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望月新一证明“ABC猜想”,时隔八年终于正式发表

“ABC”猜想被证实了?

那篇坊间传言全世界能完全读懂的人不到二十个的论文终于发表了?

4月3日,据日媒报道,日本京都大学教授望月新一成功证明“ABC猜想”,论文历经8年审查,近日将正式发表。

500

500

500

abc猜想(也叫Oesterlé–Masser猜想)最先由乔瑟夫·奥斯达利(Joseph Oesterlé)和大卫·马瑟(David Masser)在1985年提出,abc猜想以三个互质正整数a, b, c描述,c是a及b的和,猜想因此得名。

这个猜想本质上是要说d通常不会比c小太多。换句话来说,如果a,b的因数中有某些素数的高幂次,那c通常就不会被素数的高幂次整除。

果壳也写文章科普过这个,反正也是挺难懂的……

简单来说,就是有3个数:a、b和c =a+b,如果这3个数互质,没有大于1的公共因子,那么将这3个数不重复的质因子相乘得到的d,看似通常会比c大。举个例子:a=2,b=7,c=a+b=9=3*3。这3个数是互质的,那么不重复的因子相乘就有d=2*7*3=42>c=9。大家还可以实验几组数,比如:3+7=10,4+11=15,也都满足这个看起来的规律。

但是,这只是看起来的规律,其实居然存在反例!著名的ABC@home 网站 就在用分布式计算寻找ABC猜想的反例,其中一个反例是3+125=128:其中125=5 3 ,128=2 7 ,那么不重复的质因子相乘就是3*5*2=30,128比30要大。

事实上,很容易证明,能找到无穷多的这样反例。

不过我们还是可以挽回颜面猜想,d“通常”不比c“小太多”。怎么叫通常不比c小太多呢?如果我们把d稍微放大一点点,放大成d的(1+ε次方),那么虽然还是不能保证大过c,但却足以让反例从无限个变成有限个。

这就是ABC猜想的表述了。

该猜想堪称现代数学中最重要的难题。2012年8月,望月新一在网络上发布了长达512页的证明,用到很多自创的概念和理论。但是由于文章艰深,众多专家也无法理解。而望月新一也没像其他学者一样,在各地举办讨论班解释他的论文,而是希望其他人自行阅读,从论文挖出更多有价值的东西。于是,论文的正确性一直没有得到确认。望月新一也曾抱怨,数学界轻视了他的文章。

在2018年9月,望月新一的证明方法曾被当年国际性数学奖项菲尔兹奖得主舒尔茨和另一位领域的顶尖学者雅各布·斯蒂克斯质疑。他们认为文章的论证有问题,而且认为通过小修小补并不能挽救整个证明过程。

对于上述两位顶尖学者的质疑,望月新一将他们的文章贴到了自己的网站上,并附上了几篇自己的文章作为反驳。在反驳中,望月认为舒尔茨和斯蒂克斯的批评是源自对他的工作的“某些基本的误解”。他写道,他们的“负面姿态”不能说明(他的理论中)任何缺陷的存在。

数学太难了,我选择喝奶茶。

附一个望月新一的简历:

1969年生人

1985年 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高中) 毕业 (16岁)

1992年6月 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3岁)师从(Gerd Faltings)1996年8月 京都大学数理解析研究所任助教授(27岁)2002年2月 京都大学数理解析研究所教授(32岁)

2012年8月30日,时任京都大学教授的望月新一在数学系主页上贴了4篇共长达512页论文,宣称自己解决了数学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未解猜想:abc猜想。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