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缺什么

500

民国初年文化名人辜鸿铭曾说:一般说来,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英国人深沉、纯朴,但不博大;德国人深沉、博大,却不纯朴;惟有法国人与中国人同具深沉、博大和纯朴。老先生这样说自然有他的道理,读者不妨找他《中国人的精神》来读,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我这里引用辜鸿铭先生的话是引出另一个命题:法国人,还有缺这少那的美、英、德诸民族都具有一种中国人所没有的性格特征,那就是 —幽默。

中国人怎么会没有幽默感呢?不用说许多读者都会不同意我的说法,另一位文化名人林语堂也早就断定“幽默滑稽”是中国人性格特点之一。滑稽是不错,但有没有幽默是另一回事。据说连“幽默”这个名词都是林老先生从英语HUMOUR翻译而来。翻译确实是神来之笔,但也正说明幽默这东西原本并不浸在中国文化的大酱缸之中。

朱总理是国内外公认具有幽默感的中国领导人。他几年前访问加拿大是曾抱怨说:“我喜欢开玩笑,但常常有人不理解我的幽默。比如前不久在北京开人代会时,我对湖南代表团讲,不要再挪用农业资金,损害农民利益,谁再这样干,我就砍谁的头。我不过是开玩笑这样讲,结果《农民日报》却当真报导出来。香港一些报纸也跟着登。後来我在记者会上说,我不承认要砍人家的头,那是破坏民主,违犯法制、人权,将问题国际化。第二天,香港的报纸却说我讲了话又不承认。这些报纸是不是缺乏一点幽默感?”

中国人缺乏幽默感,但却很滑稽。幽默和滑稽都会引人发笑,但两者之间有很大不同。如林语堂所说,幽默是一种心理状态,进而言之是一种观点,一种对人生的看法。而滑稽就没有这么抽象,例子很多,最典型的就是相声,目的就是“逗乐”。不过,曾经很喜欢听相声的中国人,近年来却普遍觉得相声不可笑了(不信请回想一下1998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相声节目演出效果)。为什么呢?据相声界的明星级演员姜昆分析,“过去是相声讲老百姓想说没说的话,现在民主气氛浓厚,老百姓说的,相声演员不敢说。”这话背后有一个深刻的道理:中国改革开放了二十多年了,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文化生活丰富了,人的基本素质也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更需要的是高层次的笑—由幽默而来的笑。从这个角度而言,相声的衰败绝对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必然。

不仅是相声演员在反思,而且一些著名漫画家也有触动。有报道说丁聪、方成等老先生认识到五十年代他们的一些漫画作品,有愧于胡风、艾青、丁玲等“右派”人物。假如我们的漫画家能多一点幽默,少一点“谩骂”,其作品必能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可惜的是,幽默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还是稀罕物,更多的是冷酷甚至恶毒。当代的中国文化名人柏杨先生曾举了这么个例子:一位在美国的华裔女作家不知得罪了哪位同胞,收到一封华文恐吓信,她本人倒没有什么特别不舒服。她那美国丈夫和美国助理小姐读了译成英文的信后,霎时吓得尖叫,丈夫非要报警不可。引起这么强烈反映的那句话是:“死无葬身之地”。照柏杨的说法,中国人说毒话说惯了,其实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不信,读者诸君如果方便的话,可以去形形色色的网上中文论坛去看一下(也可以任意去哪一个英文或法文论坛去一下以为比较)。不说别的,先看看在论坛发言者的笔名,有不少是由骂(别)人的字构成:XX疯狗,打到XX,气死XX,等等,等等。再看内容,观点丰富多采,有爱国的,有不那么爱国的,有支持民运的,也有更多反对民运的,不论持什么立场,发言者往往是义愤填膺,恨不得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语言格调低下,全无一点幽默。

值得注意的是,这网上骂大街的人士多是学士、硕士甚至博士(或至少是博士候选人吧),而且多是在北美、欧洲留学或工作的同胞。可见无论是受教育的程度,还是在欧美的多年熏陶,都没有使我们增加一点幽默感。而且,网上发言者谁也不知道谁是哪方“大侠”(常用网语,有时也写作“大虾”),因此说话更肆无忌惮,连平时多加呵护的面子也可以不要了。

说到“面子”,我想起我自己在网上的小经历。大家都知道“面子”对中国人重要,所以有“要面子”和“丢面子”的说法。在英语里也偶见“SAVE FACE”或“LOSEFACE”的说法,这是英文里固有的表达方式还是从中文借用的呢?我在专门讨论英汉翻译的论坛提出了这个问题。没承想这个问题不知怎么就能惹恼了一位“大侠”,他气冲冲地质问:你这是什么话?你以为外国人就没有面子吗?我看就是你除了面子什么都要...

我这是招你惹你了?我承认这位大侠的帖子使我极不愉快,很想回敬他一个帖子,挤兑人的本事咱也是有的。可静下来一想,这大侠无端生事,其实就是缺乏点幽默感。我又何必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呢,幽默没有,咱还不会沉默吗?(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晓伟看世界“)

就算我们真是博大、纯朴、深沉,中国人总还是缺点什么吧!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