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议应试、素质教育长短与取长补短

——试评《我们对应试教育误解太深》

一、深度肯定应试教育,不知是否“一石激起千层浪”?

前时曾见,环球网发刘戈一文:《我们对应试教育误解太深》。读后颇有感触,觉得此文观点值得注意和讨论,其深度肯定了应试教育,或许可以说,这把应试与素质教育的优缺点及能否、如何取长补短,提上了日程!不知是否“一石激起千层浪”?

该文从评议最近一家丹麦机构拍摄的一部纪录片说起。说在这部纪录片中,丹麦和中国中学生学习能力对比,中国取胜,且中国孩子成绩更平均,即“两极分化”较小(据说,此前BBC曾经拍摄过一个类似的纪录片,结果差不多)。并点出“文眼”:应试教育好处是通过填鸭式教学,在老师家长共同努力下,推动智商平平或者缺自律、动力学生获尽可能好成绩。

——对素质教育,此文指出了素质教育之长、短:师生们在融洽的氛围中欢乐地度过了美好的校园时光,但就学业而言“特别好的和特别差的”比例都高,即“两极分化”。“那些智商优秀、家教优良的学生会在高等教育阶段发力成为优秀的人才,而众多资质平平的孩子则会丧失向上走一步的机会”。并指:现在不少国内学校在素质教育的压力下也正在朝这个方向发展。

——而对应试教育之长,该文认为:“应试教育好处是通过填鸭式教学,在老师家长共同努力下,推动智商平又缺自律、动力学生获尽可能好成绩。在测试中,可见中国孩子的成绩更加平均。比如,在错误率很高的学生中,丹麦孩子占据了更多比例,有的丹麦孩子只做对了两三道题目,而中国学生中最差的也能做对一半以上”。

至于应试教育之短,推其论,看来仅仅是:师生们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中度过难忘的校园时光。

——该文为素质教育被非议之处,做了辩驳。对有说“应试教育扼杀了创新能力”,此文“不相信通过学校教育可以培养出天才,更不相信真正的天才会被应试教育毁掉成为天才的机会”。指出,说应试教育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是对教育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决定原创性科技创新的因素很多,包括经济的发达程度、社会的富足程度、高等教育的普及率、民族社会文化传统等等。或者可以说,创新能力不是单纯的学校教育所能解决的。以日本为例,应试教育下照样涌现出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该文还点出了应试教育、填鸭式教育的一个十分现实的必要性,就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能“推动那些智商平平又缺乏自律能力和学习动力的学生去获得尽可能好的成绩”。也就是说,应试教育可以更普遍的提高学生的水平,减少经教育后低水平素质人的数量。此文认为:“一个残酷的真相是,这个(智商平平又缺乏自律能力和学习动力的学生)群体,其实占了学生的绝大多数,他们的学业成绩以及工作后所做出的社会贡献,才应当是评价教育是否成功的真正标准。近几十年经济的高速增长,已经充分验证了中国应试教育的成功。应试教育对每一名学生目标清晰、考评严格的训练,让每位工程师、技术工人、商人、官员、医生、理发师终生受益”。也就是说,应试教育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根据学生的多数是“智商平平”或“缺乏自律能力和学习动力”的实际,而采用的尽可能提高其(平均)水平的、“面对现实”的办法。

该文还指出:没有对于平均成绩的考核,每位教师都很可能是素质教育的拥护者。也就是说,教师如果没有中、高考指挥棒的“考核”,也不会那么“拼”。而“中考和高考两道红线决定了中国中小学应试教育的本质难以改变。那些深夜里陪孩子一起做作业的家长,才是真正负责任的家长。他们和中国的应试教育一起发力,才是中国最好的未来。”

可以说,此文深度肯定了应试教育,有些提法、理由,听来是颇有其道理乃至有说服力的。这样的深度肯定,不知是否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二、析《我们对应试教育误解太深》所言之“有理”并“有问”

应该说,《我们对应试教育误解太深》,深度肯定了应试教育,且其不少分析“有理”。这里不揣冒昧,且来一析其所言之“有理”并“有问”。以下就来分列并议论若干:

其一,关于素质教育

该文实际上指出了素质教育的长、短:长在——“师生们在融洽的氛围中欢乐地度过了美好的校园时光”;且培养的学生“特别好的”比例高。短在——就学业而言“特别好的和特别差的”比例都高,即“两极分化”:“那些智商优秀、家教优良的学生会在高等教育阶段发力成为优秀的人才,而众多资质平平的孩子则会丧失向上走一步的机会”;同时,学生的整体平均水平低了。在纪录片中,丹麦和中国中学生学习能力对比,中国取胜,且中国孩子成绩更平均。

或许要说,这些分析,不无道理。这是其“有理”之处。

当然,这里对此也“有问”:对素质教育的长处,如学生“特别好的”比例高,如何“看”和“待”?能否在教育中保留这一长处?

其二,关于应试教育

对应试教育之长,该文认为,应试教育好处是通过填鸭式教学,在老师家长共同努力下,推动智商平平或者缺自律、动力的学生能获得尽可能好的成绩。

对有说“应试教育扼杀了创新能力”,此文“不相信通过学校教育可以培养出天才,更不相信真正的天才会被应试教育毁掉成为天才的机会”。认为,“原创性科技创新的因素很多,包括经济的发达程度、社会的富足程度、高等教育的普及率、民族社会文化传统等等。”(其实,还有一重要因素“天赋”,似乎也不应忽视)

至于应试教育之短,从其文可推论,看来仅仅是:师生们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中度过难忘的校园时光。

应该说,其所言也不无其理。

只是,对应试教育是否扼杀创新和紧张,这里也想“有问”、有提出值得商榷之处:应试教育的过度紧张和地毯式轰炸,哪些重点轰炸式的考试训练,那完全让师生集注于分数,唯“分”是举,搞题海、偏题、怪题,就不会有丝毫遏制创新能力?是不是也要问:爱因斯坦为什么对传统学校教育不能适应?如果他适应了,成为了五分加绵羊的学生,还有爱因斯坦吗?

该文还提出了应试教育、填鸭式教育的一个现实的必要性,这就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能“推动那些智商平平又缺乏自律能力和学习动力的学生去获得尽可能好的成绩”。也就是说,应试教育可以更普遍的提高学生的水平。(这里以为,宜提“智商平平或缺乏自律能力和学习动力的学生”)。并指出,我们的学生群体的“真相是,这个(智商平平又缺乏自律能力和学习动力的学生)群体,其实占了学生的绝大多数”。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学生群体的绝大多数是“智商平平或缺乏自律能力和学习动力的学生”,不搞应试教育、填鸭式教育,多数水平难得较大提高。而应试教育,实现了比素质教育难于做到的多数水平的较大提高。

应该说,这个问题很现实,也有相当说服力。(这个问题也还关系到,如何评价学生现状,如何调动学习积极性以及如何定位人的培养目标,这些或许应另辟专议。)不过,人们不能不承认,现实中是有部分乃至相当多的学生是“智商平平或缺乏自律能力和学习动力的”。对这些学生,以中、高考为红线,用应试教育、填鸭式教育,有利于简捷的提高他们的学业水平。而且,看人类历史上培养后代较成功有效的,也不少此种方式。

只是,也要问:应该紧张的搞应试教育、填鸭式教育,那么应该紧张到怎样的程度?应该紧张到家长“深夜里陪孩子一起做作业”吗?也应该过度紧张和地毯式轰炸、重点轰炸式的考试训练,完全让师生集注于分数,唯“分”是举,搞题海、偏题、怪题?

其三,面对应试、素质教育现实的长、短,应该思考取长补短

可能要说,《我们对应试教育误解太深》一文,对人们思考认识现实的应试、素质教育,是提供了不少启发。

虽然,历史上人类培养后代,不乏以“高压”促学,用应试、填鸭式;但是,发展到今天的人类,是否只能继续用此种方式?能在教育上前进一步,能对素质教育(或称“全面、较宽松、启发式”的教育)和应试教育取长补短吗?

可能人们也要看到,“应试教育对每一名学生目标清晰、考评严格的训练”,是现实的、十分可取的教育方式之一。

不过,也要看到,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启发式、兴趣为动力,也不失为重要的教育方式,乃至是更高水平的、能激发出更高水平的教育方式。

可能也得说,现今我们正深陷其中的应试教育,其紧张到家长“深夜里陪孩子一起做作业”;过度紧张和地毯式轰炸、重点轰炸式的考试训练,完全让师生集注于分数,唯“分”是举,搞题海、偏题、怪题,已经不是正确、适当的“目标清晰、考评严格的训练”,其结果未必对提高学生获得社会需要的学业水平有益、有效!对这个应试教育“漩涡”中的“短板”,也必须看到、改进吧。

陶文庆(文磬)

备案个人主页中文域名: http://www.陶文庆.cn

非中文“备案个人主页”域名:http://twq5105.isitestar.cn

附注——刘戈:我们对应试教育误解太深 _环球网  http://opinion.huanqiu.com/hqpl/2017-11/11382637.html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