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读书打卡那么多天,还是什么都没记住?

朋友圈一直很流行读书打卡的活动。

今天小毛看了《孤独六讲》,明天小李就晒个《月亮与六便士》,然后大卫急了,去亚马逊上订了个王尔德。二三十的年纪没房没车还长得丑,但逼格不能掉啊,大家轰轰烈烈一起来读书,全世界都是有文化有品位的好青年。

我承认,读书打卡的初衷是好的:忙碌的生活里,找一些趣味相投的朋友,大家一起监督,克服惰性,顺便显示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但后来整个事情就变味了。

前些天有个小朋友找我聊天,说姐姐,我今年打卡看了50多本书,可到现在都记不清了,想写个读后感也不知道怎么写,这是为什么呢。

我说你都看什么书呢,是你自己喜欢的,还是实用类的?

她说,我就收集很多书单,哪个豆瓣评分高,上了公众号推荐,我就看哪个。

我说那你看完这些书有没有做过整理呢?

她说,没有啊,每天工作学习已经很忙了,还要抽时间看完打卡的页数,根本没时间整理啊。

然后我就跟她聊不下去了。

500

你宝贵的时间

从你选书开始就被浪费了

和做事一样,很多人在看书的时候也找不到方向。

希望享受故事、放松自己的,跟着豆瓣高分榜选了《维特根斯坦传》;想要迅速提升职场技能的,因为收藏文学书单看了整整三本《平凡的世界》。

然后第一个人说,看书好累我还是去打游戏吧;第二个人说,诶我每天都努力看书,为什么这个月的绩效还是不理想,同一个Team就剩我没加薪了。

拜托,有问题的不是书,是不会选书的你好么。

大概是因为最近读书这种行为整个被神化了,才会让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一种错觉:只要是花在书籍上面的时间,都是值得的。而无数的鸡汤也在告诉我们,选择没有那么重要,任何方向的努力都不会白费。

瞎扯吧,人这一辈子的时间可是有限的。

花在读书上的时间,是你原来可以开黑打DOTA的时间,是你本该跟着Keep甩掉腰上肥肉的时间,也是你原本可以出去耍顺便碰运气找真爱的时间。

我们就不能让这些时间花的更值得么?

日本作家奥野宣之说过:

并不是只有在书店的书架之间漫无目的地浏览,才能与想读的书来一场命中注定的邂逅。平时要多注意寻找与书相关的信息,这样很有必要。只有从日常生活中取材,才能列出反映自己真正需求的购书清单。

所以,想要玩味文章、自我放松的,大可以去搜集一些小说类的书;而纯粹为了提升某个领域相应技能的,就要在这个领域里深入挖掘,找到对解决当下困境最有帮助的书籍。

另外,平时多关注一些书评,大致了解书本的内容和方向,要比盲目收藏一些权威书单有用的多。

很多朋友一边喊着要「提升自己」的口号出入于各种打卡群,一边看不清自己当下最需要填充的是知识体系的哪一块,随便在哪儿看到个《哈佛大学推荐一生必读的50本书》就如获至宝地收藏。

你这么随意地就翻开一本书,打开了就随便看看,看完了又埋怨说花了这么多时间还是没多大提高。你这么冤枉书,书同意了么?

我们一定要记住,抱着不同的目的去看书,会产生完全截然不同的效果。确定自己真正的需求,去寻找那些很大程度上能解决你需求的有缘之书,才是我们打开一本书前,对书最大的尊重。

人生苦短,千万别既丧失了「不求甚解」的阅读趣味,又没有达到「系统提升自己」的功利目的。

书看过就忘了

因为你的记忆力没有你想的好

根据自己的需求选对书之后,很多人还是存在着「书合上就忘」的问题。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这个信息化的世界里,我们接触到的东西比我们想象的更繁杂。

成年之后我们原本就失去了小时候可以心无旁骛的资本。一方面谋生这件事已经占据了我们太多的精力和思考空间,另一方面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从早起的知乎日报到睡前的微博热门,每天的碎片化阅读已经填充了我们的整个大脑。好不容易抽出一点时间来看书,如果也和电子阅读一样流于表面、追求速度,那么「书合上就忘」实在是太正常了。

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只需要一套老掉牙的方法,那就是做读书笔记。

大学时候有过家教经验的朋友都明白:任何东西,你给别人讲解过一遍,和你自己看一遍,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看书也是一样,当你开始做读书笔记的时候,就意味着这次的阅读,注定是以思想输出为前提的。你开始思考,我要摘抄哪些最精华的语句;我要怎么写,才能把这一章的内容简略又全面地概括出来。因而你的思想输入质量,必然会提高。

500

▲目的不同的读书方式,结果也不同


像这样一边选择,一边思考,对于书中不那么理解的部分,其实你已经不由自主地阅读了好几遍,并且非常自然地,你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最精华」「最引起你思考」的部分。 

当然,做笔记的方式也很多,首先我们可以选择在首次阅读的时候,就分阶段筛选书中重要的内容。

500

▲一边读书,一边做标记,为写读书笔记做准备

阅读比较「有难度」、「篇幅较长」的书,还可以利用书签边读边写。

500

▲边阅读边做笔记

另外还有前段时间声名大噪的「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

简单来说,就是在写读书笔记前,注意以下三项信息:

写读书笔记的日期

书名

作者名

除了上述三个要素外,还可以加上以下两个要素:

对自己来说重要的内容(摘抄)

自己对这篇文章的感想(评论)

像这样摘抄和评论交替着进行,趁着自己印象鲜明的时候写下自己的感想,这一次的阅读,一定会成为令人难忘的体验。

大神们这么牛

因为他们把书里的知识变成了自己的

为什么同样阅读一本书,有些人读完之后觉得颇为受益,甚至改变了原有的生活,而另一些人只是把书收藏起来,然后在豆瓣里添加一条“看过了,一般”,然后继续一无所获地生活着?

我有个朋友,童年有些不愉快的经历,性格比较内向,遇事也容易消极。大学时他看了威尔鲍温的《不抱怨的世界》和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做了很多笔记,把书里的方法一点一点地用到自己令人沮丧的生活里。慢慢地我们发现他真的不再抱怨了,身上的正能量越来越多。他开始因为自己获得的小成就变得积极阳光,然后收获到更大的成功。现在他拿着20薪在公司里做着小领导。且不说成功不成功,至少他用书中的方式,学会与原来的自己和解了。

很多人也看过这两本书,但就像做菜一样,他们把食材买回家(选书购书),连菜都没洗干净(梳理和做笔记),就埋怨这些食材做不出可口的饭菜(思想输出成果)。这样消极的读书心态,只会让人越来越浮躁。

其实道理很简单,只有大量的输入,没有适当的输出,是没办法形成知识体系的。即使你的脑袋里有再多的知识,不通过积极的输出将他们加以整理,他们都只是一堆胡乱丢弃的杂物。别人问起你对某件事情的评价的时候,你根本办法调动你头脑里的知识,只能说,“哦,这个我听说过,还好吧”。

写读书笔记可以锻炼对文章结构的组织能力、提高思想输出的质量,写作技巧也会得到大幅提高。想办法完全接受并消化书中的内容,这样才能将“借来的”思考,准确地转变为属于自己的东西。

对于我自己来说,阅读一本书,要比听一场烂大街的线上讲座实用得多。毕竟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和活用,把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够好了,才能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不再盲从一些所谓牛人的快速成功经验。

而做到了这点之后,说不定某天在台上侃侃而谈的,就是你自己呢。

在任何一个时代,读书都是一件美妙的事。

如今,无数热爱书籍和文字的人,依然在书中步履不停地寻找着生活的意义。但随着资源的获得越来越容易,很多人开始盲目标榜阅读数量的重要性,却忽略了读书过程中思考与整理。这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 

我很喜欢的作家卡尔维诺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他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它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它们的人,它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

愿漫漫人生里,我们都能在恰当的时间里遇到合适的书,用最好的阅读方式。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号“一个人的好时光”,作者:Michelle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