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香港学生的心结并不是普通话,而是……

上个周末,香港浸会大学学生会会长刘子颀和中医学院五年级学生陈乐行跑到校长办公室,要求学校全面取消通过普通话豁免考试才能毕业的要求。两人措辞不妥,态度蛮横,周三被校方暂时停学。周四,校园张贴出要“伺候”浸会大学校长钱大康老母(母亲)的恶劣标语。

500

经笔者了解,浸会大学对学生普通话的毕业要求并不苛刻。也绝非两人没有通过豁免测试,就不能毕业。如此闹事,显然与普通话无关。这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抗争,看似新鲜,又似曾相识。与时下香港抗拒“中国化”,不想与内地有更多交集的“本土主义”情绪密切相关。

浸会大学的普通话考核

在香港的10多所大学中,有5所对毕业生有普通话要求,分别是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岭南大学、香港教育大学以及恒生管理学院。

浸会大学规定,本科生需修读带三个学分的普通话课,期末成绩达标即符合毕业标准;也可参加25小时、不算学分的预备课程,通过学校语言中心的普通话考试,即达到毕业要求。如果测试没达标,需要修读带学分的普通话课。

学校的普通话课程分成中级、高级以及阶进级三个等级。据知情人透露,有学生在摸底考试中,故意隐瞒自己的真实水平,分到低班,好让期末考试容易些。学校也有相应的豁免规则。除对母语非中文的学生不做普通话水平要求外,参加过内地或台湾高考,国家语委普通话考试三甲以上,香港中学会考普通话C级以上,参加香港考试局普通话水平测试合格的学生,都可豁免普通话。为了方便学生,学校去年又推出了普通话豁免考试。

浸会大学同时设有语言中心并提供普通话导师。如果学生的目标是毕业,即便普通话基础不好,过关也不是难事。学校把普通话纳入毕业规定,是希望学生更好掌握国家的语言,走入社会有更多选项。校方的毕业要求也相当宽松,并不难为学生,这从普通话毕业要求推出10年,仅有5个学生没有通过可知。涉事学生仅因豁免考试没过,便跑到办公室出言不逊,威胁恫吓老师,缘由并不在普通话,背后的社会及政治因素,远远超越学术的范畴。

500

在浸会大学读博的文同学表示,从这件事情中,可以感受到大陆学生和香港学生还是有分界线。就此次的事件,大陆学生普遍觉得应该严惩;而香港学生就认为,学生有自由,校方的做法有些偏激。

她表示,自己读本科的时候一直都有努力学习广东话,融入本地同学的圈子,广东话也都不错,身边的同学遇到普通话有问题的时候也会来问她,没有很严重的排斥。不过,事情涉及政治议题就会变得不一样。这几年的情况,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毕业生透露,校方处理这件事情的方式引起部分本地学生和校友的反弹,认为校方处罚偏重。校长在写给包括校友在内的浸大人的邮件里提到,其中一名涉事学生已经公开鞠躬道歉,大学乐见该名同学勇于承担责任的勇气,知错能改,学校亦会继续与同学讨论和检讨大学语言政策。事情发展到现在,已经有陷入泛政治化旋涡,各方借机发泄情绪,而脱离事情本身的趋势,希望外界多给一些时间和空间,让大学自己去处理这件事情。

香港浸会大学的毕业生徐亦超在学期间也曾就读语文中心的多个外语课程,深刻感受到中心老师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他表示,看到网络上留出的视频,作为校友看到这样的事件在母校发生很心痛。浸大在语言教育上所下的功夫,可能多于香港任何一间学校,据他观察,确实有很多学生以逃课的方式抗拒普通话课。校方可能是考虑不少学生不去上课,而推出“豁免政策”,不想此举却又招致普通话不好学生的反感。

另一方面,徐亦超也坦承,普通话目前在香港社会是敏感话题,超出考试客观性和个人努力的讨论范畴。不过,部分持抵触心理的香港人还是应该认清现实,毕竟有那么多渠道去符合校方的普通话毕业要求,校方动用了那么多资源帮助他们去毕业。如果不懂普通话,职场自会“惩罚”之,不用学校来“强迫”。

他还透露,浸会大学的众多内地校友已经注意到了钱大康校长24日发出的公开信,希望可以用校友会的名义出封信支持钱校长的声明。

中小学强制有普通话课

普通话教育在香港引起的风波,固然有政治化的背景,也多少折射港人普通话水平欠佳。根据港府2016年的数据统计,自认能说普通话的人有48.6%。即是说,约有一半人能用普通话进行交际,另外一半掌握不同程度的普通话,但不足以有效使用。以广东话作为日常生活主要用语的人,占85%以上。

站在内地的角度看,回归20年,竟然还有一半人不能说全国通用语,实在不可思议。然而站在香港自己的角度看,“一国两制”保障生活方式不变的前提下,港人的普通话水平,比起1996年只有24%的人能讲,有明显提高。

自1998年起,普通话成为香港中小学必修科目。同时期的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在《香港学校课程的整体检视报告》提出,要在整体的中国语文课程中加入普通话的学习元素,并以“用普通话教中文(普教中)”为远程目标。

由于没有足够的师资,“普教中”没有立即全面施行,而是规定中小学必须教普通话课。自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公立学校强制有普通话课,课时早年间每周两三节,现在大概每周一节。课堂上,师生均以普通话为交流语言,教汉语拼音、课文朗读以及情景对话。

香港有约7成小学设有普教中班级。采取“普教中”的班级多是精英班,学生在考试中成绩达到一定标准才能进入。有约25%的小学全校采用“普教中”。不过学校是否实行“普教中”,不在教育局监管范围,由学校自行决定。“普教中”在初中实施的比例比小学少,高中阶段一般没有。

也有几所中小学自建校开始,除了英语课,其他全部科目以及学校广播均使用普通话。授课老师基本来自中国大陆或台湾,本地老师的普通话水平,达到或接近母语。“浸润式”普通话环境培养出的学生,普通话流利纯正,甚至下课交流也习惯用普通话。

香港回归之后出生的人,在学校或多或少的普通话教育下,很少完全不会普通话,相当部分讲的很不错。笔者在香港本地的中小学采访,以及偶然碰到的中小学生,绝大多数可以开口,有些因为不愿意讲或水平不够,不敢开口。但总体看香港中小学生普通话水平,远不如内地平时生活中讲方言(如福建、广东、江西)省份的同龄人。

500

学生学不好普通话,原因有几方面。

第一,普通话不那么重要。一般学校只有一周一节,属于课时最低科目,且通常被视为中文课的分支。只有小学和初中有,高中就不需要再学。对于这类科目,学生的注意力不会太高。

第二,没有迫切的使用需要。从语言学的角度看,香港人学普通话,不需要学写字和阅读,主要在听说。而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语言环境。平时不用,真正要用的时候就非常生涩,不敢讲也不愿意讲,有点类似于“哑巴普通话”。

第三,师资水平不尽如人意。香港的公立学校,有内地背景、以普通话为母语的老师并不多见,大多数是香港本地老师。香港教普通话的老师,需要过普通话基准测试,达到教育局的标准。但有学生家长反映,老师的普通话达不到母语使用者的水平。

第四,教学方法不完善。“普教中”推出之初,家长和社会都抱有很高期望。大家认为,普通话与书面语一致程度高,用普通话教中文,学生既能学好普通话,又能学好书面表达,是一举两得。可这些年实践发现,“普教中”的学生,虽然普通话口语突出,但由于母语是粤语,用普通话学习反而阻碍了思考和表达,写作能力不进反退。用普通话上课,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也不高。为了应付高中会考,有学校已经暂停了“普教中”的项目。

500

国际学校普遍“普教中”

教育局监管的学校(包括官立、直资、津贴学校)之外,香港还有相当数量的国际学校。国际学校以招收外籍学生为主,兼有少量本地学生。这类学生毕业之后不参加本地的中学会考,直接出国读书。国际学校除中文课之外,全部以英文授课的学校。

与公立学校不同的是,香港的国际学校,普遍以普通话教中文。课时一天一节,属于比较重要的副科。国际学校根据学生的程度不同,分成三个等级。第一等级的中文水平非常初级,第二等级中文水平相当于第二语言,第三等级多是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或内地的以中文为母语的学生。

在国际学校教中文的老师向笔者透露,高班学生小学毕业的中文水平,约等于本地学校四年级。听没有问题;说有一定口音不影响理解,但无法进行深度的交流;可以读一般新闻,但看不懂《三国演义》水平的小说;程度较好的可以写文章,但大多数分不清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平均写作能力有限。

在以母语非中文的外国人班级,六年小学毕业,中文水平大致相当于中国小学生二三年级的英语水平。他们可以说自己的名字、喜欢什么颜色、我家有几口人等基本对话,但无法将中文作为一门有效掌握的语言使用。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