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留学生特权,只会造成多方“共输”

最近,又有一些与外国留学生相关的事件引起舆论关注,对外国留学生政策的质疑也迅速增多。今年5月,笔者曾在观察者网发表题为《引进留学生也要追求质量,避免“高衙内”们浑水摸鱼》的评论文章,强调我国亟待建立对外国留学生的正向选择机制。借着最近的新闻,我还想再来说说这事。

例如,东北某大学图书馆别出心裁地设立教师、留学生专用阅览室,普通学生不准入内。有不少同学表示,自己在进入该区读书时,曾有被“请”出来的经历。中部某大学学生在校内给电动车充电的时候,竟然被保安问道是哪国人?中国学生出去,还看到了贴有“本充电处仅限国际学生使用”的通知,感到十分震惊和屈辱【1】。

500

上述事件发生后,舆论场上的多数声音表达了对现行外国留学生政策的不满。国家应当正视这些来自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这些不满无关民族主义,而实质上反映了对机会平等的诉求。我国人口基数很大,就整体而言,人均资源占有量仍然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外国留学生不凭借自身努力而占有的资源,以及无端获得的“超国民待遇”,成为招致群众不满的主要原因。

中国学子要想读个好大学,现实中可真是不容易。没能进入省重点高中的学生,基本与高校自主招生无缘。哪怕是市重点高中的学生,考入“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概率都很低。像山东、江苏这样的高考大省,一分之差就能压住上百名考生,竞争就是这样激烈。就整体而言,中国学子是非常用功的。河北省、山西省的许多高中毕业生,学业水平几乎可以碾轧爱丁堡大学、佩珀代因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的本科生源;然而由于这些省份缺乏“双一流”建设高校,许多资质不错的考生可能只能委屈地报个“二本”。客观地说,教育部提供的高等教育资源远不能满足中国人民的迫切需要。

然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双一流”建设高校却向外国留学生敞开大门:几乎没有设立学业水平的门槛,甚至连专业课考试都没有。2017年,清华大学宣布本科留学生机制全面改革,由笔试转向申请审核制。也就是说,外籍学生想要报考清华大学,只需要,不再用了。十年寒窗,不如一纸国籍,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是什么样的感受?外国留学生以远低于中国考生的资质,轻松获得中国顶级高校的求学机会,而成千上万中国学生却求之而不可得。人民群众当然有权理直气壮地问一声——凭什么?

对中国的年轻人来说,好的机会和上升通道都显得匮乏。高等教育已属于仅存的、为数不多的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机会。从历史的视角来说,在经济增长较快的时期,GDP作为相对易得的政绩,常被用于“一白遮百丑”、掩盖社会发展中积累的矛盾和弊病。然而,当经济遇到下行压力、增长速度放缓的时候,群众对于社会公平的诉求就会变得非常强烈。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如果一些外国留学生挤占了本应属于中国学子的资源、堵塞了社会上升通道,却没有为中国作出实质性贡献,那是肯定要挨骂的。

外国留学生事实上享受的“超国民待遇”,有时候确实让人难以平衡。时值盛夏,许多高校的校园中只有留学生宿舍装空调,中国学生却汗流浃背地挤在4人间、6人间中。中国学生的研究生津贴,勉强能够支付学校食堂里的伙食费,哪怕一个星期下两次馆子都不够。而且,就连这点每月不足千元的研究生津贴,也要通过在实验室里平均每天8-10小时的辛勤劳动才能获得。相比之下,外国留学生却能从地方财政和高校内部预算等途径,轻易获得数额不菲的生活补助,甚至不用为此付出劳动。这让国内的贫困生怎么想?

从教育部到各省教育厅,出台所谓“大量吸引留学生”的政策都是本末倒置——不仅造成了事实上“花钱买留学生”的状况,而且客观上正在败坏中国高校的声誉。其实,中国高校只要扎实地做好学科研究,用不着上赶着发邀请,留学生自会赶来“西天取经”——美国高校在这方面已经树立了成功范例。反过来说,如果中国高校不在研发“真经”上下足够多的功夫,哪怕为外国留学生出台再多的优惠政策,也只会吸引骗吃骗喝的“洋高衙内”。

以我在美国留学的经历来看,美国高校从来不强调“留学生”这个概念,而且在学生待遇和学业要求方面,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无关国籍。留学生能获得最好的待遇,就是和美国学生们平等地交往、公平地竞争。而事实上,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由于处于“无阵地依托”的战斗状态,往往要付出比美国学生加倍的努力才能站稳脚跟。

现行的外国留学生政策,不仅对于中国学生不公平,对于真想学本事的留学生也不公平。为什么这么说呢?在现行政策下,许多中国高校没有为外国留学生设置必要的招生门槛,对其在校期间的学业水平也不作严格要求,那么外国留学生群体必然存在良莠不齐的状况。真想学本事的好学生,自然不愿与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的留学生为伍。但是到头来,好学生与“洋垃圾”拿到的是同样的文凭。“洋垃圾”毕业后拿着镀金文凭招摇撞骗,毁掉的可是“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国际声誉。文凭的名声扫地,也会让好学生脸上无光、跟着受累,久而久之必然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除此之外,“洋垃圾”在中国寻衅滋事,导致一部分群众对外国留学生产生普遍的负面看法,好学生们岂不是“躺着中枪”?


和多数群众一样,笔者从不反对中国高校招收外国留学生,而是主张对外国留学生建立必要的正向选择机制。外国留学生群体中,确实存在真想学本事的好学生。例如,中国多年来持续接受朝鲜留学生,而朝鲜留学生几乎没有任何负面新闻——倘若有人真敢游手好闲喝花酒,用不着别人出手,朝鲜政府早就收拾他们了。

又如,2018年6月底,来自乌克兰的林妮娜在黑龙江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代表留学生发言,视频迅速蹿红网络【2】。林妮娜一口极为标准的普通话甚至让一些网友“自愧不如”。客观地说,中文并不是非常容易学习的语言,在5年左右的时间里将中文学得这么好,林妮娜必定是下了苦功的。那些白拿了几年生活补助、却连中文都说不利索、考试动辄挂科的外国学渣,是否应该自惭形秽?

500

乌克兰留学生林妮娜

林妮娜在学业上如此努力,显然也是希望在中国有一番作为。外国留学生政策理应向林妮娜这样认真学习、而且学有所成的留学生倾斜,而不应该做成大而无当的“大锅饭”。对于某些外国留学生来说,来自亚非拉国家当然不是什么“罪过”,但绝不可以成为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的理由。

综上所述,现行的外国留学生政策已造成资源错配,是不折不扣的弊政。如不果断革除弊政,就会形成多方共输的局面:

• 人民群众因为目睹机会不平等而深感不满;

• 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失去公信力;

• 外国留学生群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毁了“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国际声誉;

部分低素质外国留学生给群众造成负面印象,对中外交流构成负面影响。

不除旧则无以布新。革除弊政,正是为了中国高等教育长久健康地发展。从实际情况来看,合理的外国留学生政策应当包含以下这些层面:

1. 纲举目张,导向明确。树立“高等教育为中国国家利益服务,为中国现代化事业服务”的基本原则。有了基本原则,才有具体的价值判断标准,才能说清是非对错。某些学者和教育官员张口闭口“国际化”,却连自己都弄不清楚“国际化”的意义何在,这就是典型的思维混乱。将招收国际学生的绝对数量作为高校考评的标准,是错误的、荒诞的做法,应当予以纠正。

2. 机会平等,量力而行。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仍处于相对稀缺的状况,因此招收外国留学生只能量力而行,不应剥夺中国学子的发展机遇。在众多中国学子求“双一流”而不可得的背景下,盲目鼓吹“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只会招致群众的强烈反感。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招收外国留学生应该从学科发展的具体需要出发,不养闲人、不做无用功。

3. 正向选择,坚持原则。如果中国高校吸收的外国留学生,平均素质远低于凭本事考进来的中国学生,这不是什么“政绩”。某些中国高校以自降身价、自毁声誉为代价延揽外国留学生的做法应立即停止。谁想到中国留学,请参加标准化考试;即使中文一时说不利落,若能证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专业知识学得不错,咱们也很欢迎。但是,应当从源头上将不学无术、不思进取的“洋垃圾”堵在国门之外。

4. 客随主便,把关从严。中国人历来讲究待客之道,从未亏欠外国留学生。但是外国留学生作为客人,也应当给予主人必要的尊重。中国高校以中文授课,外国留学生也有学习中文的义务。对外国留学生在学业上的要求不能打折扣,宁可采取留级、劝退等刚性手段,也不能向不学无术之徒随便颁发文凭——否则就是自毁声誉。在这些方面,美国高校一直做得很好。

5. 给予方便,拒绝特权。给予外国留学生必要的方便,是为了使他们没有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可以一心向学。来到中国的外国留学生普遍享受中国高校的完善生活设施,甚至还有专门的老师提供学业和生活上的顾问,这已经是必要的方便了。相比之下,美国高校并不保证留学生的住宿,许多学生不得不设法在校外租房子、解决通勤问题;而且美国高校内部的餐饮等服务都是市场价位,并无经济性可言。由此可见,中国高校给予外国留学生的方便已经够多了。如果还要让外国留学生享有“超国民待遇”和各种特权,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6. 有效激励,端正学风。为外国留学生提供的生活补助,不应全盘否定。若有一心向学、但确实不富裕的“外国版范仲淹”,也不能堵了他们的门路不是?留学生的生活补助是一种物质刺激,但是应当特别强调建立有效的激励体系,绝不能花人民的钱供养“洋垃圾“。

有效激励的关键在于——激励与期待的行为挂钩,无功不得受禄。更具体地说,为外国留学生提供的补助应加以规范,与学业水平严格挂钩。例如,发表影响因子较高的SCI科技论文,受上赏;各门功课成绩优秀,受中赏;在华参与公益活动,受下赏。而那些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的“洋垃圾”,则应按照挂科的数量收取罚金,以儆效尤。外国留学生要想在中国过得好,就应当付出和中国学生同等的努力,这不算为难他们吧?

关于外国留学生的话题,舆论场上也有些不同的声音。其中有两种声音格外刺耳。

一种声音来自所谓的“大棋党”——这类人不管遇到什么事,都会用“国家在下一盘大棋,一般人哪里看得懂?”的万能句式来搪塞,由此而得名。这实际上是一种思维上的懒惰。客观地说,关于外国留学生政策的舆情,本质上反映了群众对于机会平等的合理诉求。群众并没有产生极端的“排外情绪”,只是要求更为合理的分配国家资源,保障中国学子应有的一些权利。由此可见,“大棋党”脱离群众已久,以致完全看不到群众权利意识的苏醒。另一种声音则来自官僚思想极为浓厚的人,他们拒绝承认现行外国留学生政策存在的问题,拒绝任何有意义的改变,甚至试图用更多的谎言来掩盖已有的错误。

发现政策风险就说出来,这是人民信任国家,拿自己当国家主人的表现。正因为如此,国家应当正视人民群众对外国留学生政策的质疑,并作出合乎时宜政策调整。

参考资料:

【1】http://wemedia.ifeng.com/67111723/wemedia.shtml

【2】观察者网:http://m.guancha.cn/society/2018_06_24_461220.shtml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