有火焰喷射器,火焰翻滚的场面极为震撼。但是首先从编制上,解放军只有在步兵师的建制里才有喷火连,团营以下根本没有在编的喷火兵单位。在实战中通常是给担负主攻的尖刀连或尖刀营加强喷火班或喷火排;其次在作战使用上,火焰喷射器通常是用于进攻,对付封闭环境如地堡、山洞最有效,给运输队配属喷火兵,用火焰喷射器来保护运输队,有点扯啊。有人说那是因为这支运输队很重要,所以才加强配置了喷火兵。如果真的是重要运输队,要加强保护的话,直接派坦克护送,派两个喷火兵就叫重点保护了?最后从武器装备上,解放军当时使用的74式火焰喷射器,后坐力极大,达到了65公斤,如果立姿操作,就可能要被巨大的后坐力推倒在地,所以74式火焰喷射器只能进行卧姿操作。影片里又错了!

500

图8:74式火焰喷射器后坐力巨大只能进行卧姿操作

    9、战术:刘峰的表现有点像没头苍蝇,按常理说,反伏击战最关键的是两翼坚决顶住,掩护本队快速通过伏击地带。显然刘峰的战术素养比较差,算不上是一个称职的指挥员。这也和当时情况符合,由于之前的十年动乱,军队建筑太弱,基层军官的正规化盆养极其薄弱,在战场上像刘峰这样的情况也是很常见的。不过战场混乱是正常,但艺术肯定要高于生活,怎么也要拍得有些章法,怎么也给人一片混乱的感觉?

    10、战术动作:片中运输队战士的搜索前进是两手持枪,但当时解放军规定的标准战术动作是单手抓握枪械的护木,两手持枪可是美军的战术动作啊,美国大片看多了吧。

500

图9:当年解放军标准战术动作是单手抓握枪械的护木,请注意同样没有钢盔和绑腿,可以和图1的剧照进行对比

    11、坦克:最后给运输队解围的是即时赶到的62式轻型坦克,片中运输队在遇到伏击的第一时间就发出了求援的报告,但短短几分钟就有坦克赶到,在当时根本不可能,一是通信联络差,二是步坦协同差,如果坦克距离运输队只有几分钟的路程,为什么不直接保护运输队呢?有人说那是一辆正巧路过的坦克听到枪声主动来参战的,从逻辑上说有这可能,只是有些牵强了。也应该指出,影片中出现的62式轻型坦克没有激光测距仪,也没有高射机枪的防护盾,倒是符合当时的真实情况。

500

图10:影片中赶来救援的62式坦克

    12、飞机:战斗结束,有2架飞机从空中掠过,国籍不明,也没有任何战斗行动。但是当时中越双方都没有出动飞机,在战场上空出现飞机的情况几乎不存在,这回可是连路过的解释也说不通了。

    《芳华》里的六分钟战争镜头,被拿出来宣传的由头就是投资七百万,而且一拍到底一刀没剪,不过军迷要看的不是拍摄手法上的哗众取宠,就是剪了,编辑过,也没问题,但关键是要尽量还原当时的真实战斗情况,这也是对那些曾经在南疆奋战过的前辈最好的告慰和致敬。700万大成本拍出来的战争场面硬伤如此之多,简直就糟蹋钱啊!经典的战争场面,可不是就靠多设几个炸点,多来几个火爆镜头啊。

    所以就《芳华》的战争场面来讲,不要说和美国的战争大片如《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相比有不小差距,就是和50、60年代的《南征北战》、《红日》这些国产经典战争题材影片来比,也有差距。毕竟当年这些影片的军事顾问都是真正在战场拼杀过的军人,就是编剧导演也有不少是亲身经历过战争的,自然在一些基本的军事常识上不可能出现硬伤。只有源自生活,才能高于生活,光凭想当然是拍不出经典的。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