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中英教育模式间挣扎了3年,现在,解脱了!

【这是一位孩子在英国读书的母亲所写的文章,阐述了她几年来对中西教育观念的转变。她曾经以为英国教育就像许多公众号上写的一样,“等级森严”,只有上了贵族私立才能进入所谓的上流社会。而之后逾十年的英国生活让她发现,其实英国早已是“戴着宫廷帽的平民社会”,而私立教育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重要。她醒悟道,真正合格的家长会给孩子生活选择的自由,无论安逸还是拼搏,都行。只要她们快乐。】

本文转自一点号:GT东学西读

英国爹妈那么舒服,我累得像条狗。我夹缝中求生存三年, 发现可以象其他英国父母那样,以快乐而非出息为标准对待孩子,切断孩子成才我才能幸福的因果关系,我突然解脱了。

中式教育 Vs. 英式成长

过去三年,我纯属庸人自扰,不自觉地南橘北枳,把国内那套望子成龙的套路全面在我家老大(美丽)身上实施。除了带她们每周去四次学习辅导班做数学和英语作业外,每天监督两个孩子弹钢琴、习中文,累得我一塌糊涂,晚上睡觉前觉得人生索然无意义,明早睡醒又是一个折磨日。不晓得那是中国社会给合格父母的定义所然,还是我要面子好攀比,从前我一直担心孩子长大以后没出息。于是老大5岁还啥也不懂时,就知道牛津大学。我的英国先生总拿这个取笑我,而我则嘲笑他们英国人对孩子不负责任,不重视教育,放任自流。

500

2014年9月,老大进入英国公立学校学前班。从那时起,我就开始了与假想敌作战的准备与实践。不是吗?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我没当妈之前特反感这说法,可孩子一入学,这话立马就成了我下意识的方向指南。

500

其实哪有对手?学校里既没作业也没考试,更不比较学生的智力与水平。可我当时哪里懂,我以学校就是赤裸裸的考试大比拼,必须赛出高低胜负的逻辑,和一帮和气礼貌、不比赛、不竞争、不排名的老师与家长暗中竞赛,最后发现拳拳都打在棉花上。家长会上我和老师说:“请一定要严格教育我的孩子。”老师笑眯眯地。两年下来,我终于弄明白中国老师和英国老师来自两个星球,如同筷子和叉子不能兼容。我以筷子的凌厉之势与叉子老师过招,纯属鸡和鸭讲,表错情。

“你们英国这些老师,对学生太松,有错不批评,一昧夸奖,也不鼓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简直就是不负责任。”我对先生抱怨道。他脾气好,不还嘴,也不再为英国人辩解,因为我声音总是比他大。于是他随我去,但不帮忙。遇上父母都是华人的,我就羡慕道:“你们多好,两人一起一个方向使劲。”然后大家相互交流哪家私校好,怎么考,谁家孩子进了牛津。和英国爹妈在一起,没人谈教育,只问假期去哪玩啦?孩子这么小,玩是天经地义的,可我那时还不这么认为。假想敌遍布世界各地呢,宝贵的时间怎么能天天玩?必须做些有意义的事啊,比如学习,比如音乐。

500

可坚持了两年的钢琴课老大最后放弃了,她主动要求上体操训练。她平日在学校里,7岁女孩子之间最酷的事就是比谁会翻跟头,极少学生习钢琴,大丫辛辛苦苦练琴,得不到一点小朋友们的掌声。我5年前就发现钢琴热在英国是一百年前的事了,现在已是夕阳西下。只是身边华人孩子都在学钢琴,父母给出的理由都惊人相似,比如练琴让人聪明,比如能够演奏钢琴抒发情绪多么美妙。我最终摆脱华人父母的影响,尊重大丫的选择,送她去了体操课。

500

贵族迷思让华人父母错度英国教育

虽然尊重了女儿的选择,但各类微信朋友圈上文章依旧影响着我。那些文章全都仰望英国私立学校,认为进了私校,就获得了贵族真传,就打通了进入上流社会的通道。我先生曾经一度害怕与我聊教育,因为一开腔,我就要教育他私校的重要性,批评英国普通人被上流社会蒙蔽,傻乎乎心甘情愿进普通学校,一辈子做下等人。过去5年他的公司起起落落,我建议把家里闲置外租的房子卖了,给孩子交私校学费。他觉得我简直不可思议,生活要舒适、年年要度假,这些才重要。勒紧腰带送孩子上私校?简直是本末倒置。

500

于是好多年,我一直觉得先生就是那些文章上说的被蒙蔽的不懂真相的英国人。


​其实我很怀疑那些微信文章,因为逾十年在英国的生活体验,我感觉英国早已是个平民社会。经过四年的采访,我终于敢确认英国就是个戴着宫廷帽的平民社会。上流社会、社会地位这些词都已经过时。我才开始明白,不是先生被蒙蔽,不是先生不懂真相,而是我自己不懂现实英国,微信圈那些文章作者更不懂英国,他们错得离谱,拿英国50年前的阶级调调说现状。而我和先生的交流,一直是信息不对称的交流,我一直在用上世纪60年代的英国思维与他对话。

500

我发现:如果说黑色是极端不平等,白色是极端平等,那么,英国已由深灰演化成了浅灰;但浅灰当中仍嵌有教育深灰。而这个教育深灰为何极难变浅?

这正是目前英国一大悬而未决的问题,我此前采访了英国知名作家戴维·凯纳斯顿(David Kynaston),他很赞赏我使用的浅灰英国和深灰教育的比喻。他目前正在撰写私立教育为何未被英国废除一书。面谈中他提到:英国两大政党一直没有对私立学校开刀的重要原因,是因为许多工党和自民党国会议员也是父母,在此政策上有私心,至今未能下决心。

而且,据英国私立公学Clifton College前小学校长John Milne告诉我: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教育的重大区别不是学业成绩;家长愿意付费,是在于私立学校不单提供小班教育,且提供更完善的体育教育设施。和体操为何如此流行一样,体育在英国的重要性,若不是在英国生活,我永远无法理解。

500

事实上,私立学校生产首相与国会议员的能力亦不像国人想象的那般强大。自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英国首相大都来自于公立学校的文法学校(相当于重点中学),如现任梅首相、铁娘子撒切尔和梅杰等;现任工党党魁科尔宾亦出自文法学校;前首相布莱尔的孩子都入读文法学校。而贵族或伊顿的背景正越来越成为仕途的障碍,前首相卡梅伦此前就一直受困于这两个标签。

另据英国《独立报》报道,2017年大选产生的国会议员,有过半议员来自于普通公立学校,只有29%来自于私立学校。

忘却“起跑线”,让孩子快乐成长

经过近4年的挣扎、观察、比较与思考,现在我懂得了英国小学教育虽然有弊病,但它遵从的是以下逻辑:10岁以前每个孩子发展阶段不同,发力阶段不同,比较孩子的成绩,起码要到初中以后。此外,英国存在对‘作业能提高学生水平’说法的怀疑,所以在小学阶段,很少/没有作业和考试。与此同时,此前‘不送孩子入私校就是罪过’的心理暗示已经消失。

500

我还突然醒悟了,尽职的父母不在于让孩子成龙成凤,而是要量体裁衣,让他们感到自信与幸福。我家老大从小心比天高,未来她可能愿意为理想拼搏一番;6岁的老二天生闲散随性,我认为就算未来她从事普通工作,只要她满意,就是幸福。

而英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尊严的现实,为这提供了保障,因为无论任何工种都不会受到社会歧视。而这亦是英国人不会象国人那样,集体累成狗,加班加点,也要出人头地。给孩子生活选择的自由,无论安逸还是拼搏,都行。只要她们快乐。而快乐的公式,每个人都不一样。

500

当我告诉先生我的这些变化时,他大为开心惊讶地裂开了嘴,仿佛太阳从西边出来,然后过来摸摸我的前额,搞笑地说:“你不是发烧了吧?”教育问题我们吵了近10年,终于达成了共识。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