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一篇宋鲁郑先生的旧文《两岸从德国模式借鉴什么?》

两岸从德国模式借鉴什么?

2012-06-07 09:54:38

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5月24日 ——就职仪式之后的第四天,出席年度国际比较法学会大会开幕典礼时提出: 德国统一的模式或可作为两岸关系发展的借鉴。由于两岸关系的敏感性,他的“新建议”立即震撼台湾朝野,也震撼两岸,更由于大陆在全球的份量,以及另一大国美国因素在台湾的存在,也迅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由于立场不同,各方解读自然也不同,从而出现“一个提法,多种解读”耐人寻味的现象。倾向独立的民进党,痛批马英九是追求“终极统一”,是出买“主权”。大陆的自由派,则认为是马英九的一大进步,是婉转提出“民主统一中国论”。而海峡两岸和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则认为,德国模式不适合中国,否则将出现“两个中国”现象。

民进党的立场,显示“主权高于民主理念”,而大陆自由派的立场则是“民主理念高于主权”,绝大多数中国人则是“主权至上”。马英九的“即兴发言”意外成为检验各派真实立场的测试剂。

不过如果仔细看看马英九的原话以及他过往的立场,马英九的这番话实不应该引起如此大的风波。

首先,他提出的是借鉴。所谓借鉴,既不是学习,更不是照搬,只不过是参考而已。

其次,他着眼的对德国模式的借鉴,是指 两岸关系奠基于“互不承认主权、互不否认治权”的概念,是受到德国经验的启发。东、西德依据一九七二年的基础条约,双方以“统治权”(hoheitsgewalt)一词取代了“主权”(souveranitaet),并区隔了主权(sovereignty)与治权(governing authority)等概念。也就是说,不管两德当时是不是两个主权国家,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不是两个主权独立国家的关系。而台湾对两岸关系的定位,就受到了两德的启发。这个立场, 2011 年6月马英九已经提出过:台湾与大陆之间“相互不承认主权,但是相互不否认治权”,这样的观念有一部分与1972年东西德签署的“基础关系条约”有关。 所以马英九的提法,既不是要搞“两个中国”,更不是什么“民主统一中国论”,而是解释两岸关系不是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对于德国模式,马英九还有一段话可以印证其立场: 2009年12月,他在接受德媒专访时称,两德与两岸条件不同,没有办法完全适用。

虽然马英九只从“两岸关系定位”这一点上借鉴德国模式,但实际上,两德统一模式确有很多值的两岸借鉴甚至照搬的地方。

第一,两德是和平统一。从人类历史上看,国家的统一或分裂大都是通过战争的方式,特别是在烽火延绵数百年的欧洲更是如此。所以,德国最终能够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统一,确实展现了这个民族的智慧,也给许多仍处于分裂或分治状态的国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从中国的角度看,台湾数度被外敌侵占,或者被前朝残余势力割据,最终回归祖国也都是通过武力。这固然展现了中华民族捍卫国家统一的意志力,但代价也是不菲。在今天,两岸的经济发展都卓有成效,而现代化战争的破坏力更不可同日而语,如果再现武力统一模式,对中华民族而言很可能得不偿失。所以,德国的和平统一,非常值的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借鉴。

第二,两德统一是强大一方吃掉弱小一方,是东德不复存在,并入西德。当时的东德经济困难,政权的合法性丧失殆尽,已没有任何实力和对方讨价还价。当时德国有两个统一方式选择:一是纯粹修改西德基本法(Grundgesetz)把其权力扩展到东边五个州从而于宪制上成为同一个国家,了西德吞并东德;二是把统一过程当成是东西两个德国的正式合并,产生一个新德国并重写宪法。虽然东德倾向于第二方案,但主导统一进程的西德还是选了第一方案。两岸未来的结局,恐怕也不会跳出这一规律。应该说,人类的历史也表明,强大的一方往往占据了话语权和主动权。弱小的一方,往往任人宰割。

台湾由于先天性的原因—— 人口和地理空间,发展潜力有限,尽管曾创造出台湾奇迹,但现在其经济规模仅为大陆的5%左右。日本学者大前研曾提出“百分之一理论”,即如果台湾总量是大陆的百分之一,两岸将统一,台湾不可能独立,就如同夏威夷之于美国。所以,民进党认为“一个中国”是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不是“中华民国”是符合现实逻辑的。现在的台湾,如果认清现实,在还有一定筹码的前提下和大陆谈判,仍可以尽可能多的获得大陆的让步。毕竟,大陆提出的方案,要远远优于西德对东德的条件—— 西德可没有搞一国两制,也没有搞东德特区,更没有允许东德保留军队、海关、货币等等。而大陆和台湾的力量对比,可不是当年西德对东德所能比的。所以,对于台湾各政党来讲,既要放弃不现实的“中华民国论”,更要放弃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台独梦”,主动早日接受大陆一国两制,实现国家的统一。否则,等到筹码尽失,台湾还有什么可谈判的?这就正如当年的东德在谈判时坚决反对以被吞并的方式统一,但最终还不是接受了吗?

第三,两德统一如此顺利,还在于西德抓住历史瞬间,在外交上纵横开阖,得到了各大国的支持。由于历史原因,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都对德国的未来命运拥有巨大的影响力甚至决定权。当两德统一机遇来临之时,如何得到各大国的首肯,确实摆在当时科尔总理面前的一个巨大挑战。美国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并不担心德国的统一危害到其本国利益,相反还希望强大的德国能够成为牵制法国、英国甚至苏联的力量。它唯一条件就是统一后的德国必须留在北约和欧盟。而英法苏由于历史和地缘政治原因,向来反对两德统一。但此时由于苏联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自身难保,更遑论东德。而且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联还希望借放弃东德达到如下两个目的:一是西德的巨额援助(实际是交的统一费),二是以此向西方表明心迹,换取西方的信任。苏美两国搞定,英国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从不置可否到态度鲜明的支持。不过英国也提出了和美国一样的条件,同时还要求美国和北约继续在德国驻军。一直坚决反对德国统一的是法国 ---- 这可以理解,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德国三度威胁到法国的生存。所以直到最后一刻,法国总统密特朗都试图劝说苏联联手反对。而在最后反对无望后,又提出将德国统一和欧洲统一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考虑,加强欧共体和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以统一的欧洲来制衡统一的德国。当然,密特朗也同样要求统一后的德国归属北约。在历经艰难的讨价还价之后,德国与苏美英法签订了《最终解决德国问题条约》,允许统一之后的德国成为完全独立自主的国家,四个占领国的特权全部取消。

相应的,由于历史原因,两岸的统一也有国际因素。这就是美国和日本,特别是美国。如果以德国为鉴,不把美国因素摆平,即使出现统一的良机,两岸统一也不会顺利。中美两国制度、文化和宗教差异巨大,这是和西德非常不同之处。现在的美国更把中国列为首要竞争对手。外交上公开宣布重返亚太,军事上也公开表明将把60%的海军力量布署到太平洋。在可预见的未来,如果不发生第二个“九一一”,中美已经进入新的摩擦甚至对抗期。西德可以凭借“民主”和“有用于”美国而得到美国的首肯,而中国恐怕只能凭借实力超越美国了。好在,虽然美国在各方面还保有优势,但中国上升、美国下降的趋势却日益明显,时间显然在中国一边。当有一天美国发现支持台湾得不偿失或力不能逮的时候,就会放弃台湾(现在就已经有学者公开在主流媒体提出放弃台湾以换取中国持有的巨额债务)。所以对美外交,是建立在硬实力基础之上的。当然,历史总是意外的。假如欧元区解体,美国被深深拖下去,西方软硬件实力都极大削弱甚至荡然无存,这自然就是两岸统一的时刻。

在这里还需要多说一点的是,后来根据美国解密的档案,当时西方各国对柏林墙的倒塌不但不是兴高采烈、弹冠相庆,相反个个是忧心重重,是担忧、恐惧和反对。就是相对超脱的美国也不例外。时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非常直白的对苏联中央政治局委员雅科夫列夫说:“我可以公开地告诉你,本人赞成让波兰和匈牙利继续留在华沙条约组织中。两大组织都不能马上解散。我不知道东德消失后会怎么样,会出现一个德国,统一而强大,这既不符合我们的利益,而不符合你们的利 益。”法国总统密物朗则简直是恐吓:“德国统一将会促使英、法、苏结成同盟。这会导致21世纪的一场战争。”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则对当时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直言:“英国和西欧对德国的统一不感兴趣,尽管写在北约公报中的言辞看起来有些不同,但别理睬它。”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已经变天成功的波兰也不希望柏林墙倒塌,以免转移西方各国对它的关注和扶持(实际上也的确如此,当柏林墙的消息传出后,科尔迅即中断了在华沙的访问而匆匆回国)。

显然,在主权国家为基础的当今国际社会,各个国家的利益是超越一切意识形态的。正如没有一个国家希望德国和平统一一样,今天恐怕也不会有一个国家真的愿意中国和平统一。这也是德国统一给予两岸非常重要的启示。

第四,两德统一还有一点非常需要中国借鉴。哪就是经济手段的得与失。当时一西德马克在黑市可以换到三十东德马克,官方价是一比五。但尽管面对众多经济学家的强烈反对,最终,科尔政府还是决定以一比一的比率兑换东德的全部个人存款。因为科尔总理明白,东德人之所以涌向西德,不是因为西德自由和民主,而是西德可以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89年剧变时,游行队伍所打的口号:“我们要像西德人哪样生活”、“如果西德马克不到东德来,我们就到西德马克的老家去”,想必给所有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上世纪三十年代西方大危机,美国的科技人才纷纷涌入苏联就是一例(今天的墨西哥人冒着被射杀的危险纷纷涌向同一制度的美国也是同样的原因)。东德百姓愿意统一(实际是被西德吞并),也是源于此。所以,科尔政府才能力排众议,以此换取民心而不是抽象的民主与自由道德说教。当然,这项政治决定也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由于成本高昂,前东德地区竞争力下降,出现反工业化,众多企业倒闭,失业率高达20%,大量失业人口和人才涌向西德,整个东德长期依靠西德输血。两德统一的成本高达1兆5000亿欧元,比全国的国债还多。

其实用经济手段推动国家统一一直是西德的长期政策。早从1968年开始,西德就定期向东德提供无息贷款。即便是70年代中期时,西德处于西方经济危机和滞胀的大背景下,西德政府仍坚持以“经济杠杆”来促进两德关系的发展。东德对西德的贸易也享受欧共体内的优惠待遇。今天大陆出台无数惠台政策,难讲不是对德国模式的借鉴。

现在的大陆对台湾已经产生了强大的磁吸效应。正是由于大陆的扶持,台湾才能够成功避过全球经济危机,是全球经济危机中少数保持经济增长的地区,更是几乎唯一一个执政党连任的地区。假设没有大陆,就算今天的台湾不会变为希腊,其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也会大幅下降。以本人看,经济上付出再大的成本,也远远小于军事成本。今天人民币和台币兑换基本上是一比五,如果需要,一比一又如何?以台湾占大陆的份量,其不利影响将远远小于当年的德国。西德为国家统一做的到,我们更能做的到。更何况今日的台湾要远远好于当时的东德,而今天的大陆,其实力也远远大于昔日的西德。

最后,还要指出的是,两德最终统一,与西德长久不懈的坚持密不可分。西德自建国之始,其政府就把统一德国作为了最高政策目标。虽然在冷战的国际格局中,两德关系总是起伏不定,不过,两德关系再怎么起伏不定,西德政府始终认为两德“彼此不是互为外国,它们之间的关系只能是特殊性质的关系”。而且必须一提的是,西德政府所坚守的统一原则,并非是一般的“合并”,而是“并入”,即民主德国并入到联邦德国中。用西德政府自己的话来说,统一即是 “收复东部失地”。而东德却如同今天的台湾一样,对国家统一的立场发生变化:1974年,东德便修改了宪法,删去了所有有关“德意志民族”和“重新统一”的提法。同时,东德开始强调两个德国都是主权国家,强调两国是互为外国,它们之间的边界是国界。显然,此时的东德政府将德国问题视为“已经以德国的最后分裂而获得了最终解决”,追求永远维持现状了。

假如不是西德政府的坚持,两德恐怕就要永远分裂下去。今天大陆对统一的坚持,就颇似当年的西德,而台湾对统一立场的变化则颇像当年的东德。但我们相信,最终的结局也必然是殊途同归。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