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墓被改成了穆斯林风格,问题是,他真的是一个穆斯林吗?

     风闻社区一篇文章《中国传统戏剧就这样被糟蹋》引发了读者的热议。让笔者再次想起多年前在北京长安大剧院观看的一出戏——新编历史剧《郑和下西洋》。这出戏是天津京剧院排的,现在是该团的精品剧目,推出后获奖特别多。

这出戏可谓是全方位的“新”,用了用了声光电化的舞台布景,乐队用了交响乐风格的二胡、大提琴风中西合璧,而且演员在唱腔方面也有“突破”,比如刘桂娟老师的新程派甩哭腔。

本文的主旨倒不是讨论本剧的艺术创新,而是“出征”这一折戏,郑和准备下船出海,有一段祭拜妈祖的念白,引发了笔者对郑和个人信仰的一些思考。

500

郑和在出征前拜妈祖

目前学界对郑和信仰问题的讨论已经很多,大多集中在他到底是穆斯林还是佛教徒的争论,涉及到郑和和妈祖的关系,笔者一度曾幼稚地认为这是剧组的一种艺术虚构。

查阅明成祖朱棣所制《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和《文渊阁四库全书》所辑郑和本人亲自编纂的《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记》,郑和表达了非常鲜明的崇信“天妃”的倾向。

天妃和妈祖之间是什么关系?在明清时期的东南沿海一带的渔民心中,广泛认为天妃就是妈祖,属于海神系列,能庇佑出海者风平浪静顺利归来。

茫茫海上,船队遇到狂风恶浪的概率是非常高的,航海人员按照传统习俗向天妃祈祷和合情合理的:

灵光一临, 则变险为夷,舟师恬然,咸保无虞。此神功之大概也。及临外邦,其蛮王之梗化不恭者生擒之,寇兵之肆暴掠者殄灭之,海道由是而清宁,番人赖之以安业,皆神之助也……然神之灵,无往不在。

以上是郑和祈祷天妃和妈祖的祷文,而且郑和先后奏请或自己修建多处天妃宫庙,地点在南京、太仓、长乐、泉州等地。

郑和七下南洋,正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伟大的壮举,当然,他的背后是强大的大明王朝的强劲动员力,对其本人来讲,坚定的信念和一往无前的勇气也是必不可缺的。

即便我们认为他和妈祖天妃的灵界关系只是实用理性下的一种必然选择,但郑和对水族、海神之类的民间信仰持接纳和亲近态度,也是无可辩驳的。

近年来,由于各种复杂的社会原因,持郑和乃是虔诚穆斯林之说者甚重。

郑和墓地的改造

首先,我们先从郑和的墓地入手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按照《上江两县志》和《金陵物产风土志》都是清代的文献,同时记载郑和墓就在南京牛首山。

至于这个墓是怎么被发现的,这个墓是郑和的衣冠冢还是真人墓,比较复杂,而且这个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暂时按下不表。

去年笔者在《江苏地方志》看到一篇文章,标题是《郑和墓的确定与重建》,是当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应景之作,这篇文章的主旨是重修郑和墓是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属于精神文明和文化工程建设的一种。但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状况。

文革期间被发掘的郑和墓,一开始的模样是“整座坟墓呈马蹄状,由人工用土垒成,周长约200米,墓色土质,隆起高约5米。”

500

郑和墓被改造之后,漆有阿拉伯文,而且仿照扬州梅花岭回民布哈丁墓石椁形制

但是当时的文化局和考古队主持重修郑和墓的时候,把郑和的墓地进行了大改,改成了这个样子:“按回族葬制加建石椁,石椁形制完全仿照扬州梅花岭回民布哈丁墓石椁形制”,10即今日所见郑和墓“呈长方形”……“完全保持回族、穆斯林葬仪的习惯、规格和风貌。”

看来,有关部门坚定地认为,郑和就是彻头彻尾的穆斯林,他的墓地就应该有穆斯林的样子,所以强行给他的墓地大改,连基本的架构都改了,马蹄形改成了长方形,人工土垒和隆起被铲平,搞成了石椁形制。

南京文物保护管理所的有关人员,为什么要对郑和墓大动刀,一定要往穆斯林这一个概念上靠?难道没有想过,牛首山的郑和遗迹的林林总总和伊斯兰文化处处不搭吗?事实上,南京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刘文庆在2006年接受《金陵时报》的采访时,提出一个较为大胆的观点,认为郑和在临死前,曾在牛首山附近新建佛寺,作为他死后的坟寺,一个重要证据就是在南京碧峰寺塔塔基中偶然发现了地宫,出土了铜器、瓷器、玉器等珍贵文物,这些文物的主人就是郑和,他生前曾把碧峰寺当做“附寺”, 坟寺建成之后再把遗物移过去,这一切都和郑和要以穆斯林身份下葬的情调不符,改墓恐怕有违郑和生前遗愿。

郑和,一个纯粹的穆斯林?

郑和的穆斯林背景广为人知,仍有必要稍加叙述。郑和原名叫马和,他的父亲名叫马哈之。他的祖、父均曾到过麦加朝觐,他有一个哥哥叫马文铭。洪武十四年(1381年)十二月,明将蓝玉、沐英等带兵平定云南,马和被俘阉割,分配至燕王朱棣府中执役。

马哈之的马就是穆罕默德的缩写,哈之就是Hajji,郑和的阿拉伯名字也带有鲜明的伊斯兰色彩,Hajji Mahmud Shamsuddin。

郑和生前曾多次去泉州的清真寺祈祷,而且在第一次大航海之前,在泉州造船百艘,率队去清真寺做了礼拜之后才出海。

郑和还出钱修过南京、西安的一些清真寺,比如南京三街的礼拜寺,和西安的大学习巷清真寺:

洪武十七年,仍敕赐清真寺,而修建者尚书铁铉也。永乐十一年,又敕命重修,而与有劳者,太监郑和也。

因为郑和出访的海外各国很多都是伊斯兰教盛行的国家,他身边的高级随从也都选用了穆斯林,比如马欢、费信、蒲和日等。

至于他本人是否去过麦加朝圣,则没有确切史料可以证实,连他是否有去圣地的主观意愿也无法证明。

以上证据,是否能证明郑和本人是虔诚的穆斯林,则是大为可疑的。

500

郑和是出钱修过的清真寺,但他资助、修建的佛教寺庙的数量远远多过清真寺。


郑和修建的佛寺,学者常言及南京大报恩寺、静海寺、福建云门寺、三峰塔寺。经过文献检索,我们还发现郑和奏建南京吉祥寺,重修南京牛首山佛窟寺、镇江金山寺回澜亭、和州含山县褒山寺等。郑和修建佛寺较早者,当为福建长乐云门寺、三峰塔寺。

郑和在南京修建佛寺最多,计有奏建吉祥寺、静海寺,重修牛首山佛窟寺,奉敕监工修建大报恩寺。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在出使西洋途中去世,家人后裔不违其言,将佛像等尽皆送碧峰寺供奉,“以满太监公生前之愿。

郑和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的可能性远大于他是穆斯林的可能性,最主要的证据便是,据可见文献和实物资料,从永乐元年(1403 年)开始到去世前,郑和一直自称“菩萨戒弟子”、 “大明国奉佛信官”他先后出资刻印十部大藏经,抄写不少零散佛经,如《佛说摩利支天经》、《心经》、《金刚经》等,施舍流通,或自己诵读。

500

国家图书馆:《郑和刊印〈佛说摩利支天经〉题记》

郑和受菩萨戒、取法名,见于时人及其本人的多次记载,永乐元年八月,释道衍为郑和施印《佛说摩利支天经》作题记中说:“今菩萨戒弟子郑和,法名福善。”称:“大明国奉佛信官太监郑和,法名福吉祥。”

宣德五年(1430年),郑和先后施印十藏作发愿文,其中自我介绍:“大明国奉佛信官太监郑和,法名速南吒释,即福吉祥。”宣德七年九月,郑和“发心铸造镀金舍利宝塔一座”,发愿文自称:“大明国奉佛信官郑和,法名福吉祥。”可见,郑和后半生一直自称“菩萨戒弟子”、“奉佛信官”,法名“速南吒释”,即“福吉祥”或“福善”。

500

郑和《铸造镀金舍利宝塔发愿文》(现藏浙江省平湖博物馆)

1951年云南图书馆整理古本佛经,发现永乐十八年郑和施印给五华寺《大藏经》一部,其中叔字三号《沙弥尼离戒文》卷末有郑和发愿文:“大明国奉佛信官、太监郑和,法名福吉祥,谨发诚心,施财命功,印造《大藏尊经》一藏,计六百三十五函,喜舍于云南五华寺,永远长生供养。”

平时生活中,他还出资铸造金铜佛像十二躯、雕妆罗汉十八位等,“安于宅”,在家中供奉崇拜。宣德七年九月,郑和还铸造一座镀金舍利宝塔。

余论:太监身份与佛教信仰

一个人要成为宦官,必须承受阉割生殖器之苦,要一生承受因生理缺陷而来的歧视,终生要作为奴仆任由皇室驱使,死后也不能葬入祖坟。生活中的种种痛苦,迫使许多宦官到佛教中去寻找解脱,追求来世福祉。

宦官的遭遇和地位成就了郑和作为全球一流航海家的名号,但对其本人来说,依然意味着无尽的痛苦,需要在彼岸世界寻求解脱。

万历元年杨博所撰《重修黑山会司礼监太监刚公护国寺碑记》,为我们揭示了之前鲜为人所知的明代宫闱的地下世界:黑山会——一个明朝太监的“工会”和精神共同体,从中我们也可以从更深层面分析和了解为何太监大多信佛:“中官最信因果,好佛者众,其坟必僧寺也”。

500

著名视频历史学家高晓松老师说,郑和下西洋消耗了全国四分之一的GDP,是有私心的,他的主要目的就是去麦加朝圣

在回过头来看看郑和为自己身后事的打算,也许会对他的信仰多一层理解。郑和死后,其后裔家属也遵照其生前意愿,将其铸安宅中的金铜佛像诸物,尽送碧峰寺供奉,“专祈冥福,追悼神魂,超跻净界。次冀福祉,荫庇生存。”

郑和墓踞牛首山西南麓一小山坡上, 坐北朝南,北面正对佛窟寺唐代佛塔,与寺相距不远。牛首山是南京佛教名山,佛窟寺为牛头禅祖庭。

观察者网在曾刊载过一篇文章,辨析郑和下西洋档案散佚,锅应该谁来背。

国人在为郑和和大明的海洋壮举而赞叹自豪之余,无不扼腕痛惜下西洋的资料没能得以流传下来,现在看来,有可能被毁掉的还有他个人的精神世界:信仰和坟墓。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