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尼合作加强,印度怎么看?

林民旺|南亚“2+1”难点:不做“巨石间的番薯”VS势力范围迷思

500

6月20日,北京,在中国访问的尼泊尔总理奥利出席中国-尼泊尔商务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6月19日至24日,尼泊尔总理奥利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这次访问时机重要,取得的成果颇为丰硕。然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奥利的访问中,中方提出希望在南亚努力推动“2+1”合作格局形成的意向(据中方的提议,中国和印度可以共同与区域内的其他第三国家进行对话,并不限于尼泊尔)。

本文作者系盘古智库学术委员、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林民旺,文章首发于澎湃新闻。

500

6月19日至24日,尼泊尔总理奥利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这次访问时机重要,取得的成果颇为丰硕。然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奥利的访问中,中方提出希望在南亚努力推动“2+1”合作格局形成的意向(据中方的提议,中国和印度可以共同与区域内的其他第三国家进行对话,并不限于尼泊尔)。

“2+1”中的尼泊尔与中国

就奥利访问而言,所谓时机重要,因为这是尼泊尔历经十来年内部动荡之后,终于完成“历史性”的政治转型进程,有望开始进入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由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与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中心)联合组成的左翼联盟(2018年5月正式合并)在选举中取得压倒性优势,继而产生的奥利政府有望持续执政5年。

近年来的中尼关系发展中,奥利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2015年9月尼泊尔新宪法颁布后,印度不满其中的部分条款,对尼泊尔实施了数月的油气禁运,导致尼泊尔国内对印度的反抗情绪骤然上升。2015年10月上台的奥利,于2016年3月对中国进行了访问后,达成了历史性的《中尼政府间过境运输协定》和一系列的互联互通项目(包括修建由西藏日喀则至加德满都的铁路的意向)。然而,随着奥利政府很快倒台,不少合作项目也由此进入悬置状态。

但中尼互联互通的建设并没有停止。2018年1月12日,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与尼泊尔电信公司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举行两国跨境光缆开通仪式,这标志着尼泊尔正式通过中国的线路接入互联网。与此同时,西藏自治区计划于2020年实现与尼泊尔的电力联网,也在逐步推进。

再次担任总理的奥利为中尼互联互通合作注入了新动力。此访中,双方承诺要加快落实两国政府关于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开展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加强口岸、公路、铁路、航空、通信等方面互联互通,打造跨喜马拉雅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尤为重要的是,此次访问中正式签署了铁路合作备忘录。

尼泊尔各界期待能够深度参与“一带一路”,中巴经济走廊成为了尼泊尔参与“一带一路”的样板。此次访问中,尼方希望加快建设三条南北经济走廊,即戈西经济走廊、甘达基经济走廊和卡纳利经济走廊,中方也同意了就上述走廊项目开展合作的可行性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印度怎么看“2+1”?

然而,尽管中尼加强合作的意愿是真诚强烈的,但是中国与南亚国家的合作一直需要面对一个地缘政治现实。那就是:就区域权力结构而言,南亚地区是典型的单极体系。

印度人口占南亚总人口的75%,领土占南亚75%,经济总量(以GDP来衡量)占79%。军事实力更是南亚的绝对霸主。地理上看,南亚次大陆自成体系,与欧亚大陆其他部分相分离,构成国际政治的一个子系统。印度在南亚次大陆中居于中心的地理位置,南亚各国都与印度相邻接壤,但是这些邻国之间却互不接壤,这就自然地造成了以印度为中心的轴辐式的地区架构。更加上大英帝国殖民给印度留下的“帝国遗产”,加上印度的文明自信,印度一直以南亚地区唯一的领导者的身份来看待自己,尽管不时地受到巴基斯坦的挑战。

中国理解南亚的基本地缘政治现实,在与南亚其他国家开展“一带一路”建设中,充分显示出对印度在南亚地区角色的尊重。

2015年5月印度总理莫迪访华时,中方提出了共建中国-尼泊尔-印度经济走廊的倡议,此前也提出过中国、印度、斯里兰卡三方共建项目的想法。王毅外长针对中尼印经济走廊,表达了三方共建的思想:“中尼印三个国家山水相连,是天然的利益共同体。尼泊尔可以成为中印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我们希望三国关系能够实现良性互动,谋求三国共赢。因此我们提出建设中尼印三国经济走廊,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目标是建设三国命运共同体”,“尼泊尔完全可以成为中印互利合作的舞台,而不会是竞争博弈的赛场”。

即便对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国也并不是排斥印度的参与。2017年5月5日,中国驻印度大使罗照辉同样在印度三军协会的演讲中也释放出了中方的最大善意。然而,不论是中尼印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还是中国在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孟加拉的项目,都不为印度所乐见。印度不仅没有响应,还提出了不少自己的地区合作倡议。

南亚国家更理解地区的地缘政治现实。南亚国家处于中印之间的地缘政治现实,对它们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以尼泊尔为例,2005年尼泊尔贾南德拉国王就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不结盟国家首脑峰会上正式提出把尼泊尔作为“过境经济体(transit

economy)”,呼吁中国加入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以实现南亚经济发展的中印“双轮驱动”。2010年尼前总理普拉昌达提出了“三边战略关系(trilateral
strategic
relations)”概念,是因为他认为“能够同时兼顾到三方利益”。2012年尼泊尔前总理巴塔拉伊同样称尼泊尔要扮演“友谊之桥”的角色,而不是做“夹在巨石中的番薯”。

看得出,不论是普拉昌达还是巴塔拉伊都非常清楚尼泊尔的地缘政治困境,希望将这一困境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机遇。

中国对南亚地区的诉求是,希望能同印度一道为地区发展做出贡献。正如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的演讲中说,“中国是南亚最大邻国,印度是南亚最大国家。中国期待同印度一道,为本地区发展贡献更大力量,让喜马拉雅山脉两侧的30亿人民共享和平、友谊、稳定、繁荣”。

这就是中方在奥利访华时希望推动南亚“2+1”合作机制的由来。透过“2+1”合作机制的提出,一方面表明中国仍持续不断地实现在南亚更大的经济存在的意愿,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中国在南亚的地区战略的思考。与此前的三方或多方合作机制不同的是,“2+1”机制并不只是针对南亚哪一国家,事实上面对的是南亚所有国家,中国正在逐步地尝试要将这一机制推广到同南亚所有国家“一带一路”的建设之中。

       然而,印度恐怕不会轻易接受这一机制。印度根深蒂固的地缘政治思维一直将南亚视作其独有的“势力范围”,排斥与其他国家共享。不过,印度国内已有开始探讨和考虑“2+1”的声音出现,这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预兆。未来,这一倡议前景的实现,仍旧需要各方持续不断的努力。

本文发布于澎湃新闻,2018年7月8日。

责任编辑:王靖雯

主编邮箱:wangyue@pangoal.cn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