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人班级赶走教育局,体制、体制、还是体制……

前天的马前卒在知乎“睡前消息”选了这样一则新闻:

超级大班挤爆新化中小学 教育局腾出办公楼当教室

7月4日,湖南省的新化县教育局整体搬迁至新化县农村公路局办公。这已是新化县教育局8年之内第二次搬迁办公楼。

2011年,新化县教育局从用了20多年的老办公楼搬迁出来后,就没有了自己的办公楼。囿于县财政困难,新化县教育局近150名员工只能临时租用场地办公。

新化县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16万多人,全县存在56人及以上大班额的班级1333个,占比37.14%;存在66人及以上超大班额的班级846个,占比23.57%。

特别是近年来,新化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一直以每年近8000人的速度迅猛增长,直接造成了学校校舍的紧张,专用教室、教学设备等严重不足。

为了腾出教学场地,帮助更多孩子入学。新化县教育局思考再三,决定拿出局里的办公楼来办学校。

500

据记者了解,新化县教育局现在的办公楼,其实也不是自己的。多年前,该局为了支持该县重点工程从老城区的青石街搬离后,一直没有新建办公楼,而是租用原新化一中原星台实验学校的老旧校舍办公。现在为了化解大班额,不得不腾出办公楼办学校。

6月14日下午4时许,记者来到上渡街明德学校,随机询问几名放学回家的学生所在班级的人数。其中,一名一年级小学生抢着告诉记者:“我们班有86名学生。”另外几名二年级小学生也说,他们班有99个人,是二年级最多的一班。而其他一些班级学生回答,班里学生数大约在80多到90多人不等。

校门口一位接孩子的杨女士苦恼地说:“孩子班里人多,上学快一个月的时候,老师连我孩子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

http://news.163.com/18/0709/10/DM92T7CD0001875O.html

目前“新化县超级大班”已经上了当地热搜

500

对于这种窘境,新闻里也给出了原因:

(新化县教育局局长)袁华新承认,上述措施只能解新化教育的燃眉之急,却无法彻底根治新化的“大班额”现象。因为,按目前基础教育的配置标准,新化城区中小学校每增加一个学位,需要政府一次性投入5万元,这不包括每年4000元的运转经费。而新化县2017年全年地方财政收入12.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预算收入仅7.9亿元。如果城区每年增加2000个学位,政府在硬件、师资、运转等方面的投入,每年需追加投入两亿元。而新化县财政主要靠上级转移支付,仅教育投入这一块,就令这个国家级贫困县不堪负重。

这段话透漏出两个信息:

1 增加一个小学不便宜。

2 新化县比其他地方更出不起这笔钱。

果然所有问题到最后都是钱(不够)的问题,和我前几天的回答完全一致:

如何评价「教育部:河南湖南河北大班额问题比较突出」?

2015年湖南省人均公共财政教育支出1347.32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排名第30位。

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66人以上超大班额8.6万个,占全国总班数的2.4%,其中排前三位的河南、湖南、河北共有4.5万个,占全国现有大班额总数的52%。

现在问题转化为下面两点:

1 为什么这么贵。

2 为什么新化县出不起。

按照现行体制,义务教育在财政上遵循八字原则:“地方负责、分级管理”。

这里的“地方”主要指县(区)级政府,而“分级”意味着界限明确,按照户口或居住地来分配教育资源,尽量避免资源越界。

根据2017年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快报数据,而全国义务教育经费总投入为19358亿元,中央财政下达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预算是1170亿元。

1170/19358=6.04%.

所以公民享受到的义务教育水平,直接和县(区)的经济水平和财政预算挂钩。

但是,新化县虽然不是个富裕地方,但也不是非常穷的地方,为什么会成为大班制的典范呢?进一步说,从我前面那个回答说起,为什么河南湖南河北这三个中等省份的问题最严重呢?

因为这些地方的经济严重依赖于打工汇款。


​新化县是人口大县,户籍人口152万,但本地常驻居民只有110万,这40多万差额,基本就是外出打工的数量。这意味着新化县的一半劳动力——还是效率最高的一半,都在外地打工。

几十万打工者在沿海创造gdp,交税,给发达城市创造财政收入,然后把一部分税后收入拿回到新化县消费,养活自己的全家老小。这些消费支撑本地工商业,间接制造县政府税收,用来提供社会服务,其中包括按户籍提供的义务教育。这就是新化的基本经济-社会结构。

问题到此已经很明显了——劳动力、gdp和相当多的税收在外地,但基本社会服务都在本地,当然县政府的钱不够花。打工者和留守儿童的比例越高,这个问题就越严重——义务教育明确了“分级管理”,而且以县为基本核算单位。沿海地区可以用户口拒绝内地打工者的子弟入学。县城却不能以户口为壁垒挡住本县农村学生,所以县城是大班制的重灾区。

新化县教育局局长袁华新说,新化的大班额现象是历史造成的。1990年新化县城总人口8万多人,如今新化县城总人口达到30多万人。因为小学阶段属于义务教育,所以要确保小学生免试就近入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残疾儿童入学,还要确保特困家庭子女入学,这就造成了县城内学校大班额现象的发生。

从北到南,中国有一个恰好处于打工比例最高的中部劳务输出带,河北河南湖南就在这个劳务输出带上,而且本身人口密集,所以问题的爆发点是新化县级财政。

500

回到前面的另一个问题,为什么增加一个小学学位要5万元?

因为房价太贵。

义务教育的硬件是有基本标准的:

500

按照这张表,每个学生用地要至少也要超过15平方米,约1/40亩。以现在的拆迁价格,在县城动迁一亩地,200万不过分。200/40=5万,可见教育局长的成本估算很合理。

最后还有一个相对次要的因素——人力效率低。县城教育压力大,但还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连进县城的能力都没有,政府也不能强迫他们进城,所以必须给乡镇分散部署很多“吃不饱”的学校,这些学校的老师也得占编制,也得全额发工资:

湖南最孤独学生一人上课 全年级唯一的学生

南江学区有19个学区完全小学,和9个乡村小学或教学点;万家小学就是其中一个乡村小学,一共有7名学生,其中一年级6名,二年级1名。学校有2名老师,分别是60岁的李吹明和年近60岁的黄权湘。

500

https://www.sohu.com/a/72973028_116897

偏远学校的留守团队精神可嘉,但客观上极大地浪费了教育资源。同样一个老师,在县城要对付几十个学生,在这里只服务一个,当然县城既缺学校又缺老师。

总之,房价、行政条块分割、留守儿童、政府权责等矛盾结合在一起,在这些依赖于打工经济的县区制造了严重的大班问题。99人大班的背后,集合了中国一半的体制矛盾。

要问我怎么解决……中国一半的体制问题挡在前面,我一个人肯定没有充分的解决方案,但有几项必要条件显然绕不过:

1 义务教育责任要中央财政背起来,富裕的地方政府有锦上添花的权利,穷地区不应该背上雪中送炭的义务。

2 义务教育用地需要单独分配,不能在总的建设用地指标里挣扎。

3 在远离核心城区的地方建设大规模寄宿制学校,吸纳分散教学点的学生,或者用校车接送,彻底消灭低效率的乡村学校。

做不到第一点,打工大县难为无米之炊;做不到第二点,生均教育成本降不下来;做不到第三点,人力投入也控制不住。至于更多的改革方案,非我所能知。

写到最后,忽然意识到这个湖南新化县就是统治中国打印店的乡土集团。

北大博士论文:为什么学校打印店老板多是湖南人 ?

目前,在全国各地从事复印打印业务的湖南新化人,已经超过20万,占据这个市场的80%。

http://www.sohu.com/a/152702845_168260

这20万打工者和小店主远离家乡,集中在大学、设计院、商业区周围,耳濡目染都是“学习改变命运”的案例,当然希望后代接受良好的教育,尽可能要把家乡子弟送进县城,离开简陋的乡村学校。目前看来,如果公立教育体制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估计私立教育集团很快就要进军劳务输出省份的县级市场了。

本文自马前卒工作室微信公号

作者:豆农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