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批判

原创: 文字为王 边界猎人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 这个论断不仅规范了君子这个概念应该具有的特征, 更成为中国文化中处理争议的标准.这个标准影响了中国历史2000年, 也成为中西方文化气质的本质区别.

 

和而不同的本意在于合乎礼, 孔子的理想是一个彬彬有礼的和谐社会, 一旦人与人之间产生了分歧要怎么办呢? 当然要以礼为尊, 先合乎礼, 而后慢慢解决争议.

 

但, 是不是所有的争议都能在孔子给出的框架内和平的解决掉呢? 很显然这种想法过于理想化了. 于是在实践中, 和而不同与貌合神离之间的区别就变得越来越不明显了.

 

和而不同的理念在维护社会稳定上的作用是明显的, 正面的, 但在对真理的追求上其作用是负面的,破坏性的.

 

和而不同是一种平等的理念, 这种理想主义的基础建立在参与方都是君子的前提下, 而后大家和平共存, 互相尊重对方的想法, 于是"我"的需求自然也会受到对方的尊重, 于是大家就可以文明的解决问题了.这跟"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逻辑是一致的,虽然意思不一样.

 

但现实世界中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和而不同这个理想"成立的条件呢? 几乎不存在! 一旦通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确立了基本的社会结构, 人们平等对话的机会就失去了. 人们在交往中只能把自我隐藏起来, 互相之间的认知也只能停留在社会身份这个层面上. 失去了平等这个前提,和而不同只能失去它所有的积极意义,变成它的孪生兄弟"貌合神离"了.

 

貌合神离造就了事实上的社会丛林法则, 也造就了社会多神论. 试想, 当争议或不满没有公开的发表途径时, 人们会选择怎样的方式解决争议呢?当然是使用自己手中的资源, 在现实世界中展示一下能量, 以表达内心的不满, 争取谈判桌上更大的主动权(可能仍然是表面平和的隐性谈判),于是, 最后谁的拳头硬, 谁就胜出. 请问这不是丛林法则又是什么? 而对于被社会强权裹挟着的大多数弱势群体来说, 每一个强权所在都是惹不起的神仙, 都要足额供奉, 否则寸步难行, 于是, 乌烟瘴气的社会氛围就形成了.

 

所以说, 和而不同破坏了社会关系中客观的是非标准, 而把"让所有人都满意"变成了判断对错的准绳. 我猜每个人都有过"表达不满后, 反而被当作麻烦处理掉"的无奈经历吧, 所谓磨掉棱角就是这么一回事罢了.

 

若在维持社会稳定上还能找出和而不同的一些积极作用, 那么在科学研究中, 它的作用就只有破坏, 而没有任何帮助了.

 

科学研究是个面向客观世界, 有严密判定标准, 而又需要不断进行否定的领域. 不否定, 就无法前进, 就无法接近真理. 在貌合神离的要求下, 怎么发表否定观点呢? 显然是不行的. 以和为贵在逻辑上是倾向于维持现状的, 所以才有利于维持稳定, 但在思想的理智的世界里, 维持现状就等于落后, 就等于裹足不前, 就等于因循守旧, 这些都是反创新, 反探索的. 因此, 中国的科学界如果不彻底的反对这种貌合神离的氛围, 那么中国的科学就永远只能是跟跑者,成不了领跑者.

 

和而不同在经济领域的破坏性, 在东北经济的表现上已经显露无遗. 各方利益强权都在台面下展示着自己的力量, 而置大局于不顾, 于是小微企业, 新企业每天都费尽心力去应付这些无处不在的神仙们, 每笔投资来到东北都成了唐僧肉, 投资不过山海关难道只是一句玩笑话吗? 都是血泪!

 

中国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元素, 但这和而不同实在是应该严厉批判后才继承的元素, 如果任由这种逻辑继续留在社会中兴风作浪, 中国或许永远也无法重新获得其历史中应有的地位了, 毕竟世界已经大不同了.

 

抛弃和而不同这个准绳不是简单的一扔了之, 而是要找到另一个全新的, 可行的, 客观的准绳来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 不貌合神离了, 变成整天打打杀杀更不行. 这个新的标准必须稳定持久,容易理解, 在进取和守旧上可调节, 又适度倾向于进取, 这样才有利于为"我国新时期发展目标的达成"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