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晋升难,华人不懂分享且太过民主?

刚刚看了《中国的国际教育,是个国际玩笑》一文,里面提出的观点很犀利,所谓的很多精英教育其实并不使用精英的方法教育,而是把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变成了自私自利,鼠目寸光的“国际打工者”。

这让我想起了计算机科学家吴军最近的一篇文章,谈到了分享利益的话题。吴军在文章中说道,他当初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读书,他的第一位导师布莱尔(Eric Brill)曾经教导他要学会分享,独立决断。

500

当时和他同一个办公室的师兄约翰与吴军的研究方向不同,不过两人经常交流研究,启发对方。最后吴军和约翰都在EMNLP会议发表了论文。布莱尔当时对约翰说:吴军和你的讨论给你很多有益的观点,所以不仅要在鸣谢中著名,还要再引用文献中加入“personal talk with Jun Wu”(和吴军的私下讨论)。

引用文献一般都是已经发表了的文章,或者研究报告。私下的讨论可能有帮助,但是一般不这么引用。吴军强调他和约翰交流的时候,也没指望约翰一定要感谢他。

不过布莱尔后来解惑,他认为分享利益是将来作为职业人士的基本素养,所以在学生时期就希望培养自己的学生养成这个习惯。所以在这件事后,吴军在写论文的时候,极为注意把所有提供过帮助的人都在成果中带上。

后来布莱尔离开了学校去了微软,再之后又去了eBay,做到了CTO的职位。

500

布莱尔离开后,吴军的新论文导师是贾里尼克,他在给学生开会时也讲了两条类似的原则:

1、如果你的同事的工作直接或间接帮助了你的论文,你一定要在做这种加入他的名字。

2、如果你们是在吃饭时,开会讨论时谈论过论文里面的工作,你一定要在鸣谢中对他表示感谢。

吴军就提到以前在国内读了很多贾里尼克在IBM时的论文,发现那些论文的作者人数多的不得了,听了他的讲法,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贾里尼克和布莱尔都是犹太人,犹太人真的很抱团,很喜欢互相帮助。这一点小志在美国感触尤为深刻。海外华人真的不行,互坑比较多,而互相帮忙则先看利益。

所以后来吴军到了Google,每次申请专利,都会把合作者的名字加进去。加进别人的名字,会让他少几百美元的将近,但是对于同事还有下属的晋升帮助巨大。而且每次上线产品发布内部新闻,吴军也会把帮忙的人作为参与者向公司公布。

吴军离开Google之后,还会有很多华人同事表示感谢,因为每次有功劳都分他们一份。这是美国教育培养他形成的习惯。

我们经常感叹印度人在硅谷晋升快,而中国人寸步难行。这一点在开头提到的文章里也有提到。

500

吴军就回忆道一次他回国到腾讯服务后,请GE和高盛的首席培训管科尔(Steve Kerr)对干部进行培训。科尔强调部门之间要分享利益,结果大部分腾讯的干部不认同科尔的观点,喜欢谈丛林法则,要把所有的业务拿到自己的部门。

这一点小志不知道到底是分享利益更好还是丛林法则更好,可能每一种观点的固化都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小志既没有在Google服务过,也没有在腾讯供职过,所以不做评论,请各位读者评价。

吴军用一个历史故事为这一段做了总结。《史记》记载,刘邦问项羽旧臣陈平,他与项羽有何区别。陈平说项羽宽和,刘邦粗野傲慢。刘邦又问那陈平为什么要投奔他。陈平说,相遇这人不舍得封赏,而刘邦不吝赏赐。

所以再好的人,舍不得分享利益,大家也会离他而去。

500

 

少开会,多决断

 

吴军文章中的另外一个观点也给小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就是华人太喜欢开会了。

的确,美国的公权力就是如此,什么都要开会,谈不拢就不办,效率极低。所以美国的公共服务越来越差,基础设施也越来越差。当然这个不是吴军说的,这个是小志我说的。我大学租的公寓前盖了个小学,人数不多,也就一百个左右的学生,结果校舍盖了3年,后来整修学校周围的道路又用了小1年。把我整个大学时光都耗过去了。

500

不过吴军强调,美国的私营企业一点也不民主,甚至可以说是独裁。所以很多美国公司的效率并不低。

美国大企业习惯权力下放,并不是部门一把手决策所有事情。一旦权力下放到某人手里,通常此人都是自行决断了,不需要所有人同意。

吴军表示,美国公司的决策过程一般是具体负责人会征求一些意见,但不是所有人,然后那个方案大家查漏补缺。然后就不用再没完没了的讨论了,负责人自己就把事情定了。所以美国人的决策效率非常高。

美国人的观点就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不需要解决所有问题,有点瑕疵也没问题。

这一点小志深有感触,一般一个人觉得自己很忙,但是其实最重要的事情占所有事情的20%,解决好这20%的事情就已经占到了80%的重要性。

所以不需要尽善尽美,随时改动即可。大家怎么想?

500

吴军回忆道,一个在英国进修的清华教授和他谈到英国大学的工作节奏,觉得英国教授远没有中国老师忙,但是效率一点也不低。原因就是很多事情根本不开会,相关人士非正式聊一下就决定了。美国也一样。

今天通信便利了,结果会越开越多。科尔就讲到,韦尔奇在接手GE之后,发现人们每天要处理太多邮件,而且毫无关系。因为发邮件的人可能生怕漏掉谁,所以抄送范围就不断扩大。所以韦尔奇就规定,以后发邮件抄送超过一定量,邮件需要特别确认才可以发出。

很多人怕麻烦就不抄送那么多人了,每个人每天邮件就少了很多。韦尔奇就是这样注重提高效率,在他手里GE从130亿市值一路成长到4000亿美元。

500

所以决策的时候到底怎么样好呢?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