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记忆只有7秒

500

某天晚上,对着客厅里满满一墙图书发呆,其中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吸引了我的注意力,然后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你说,百科全书这类东西被发明至今也就200多年,但如今俨然已经有演变成厚重的装饰品的趋势。

跳出思绪来看看现在的情形吧,有不懂的,找度娘啊。或者,豆瓣搜一搜,知乎找一找,挂上VPN到诱人的各种外网逛一逛,百科知识什么的,简直一应俱全、应有尽有啊大兄弟。

500

国外某著名大学有一位教授做了一个研究,结果表明,网络已经变成了一座银行——“个人记忆银行”,平时把不需要记住的东西扔在里面,需要用的时候再像取现金一样取出来就OK了。

三十年前科学家们就提出了交互记忆的概念,跟我读——“transactive memory”。这个所谓的交互记忆就是说人类完美利用了自身强大的社交能力,将需要记住的信息分散复制给他人以代劳记忆。

在这中间,每人的记忆是互相依赖的,结果就是处理信息的能力远超个体对于信息的处理能力,这个很好理解对吧。

500

同时的,这个记忆网络无时无刻不在产出、流动、吸收着新的信息。每秒都在持续扩张体积。

但是,就像脑子用久了多少会出点毛病一样,互联网有时候比我们想象的更健忘——有些东西反复出现,有些东西却像大海捞针一样。

500

症状1:流星式应用,凉的速度比火的速度还快

临床表现

你可以观察、关注一下,曾经爆火的探探没人玩了,恋与制作人的各种话题少多了,整天盼着回家的蛙儿子现在也是放养了,地铁上也没人玩跳一跳了,天天吃鸡也都审美疲劳了,配多少人度过青春年华的QQ小企鹅宠物前几天也goodbyebye了。

更别提什么开心农场、千千静听、快播、新浪博客、腾讯微博什么的,都像是上辈子的事了。

诊断

从电脑软件到手机APP,飞速的更新迭代中不断冒出一个又一个让我们惊讶、沉迷、疯狂的虚拟明星。

不管我们有多沉迷,也不过是那一时逃离现实的借口,最终都会回归平淡的日常,这些璀璨一时的流星,被遗忘的速度远超想象。

500

症状2:网络流行语,过一阵子就换一批

临床表现

其实我也是上周才知道今年的流行语网红——积极废人。别笑我,网上查了一下,其进化史大致为:废柴——小确幸——小确丧——佛系——隐形人口——积极废人。你智商不行还真跟不上节奏。

当然了,这期间也出现过“小猪佩奇社会人”、“杠精”等小网红,人见人爱的“小奶狗”好像部分变质成了“plmm”,还有什么“你pi不pick我?”,土味情话,哎呦,心累啊。

还有些寄语,每年到点就会被放出来,各种节日,各种被用废的段子对你的手机、朋友圈狂轰乱炸。

诊断

不管是看透减肥,还是看淡人生,不管是被学业、生计、年龄逼迫出的浮躁,还是被家长和同龄人衬托出的焦虑,最终都不过是自我调侃和全民娱乐。

引用某名人的一句话:什么佛系,道系,或者今天年轻人给自己找出种种自我消解的这些说法,其实我现在想起来心里很难过,你知道吗?我觉得孩子们累了。

500

症状3:出现N遍的谣言,换身马甲依旧有人上当

临床表现

每年高考,准会有人丢准考证,然后朋友圈就:捡到一张高考准考证……让XXX联系这个号码……这孩子一定急死了别耽误人家高考!

时不时的也会看到来自长辈的爱心接力:某某地区一女性or男性感染SB250病毒死亡,某台新闻已播出,暂时别吃鸡or鸭or黄瓜or韭菜or西瓜,哦,对了,目前已有666个西瓜被感染了!

诊断

制造谣言、散播谣言,究竟哪个更可恶?说不清。

“谣言如果最终被证实为真相,那不只是一个谣言的胜利,而是所有谣传集体的胜利。对于任何一个被传言困扰的人或机构而言,就算你封堵住99个,但只要有一个跑了出来而且还被发现是真的,那么也就前功尽弃了。”

500

症状4:科技界一出新款,老款就成了没人care的绝版

临床表现

想一想,Wins10已经取代XP和win8.1,而iPhone每年都出新款,多少人年年肾虚,但即使到了X,也就是那么回事,并没有突破性创新,让人眼前一亮。火到海外的抖音就更别提了,不断刷新我们的认知。

年初的苹果“降速门”事件的影响才刚刚过去,而上个月,锤子罗老师还最新亮相了一台酷似点歌机的电脑郑重宣布,“重新定义下一个十年的个人电脑”。

诊断

对最新的手机、电脑,各种电子产品趋之若鹜,就跟女生买化妆品、男生买游戏装备一个道理。科技的更新,是时代的进步,但背后隐藏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

人们担心的,不仅是作为用户的保障和权利,还有信息安全、网络规范等问题。

相信好多人已经在担心有一天自己会不会成了被AI淘汰的老款……

500

症状5:短时间内同类公共事件,能被大家记住的只有一两个

临床表现

前两天网上又刷屏了,“甘肃19岁高三少女因被班主任猥亵而跳楼”一事,但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浙江富阳就有个小学老师因为骚扰11岁女生被判刑。

前两天大家都在同情上海世外小学被杀害的无辜儿童,不知道有多少人还会想起米脂中学也有数名学生无端地成为“社会报复”的受害者。

诊断

性骚扰、虐童、报复社会、网络暴力、自杀……我们看到了很多世界的阴暗面,生活中、网络里,我们惊叹、愤怒、谴责、同情,但这之后世界有因此变得更好吗?

现实仍在照常运转,只是人群中偶尔还是会有人突发奇想,那些不被人知道的悲剧,那些被人遗忘、被人消费过的故事,会不会就此变得无意义?

500

症状6:当时不谈不是同龄人,一旦过去了,再谈就是凹凸人

临床表现

2018年上半年发生的热点大事件你还记得多少?我还都记得呢,然后年底我还要在写个总结,哈哈,给你们列举几个,看你们是否还有印象——

梅西C罗离开,一个足球时代的结束;

《人生一串》火了,《舌尖3》扑街了;

上海电影节落幕了,可是感觉前不久还是北影节、戛纳节;

头腾大战继续,抖音遭双微封杀的硝烟却已成历史;

北大校长念白字的时候,2018诺贝尔文学奖确认取消了;

火爆多年的情感教主Ayawawa被拽出来批评了;

这届世界杯,C位和C罗的瓜也才刚刚吃完,可是不急,马上就有瓜该熟了。

诊断

上面这些过去的事你还会再津津有味地聊起吗?每天都在发生新鲜事,可真的都是新鲜事吗?

当我们身处其中,很少有人会想到事件之间有什么关联。

我们每天一觉醒来,总想立马知道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生怕获取信息落后于他人,身处这个时代的存在感就要掉一点点。

当互联网犹如饕餮,将一切事物不加选择地聚拢、吸收,然后吐到我们面前时,究竟有多少人多少事会真的被铭记被深思?是不是真的只有我们关心的才是头条?

500

也许什么时候,“搜索引擎依赖症”、“朋友圈依赖症”、“抖音依赖症”会被加在游戏成瘾之后,然后在列表上方写上精神疾病类别:网瘾综合征。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