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观后感:文化融合与全球市场

  张艺谋导演加美国编剧,以及好莱坞制作班底,目前正在热映的《长城》,代表了中美电影产业的一次深度合作。合作层次之高,这是前所未有的。至于招致的那些批评,尤其是一些所谓的影评人,我认为要么是根深蒂固的偏见,要么就是没看懂这部电影。

  当然,作为中国古装片,又是以长城为背景,这部电影中呈现出来的古代中国形象,并不符合中国人通常的认识,因此也就带来了一些违和感,略显得有些光怪陆离。然而从剧情内容上来说,《长城》正是中国古装版的怪兽片,并且带有一些蒸汽朋克的味道,追求幻想风格而不是历史真实,原本就是这类电影题材的特点。

  有的人也是少见多怪。《长城》中的幻想元素,例如说与怪兽饕餮作战,以及古代高科技,其实放在幻想文化圈中,根本就不奇怪。燕垒生的《天行健》不也是这样吗?与蛇人的大战,惊人的科技发展,等等,读者早接受了。(燕垒生还写过《天雷无妄》,那里面明朝搞了次核爆炸。 )至于西方人到中国来寻求战争相关的东西,大宇资讯的游戏《轩辕剑三》不也是这样吗?

  幻想风格的流行,这是新世纪以来,全球电影市场的大趋势之一。将幻想风格与古装片相融合,这也是很多中国导演努力的方向。例如徐克的狄仁杰系列,也和《长城》一样,带有蒸汽朋克式的风格,以及天马行空的幻想。另外大家是否还记得陈凯歌的《无极》?其实那种设定和美学风格,正是当时日本动漫界盛行的,放在日式ACG的领域来看并不另类。

  国内有不少观众和影评人,对于西方幻想文化体系(尤其是架空类奇幻),缺乏全面了解和深入理解,以为这些仅是商业元素,却不知其在国外早已变成重要的文化现象。不同于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幻想类文化作品之中,其实隐含着另外一种观察世界,解释世界的方式和理念,所需要的欣赏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国内各大导演努力结合中外文化,对于幻想类电影做出新探索的尝试,从大方向上看是很值得鼓励的,而某些人可以说是连喷都没喷对地方。

  因此《长城》作为商业大片,爆米花电影的市场定位,并不意味着这个作品一点内涵都没有,只是需要用恰当的方式去理解。关注其中有特色的地方,而不是那些商业套路。

  就拿片中的怪兽饕餮来说,其典故出自《山海经》,这可不是普通的古书,而是带有远古神秘气息的文化元典。剧中饕餮执着于越过长城,也就是要进攻中原,对契丹人却影响不大。饕餮爬满皇城的骇人场面,象征意味是很明显的,这是要毁灭中华传统文明。然而饕餮究竟意味着什么呢?这就是《长城》的精髓所在了。其指向颇为复杂,大概有两个层面。

  从外在来看,饕餮隐喻了外来的侵略,这也和长城抵御外敌的功能是契合的。剧中那场主帅(张涵予饰演)的葬礼,唱出了王昌龄的《出塞》,“不教胡马度阴山”更是将这层意思点明。饕餮可以说象征着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侵略和掠夺,再联系到女主角是个花木兰式的巾帼英雄,那么《长城》与迪士尼经典动画《花木兰》的精神联系就很明显了。应该说西方对于古代中国的主流观念,就是位于中原的汉族人的国家,这和中国自古以来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历史和现实并不符合,但是恰恰在抵御外来野蛮人侵略这个角度,能够和中国传统达成某种共识。再来看片中的饕餮,皮肤和血液都是绿色的,可能不止意味着传统上的北方胡人,也还暗示着西北方来的威胁。

  从内在来说,饕餮又被视作人类贪婪的象征,这在片中也是点明了的,并且还和古代暴君扯上了关系。上天降下灾难来警告统治者,这是中国古代很重要的一种政治观念,而且将灾难看成是天罚,这也能和西方的基督教思想达成一致。说到这里,我觉得那些批评王俊凯演小皇帝演得不好的人,恐怕是着相了——很可能导演和编剧要的就是这种效果。仔细想想,这能是个好皇帝吗?在他的治理下,能实行好仁政?老百姓能过得好么?与此同时,小皇帝毕竟年纪小,做错事也算情有可原,他在本质上还不是穷凶极恶的暴君,因此饕餮之祸来了,但又能得到解决,这不正是上天恰到好处的示警么?

  结合这两点来看,《长城》所蕴含的中国形象,也就好理解了。这并非是汉唐式的威武中国,而是宋朝的亭台楼阁。在中国主要的大王朝中,宋朝是最讲和平主义的,同时也饱受外族欺凌,另外宋朝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的统一中国,再有就是宋朝也被西方和日本的一些学者,认为是资本主义的萌芽,近代商业社会的开端。总的来说,西方世界对于中国宋朝的推崇,有着复杂的背景,有些方面是需要国人警惕的。

  对于《长城》来说,既然选定宋朝,那就意味着要彰显中国的和平形象。与此同时,剧中又着力刻画了中国人抵抗外敌的意志和决心,以及强大的科技实力。一般说来,黑火药于晚唐正式出现,到宋朝火药和火器已有比较可观的发展。剧中选定这个现实化的科技元素(尽管做了些夸张化的处理),作为吸引西方人来的理由,这是相当实际而且合理的设定,比《轩辕剑三》中那个“战争不败之法”,要高明得多。

  细细分析起来,导演和编剧对于尺度的把握还是很精准的,其中既有讨好西方和中国观众的成分,同时又在尽量做到双方地位平等,态度不卑不亢。诚然男主角是欧洲人,他参与到战斗中并且起了关键作用,但他又并非常见的孤胆英雄,里面中国人的战斗和牺牲,组织和智慧,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影片并未传达出,要靠外国人才能救中国的观念。这在男女关系上也体现了出来。女主角并不像很多美国大片那样倒贴给欧美人,她和男主角之间是从相互试探再到平等对话。其实这部电影很展现出中国女性的美丽风范,以及自信而独立的精神风貌,换句话说对于女性相当尊重,这一点是很契合欧美女权主义的。另外男主在剧中改变了人生观,认识到有比个人利益更伟大的目标值得为之战,这也是符合西方当代主流思潮的,用以压制个人主义的过度泛滥。

  相比之下,《轩辕剑三》又是个什么东西?整个剧情中贯彻了西方基督教中对抗恶魔撒旦的理念,而男主角一路走来一路把妹,各国各族美女纷纷倒贴,从中流露出编剧骨子里的西方中心论。表面上看是吹嘘了唐朝的繁荣昌盛,实际上却是着力刻画了一场败仗,以及由昏君导致的国家动乱,结尾处还特意宣扬了一帮外国人来救唐朝。至于对高仙芝的攻击(高仙芝的行为在道义上不对,持严肃批判态度也是正常的,但却要抹黑污蔑他的军人形象,这是对于名将的最大侮辱,这才是最恶毒,最体现仇恨的地方。轩辕剑的制作者,为了攻击中国历史名人,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说到底就是害怕唐朝对于周边小国的威胁,其实也就是对于大陆武力攻台的担忧和影射,以及和平主义旗号下的警告。台湾文化的殖民地色彩,以及台湾人的阳奉阴违,可见一斑。

  再来看中外合作拍摄的《长城》,这部电影在三观上要正得多。和《天行健》相比也是如此,因为该小说中的权谋机诈,政治阴谋可真是太多了,正能量是有限的。《长城》则体现出中西主旋律的某种对接,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某种融合,这方面非常值得关注。

  继续前面的话题,饕餮既指向外来的威胁,也指向人类的贪欲。而这个贪欲对中国和西方都有指涉。皇宫中围观被抓来的饕餮,可以说是一副世相讽刺图,讽刺的是皇权及上流社会,他们在玩火却不自知。与之相反的是,片中歌颂了基层的官兵(对老百姓表现不足是个遗憾)。综合起来看,就能发现制作者并非一味地吹嘘,中国古代有多么好,中国传统有多么好,究竟还是带有反思的意味在里面。因为现代中国建立在反封建的基础之上,所以批评本国的古代帝王,并不直接牵涉到现实政治,这方面的敏感度并不高,和那些保留君主制的国家是不一样的。

  对于西方的贪婪,片中的指涉更是显而易见。因为男主角原本就是到中国来偷东西的,而最后他改变了想法,这也是在暗示西方不要老盯着中国的宝物。此外火药又是重要的军事武器,如果他带了回去,那恐怕就又会引发新的战争,因此这也是告诫西方不要满世界地点燃战火。

  分析到这里,大家不难发现,这部电影其实是很有现实意味的。只是其采用的幻想化风格,导致有些人理解不了(对魔幻片要求客观真实,那不是缘木求鱼么?幻想类作品中能做到写实感强的并不多)。《长城》的寓意,大致上就是说:中国人不追求对外扩张,爱好和平而且能够保卫和平,修长城是为了防御外敌但也并不封闭;西方不该对中国有非分之想,同时中国也欢迎一切友好的外国人,欢迎中外的文化交流和精神沟通;至于片中着重提到的信任,那就更好理解了,说白了就是在暗示,美国以及西方世界,对中国应该加强信任——双方携起手来共同面对世界上的危机,例如恐怖主义的泛滥,等等。从整体上来说,《长城》很契合中国当前的国家战略,那就是科技进步,和平崛起。

  写到这里,我就忍不住要拿《你的名字。》来做对比了。这个前不久炒得火热的日本动画电影,如今在中国的票房势头已经下来,尽管超过了《哆啦A梦 伴我同行》,但是终究不能超越太多(对于中国电影市场而言,日本电影只是有益的补充,离真正的领头位置还远,君名也未超出这个范围)。其实这也是对于该作的制作水平,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至于君名在日本的票房奇迹,更多的是代表了日本人对于民族传统和唯美化日常,以及二次元情色的全民性沉醉。(详细分析可见我写的“《EVA》的神预言与《你的名字。》之补完”一文)

  将《长城》与《你的名字。》一比,就能发现后者的怪异,并且反衬出前者的健康。前者有着正统的人文主义,歌颂的是人而不是神,强调人的价值和能动性,对于奋斗和牺牲的赞美,等等,这些同时符合中国和西方,当代主流价值观念的内容,在后者中却是被忽略,被弱化了。对于本民族传统,这两部作品的态度是不一样的,《长城》有反思,而君名则是一味地美化,对于女性的审美更是天差地别(君名的卖点之一就是玩弄情色,例如互换身体之后的摸胸,有将女性身体当做玩物的意味)。

  至于视觉风格,《长城》体现出了壮丽之美(其中有不少惊险和血腥的画面),这和《你的名字。》中那种追求感官愉悦的唯美化是不同的。根据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理论,《你的名字。》应当属于低级的“媚美”,因其引发了观众的物质欲求,不再是认识的纯粹主体了。用当代的哲学词汇来形容,那就是君名的画面风格,带有浓重的恋物癖倾向。(日本动画中当然也有壮美和优美,但这并不包括《你的名字。》。另外宫崎骏为何不把荻野千寻画成精致唯美的美少女,这也代表着大师对于审美的思考。)

  其实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好莱坞式的商业大片,尽管套路多多,主题又老是政治正确的那一套,看多了令人腻烦,但其在艺术和人性的基本层面上是经得起考验的,能够在全球获得普遍欢迎也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对于当代西方主流的价值观念,也就是“政治正确”,理性的态度是要一分为二的来看。一方面这常常成为占领道德制高点的手段和工具,被西方用来美化自己,甚至在意识形态上颠覆别国;但在另一方面,就其基本理念来说(前提是别过度引申,过度滥用),可以指摘的地方并不是很多。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参考一下“政治正确”,多少也能避免误入歧途。

  再来看《长城》,这部电影代表了中国的民族精神,与西方的主流观念,在某种程度上的融合。其实这并不奇怪,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最本质的特点并不是民族主义,例如说孔子的思想,可不是为了证明鲁国人有多么高贵。儒家,道家,法家等主要思想流派,其实都是以普世性的角度来研究学问的,也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才能成为人类历史上的思想巨人。西方也一样,希腊罗马的那些哲人就更不用多解释了。现代思想方面,其实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也是一根藤上的两个瓜,两者都有普世性的一面,也都希望改革传统,并且革新社会。再来看现实情况,中国,美国和欧洲,都是多民族混居,内部多种文化共存,现实情况的类似,导致政治上的一些做法,虽然名义不同但在真实目标上又是殊途同归。因此从各方面来看,中国与欧美在文化上有矛盾,但也有不少共识,在某些方面还能深入交流。实际上战后世界文化发展的主流方向,正是联合国各主要成员国推动下的结果。别看中国和西方之间经常争论人权,但在另一方面,联合国五常也在保持共识,例如反对法西斯主义,这也是战后秩序的一部分。

  与之相反,《你的名字。》呈现出右倾化的趋势,号召日本人回归传统。日本的传统观念,其实和战后的世界主流,并不真正相容。极端民族主义在日本文化中是有深刻根源的,这也体现在日本社会的排外性上。就拿宗教来说,西方基督教说到底还是普世化的,这和日本神道教那种民族宗教,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各国的传统是不一样的,要说没有优劣之分那是自欺欺人,所以有识之士才会讲究取长补短,而不是一味地吹嘘自家传统。而日本的传统文化,当然也有其好的地方,但在整体上别说和中国比,和英国法国相比,肯定也是比不上的。(从英法到美国,构成了西方文明发展的主线,也是现代西方文明的核心。相比之下,德国是既靠近中心,但比起英法美又相对边缘,俄罗斯则是半西方半东方的文明,而日本就更偏远了。)日本右翼和美国右翼,日本的保守主义和美国的保守主义,那可不是一回事啊!因此日本如果继续右倾化,还用十九世纪的思路来面对当前世界,那将意味着离国际社会越来越远。

  我写这些,并不是要说明西方有多么好,而是要明确这一点,相对于极端民族主义,封建化的神权政治,等等,以人文主义为代表的现代西方主流思想,终究还是要好些。其实孔子也代表了中国古代的人文主义传统,甚至还对西方近代的思想界产生过不小的影响(例如歌德有一个称号叫“魏玛的孔夫子”)。中西方文化并非不可沟通,历史上相互的潜在影响,可能超出一般人的估计。

  说了这么多,就是要让大家理解《长城》的时代背景。因为我们正处于中国和西方大幅度增进交流的时代,并且借助于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体,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都在增加。就拿《长城》来说,尽管还只是粗浅的文化融合,但这部作品仍然是受时代浪潮推动的,这是当代中西文化演变中的一环。不难预见到的是,中西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将来必会产生新的成果。

  回到本文前面的话题,《长城》作为中西合璧风格的幻想类电影,这和徐克的狄仁杰系列等是走在一条道上面的。为什么要往这个方向发展?除了时代浪潮的推动,也有认真的商业考量。因为这种类型的作品,一方面能够发挥中国导演拍古装片的特长,有利于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商业卖点;另一方面其幻想风格又能适应全球电影市场的大趋势,有利于对外出口。从幻想作品的类型上来说,《长城》属于那种名义上是科幻,但其实质更接近于奇幻的作品,而这也是当前很流行的一种创作风格。需要注意的是,这和那些传统科幻,或者说正统科幻,是有很大区别的。

  从更广阔的文化市场来看,中国古装片与西式幻想风的结合,借鉴西方幻想作品的模式来创作带有东方文化色彩的作品,这方面的探索在中国以及国外的幻想文学创作中早就开展多年。例如说国内奇幻圈中著名的《九州》系列,其世界观设定中既有中国古代的文化元素,又向龙与地下城等西方奇幻学了不少,体现出东西方幻想文化的结合。因此像《长城》这样的电影制作,将进一步地打开这个细分市场,将原先相对小众的风格类型,一步一步地推到大众面前。此类作品尽管还不够成熟,常常因为中西文化的结合,做得不够好而带来违和感,但这方面的商业潜力可不小,市场完全是能够做大的。因为像这种幻想风的电影,和幻想文学,以及动漫和游戏,在内容和受众上大体都能重合,有利于打通文化产业链。更重要的是,东西方文化的结合,有利于面向国际市场,将作品献给全球观众。

  相对于正统西方奇幻在欧美的热潮,与之类型相似但又结合东方文化元素的作品,从各方面来看,应当能够在全球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对于这个尚在发育中的细分市场,竞争者可不止中国一家。其实日本人在这个领域早已耕耘多时,将日本传统文化和西方幻想风格相结合,这类动漫和小说由来已久,其中不乏一些名作。如果去问一下欧美观众,关于结合东西方文化的幻想类作品,你会想起中国,还是日本?这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关系到谁能代表东方文化,谁的文化元素更受市场欢迎。

  不过随着日常番的强势,以及《你的名字。》的票房奇迹,日本观众似乎更倾向于本国的唯美日常以及风土人情,这种市场风向对于那类和风西洋风混杂的作品,事实上是不利的。整个日本动画产业目前都面临危机,如果以后像君名这样的恋爱类作品,继续挤压其他类型作品的生存空间,那么与之相关的一些制作能力将面临衰退。例如说机械设定,要是没有机器人动画的热潮,那么这个行当就兴盛不起来。再例如说,有些动画需要凌厉的战斗场面,对于动作特写也有特殊要求(不同于日常番),如果这种类型的作品数量越来越少,那么擅长画这方面的人才也会培养得越来越少。因此对于日本动画产业而言,未来几年是很关键的,最好是能有引发大轰动的战斗系新作出现,尽量平衡一下日常系的热潮(能反杀更好,但是很困难),那样才能使产业和市场更均衡地发展。反之要是天平继续向日常系倾斜,以后日本动画就靠恋爱小清新来过活,那就意味着日本的台湾化。光靠恋爱剧是撑不起强势文化产业的。

  因此从东西方文化相结合这个幻想领域来看,尽管日本人动手更早,但中国近些年有后来居上的趋势,特别是有了《长城》这样的范例之后。这可是中美电影产业的大联手,要将中国风的幻想电影推向全世界。相比之下,日本今年有《甲铁城的卡巴内利》,这部原创动画采用了日式和风加蒸汽朋克,也是属于东西方相结合的幻想范畴,然而从策划制作到商业推广,比起有好莱坞助阵,工业光魔和维塔做特效的《长城》,那在实力和影响力上可就差得远了。(换个角度来说,如果日本今年爆红的不是《你的名字。》,而是《甲铁城的卡巴内利》,那么对于日本动画产业的提振,应该会更大些。组成元素越复杂的商业大片,越是需要全方位的制作实力,往大格局大规模的方向发展,更能拉动行业整体进步。)

  但愿《长城》能够在海外取得高票房,这样不仅对于中国电影走出去是有利的,而且对于中国幻想文学和幻想类动画漫画,都会带来良好的促进作用。(倒是和硬科幻关系不大,这一点要说明。)中西合璧的幻想风,一旦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那将带来广阔的市场前景。(写于2016年12月)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