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破坏日本国家形象?

自从在戛纳获奖后,是枝裕和就没有过上什么好日子。从领奖台上的万众瞩目,到今日成为许多日本键盘侠讨伐的对象,是枝裕和与他的《小偷家族》在日本社会上的评价经历了一个过山车似的戏剧性变化。

500

 《小偷家族》海报

是枝裕和:与公权力保持距离

5月19日在戛纳电影节的晚会上,是枝裕和凭借《小偷家族》一举斩获金棕榈大奖。消息传到日本,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对是枝裕和赞誉有加。

《读卖新闻》在当日的社评第一句这么写道:“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电影节,摘得最高奖项,这是只有优秀的日本电影才有的表现力被世界认可的结果。这真是令人称快!”

《产经新闻》当日的社评也如下写道:“不仅仅停留在古典日本的历史文化,还将家族这种最普遍的题材制成影像信息并获得承认,这使得日本的电影力量和深度给全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日新闻》的社评这么写的:“(将社会问题)升华成艺术作品,是枝裕和的敏锐而深刻的质问毫无疑问打动了评委们。”

与它们少有不同,《朝日新闻》的社评展现出一如既往的说教特质,在略微赞扬了一下是枝裕和后,就将话锋一转,这么说道:“声音大的一方在施展自己权术的同时,普通过活的市井之人,他们的声音逐渐在社会中被埋没。对这样的国家的现状,通过作品感受到违和感的人不在少数。”

也许正是因为《朝日新闻》认为是枝裕和拍出了那些社会看不见的底层人物,越来越多的人就《小偷家族》电影展现出的这一方面开始了讨论。

而正在议论逐渐有扩大趋势之时,是枝裕和的一个行为彻底使他从日本艺术界的“国民英雄”(至少很多日本普通人是这么擅自认为的)跌落到了“社会争议性人物”上。事情发生在6月7日,是枝裕和回到日本之后,有人质疑日本政府对日本的电影文化事业支持不够,日本文部科学省大臣林芳做出回应,在参议院的文教科学委员会上公开表示想要公开表彰是枝裕和,然而是枝裕和随后撰写博文回绝了这一邀请。

问题出在了是枝裕和回绝邀请的理由上。是枝裕和在自己的网页上写下的回绝信大意如下:戛纳获奖以来,许多团体和政府部门都想对我表示祝贺。虽然我很感谢,但是允许我回绝全部至今以来发送过来的邀请。电影以前将“国家利益”和“国家政策”混作一谈,招致了巨大的不幸。立足于反省这样的事,虽然感觉很做作,但在平时就和公权力保持洁身自好的距离难道不是该有的作风吗?《小偷家族》接受了(日本)文化厅的助成金,谢谢。真的帮了大忙。但是,考虑到日本电影产业的规模,电影文化振兴上的预算仍然不足。


500

 日媒采访是枝裕和的报道截图

反映社会还是贬低国家?

如果要给这段回复画几个重点,那么至少有三个重点引起了日本网友的巨大争议。

1.“国家利益”与“国家政策”混为一谈

这里虽然没有明说具体指的是什么,但日本艺术方面专家太下义之认为,是枝裕和想说的是纳粹德国和以前日本的悲剧。纳粹德国将支持电影艺术事业发展作为国家政策的同时,要求电影艺术必须符合国家利益,沿着国家定下的意识形态来制作电影,最终导致了许多电影艺术作品被作为“颓废艺术”而被管制。

2.和公权力保持洁身自好的距离

不只是电影艺术,任何文化艺术方面的东西都面临一个问题,即“拿钱闭嘴”。是枝裕和所指就在于,尽自己最大努力保证电影创作的独立性和自由。

3.《小偷家族》接受文化厅助成金

这点也是不在少数的日本网友认为是枝裕和大言不惭的地方。明明说了要和公权力保持距离,却还主动接纳政府的支援金,然后还在吐槽政府给的少。

由以上三点,网友的热议逐渐跑偏,进而有网友开始对《小偷家族》这部电影的内容进行抨击。其中,他们抨击的主要方面是:小偷家族丑化日本。

对于这些觉得《小偷家族》内容有争议的日本网友来说,首先他们怀疑的是《小偷家族》是否有这种原型。虽然网上有各种分析认为《小偷家族》用了2010年日本足立区的一个年金欺诈事件作为电影中老奶奶的原型,但也有很多人认为除了这个细节,其他大部分细节都不符合日本的现实。“日本的各种社会制度和福利都很完善,怎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一名网友这样评论道。

基于是否符合日本社会的现实这个疑问,许多网友认为是枝裕和的价值观有问题。这就又和日本上世纪80年代左右出现的对“自虐史观”纠正的潮流有关了。这些网友们认为,是枝裕和在过分强调人文关怀和自由主义之风的对人性的悲悯的同时,造成了对犯罪的歌颂以及对日本社会在国际上的形象的侮辱。“《小偷家族》中出现的这几个人,他们都有自主能力,社会也有相关的制度帮助他们,然而他们依然选择犯罪,这样的人值得成为电影关注的对象吗?”一名网友这么说。“把《小偷家族》这种炮制的人文主义泛滥的虚伪现象放到国际上,通过贬低日本来获取普世价值对自己的认同,这实在是卑劣的做法。”另一名网友这么说。

500

日本某网友评论:直截了当地说,《小偷家族》和是枝裕和导演的反权力游戏太俗了。本人享受着日本的表现自由的同时领着国家的支援金,一点都没被政权欺压,却造出一个假想敌来表现自己有多帅,来自我陶醉,简直是连恩情都不知道的人。只要不返还支援金,以后再也不看他的作品。

围绕着这些疑问,日本网友掀起了一波对《小偷家族》本质的争论。

 


共同体社会的解体

其实,对是枝裕和¥这部电影的争论恰恰反映出了日本社会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共同体社会解体后的社会的内向化。

我们知道,日本在泡沫破裂前号称“一亿总中流社会”,顾名思义,就是社会结构很稳定,中产阶级比例大,由此带来的是贫富差距小以及社会公平。当时,由于这种社会中的成员谁都能够感觉到的普遍的公平,社会中成员与成员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紧密,这种纽带关系使得社会能够稳定和谐,因此又有许多人把当时日本的社会结构成为“共同体社会”。

但是问题在于泡沫经济之后。贫富差距的迅速拉大使得日本的“共同体社会”崩溃,日本的纽带式社会结构也随之结束,个人从这种紧密的人际关系中脱离出来后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经济单元。由这种个人独立经济单元形成的新社会更加独立自由充满竞争,反倒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淡漠,简而言之就是:人们的生活更加孤独。

“共同体社会”还带来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国家与个人之间存在的中间团体的消亡。人与人之间结成紧密的关系后,将会形成一个个社会团体。社会团体处于国家与个人之间,成为了国家直接控制个人的天然屏障,并且社会团体加强了意见领袖的作用,也降低了国家对大众的影响力。但是人与人的纽带关系变弱后,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原因,这种中间集团也就逐渐走上消亡的道路,这使得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60、70年代日本的大规模社会运动在进入80、90年代后逐渐销声匿迹,与这个现象也有着一定的关系。

与此同时,面对低迷的经济和邻国的高速成长,与国家关系变得日趋紧密的普通日本大众,对自己国家的民族主义回归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国家利益的强调也以十分醒目的方式呈现在社会的各个方面。直到今天,这股趋势已经借由强势政治家而变得愈发明显。

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撞上了这样的一个对于日本社会来说历史性的趋势。

 


压力社会与生存空间

然而,对于是枝裕和本人来说,他更关心的这种社会趋势下产生的一个倾向:日本社会的内向化。按照是枝裕和自己的话来说,《小偷家族》的意义就在于“说出内向的日本不敢说出的话”。他之所以频繁提到国家利益这个词,正是因为国家利益对于他来说有着很危险的倾向。

在这次针对《小偷家族》的讨论中,许多网友的言辞充分体现出了他这种担忧的必要性。以国家利益为名对文化艺术进行抨击,这正是他所担忧的。许多日本网友认为《小偷家族》是对日本在国际上的形象的侮辱,是现代自由主义的过剩造成的负效应,这在是枝裕和本人看来都是使得日本社会变得愈发内向的原因。

简单来说就是,因为要维护国家利益,所以有些社会问题不能被拿到表面来谈论。这与之前BBC两次报道日本的女性问题所引起的大量日本网民的反感和抨击是有一定相似性的。BBC在去年和今年分别就日本社会纵容对未成年少女的性侵害以及就伊藤纱织问题讨论日本社会对性侵害问题的漠视这两个方面出发制作了两部纪录片,在日本SNS上引起了一片骂声。除去一些民族主义的元素,将日本的社会问题拿到表面上来谈论就是对日本社会国际形象的污蔑,这种论调十分醒目。

500

BBC对日本少女性侵问题纪录片的截图

在与日本雅虎的一对一采访中,是枝裕和认为,文化艺术不能和国家利益混为一谈,这是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看到日本的社会问题;反倒是现在,越来越内向的日本社会使得很多社会问题都无法传达到社会公众的耳朵里,这也是他拍摄《小偷家族》的一个重要契机。

事实上,是枝裕和和日本网友们的讨论始终都不在一个平面上。他想要让大家看到,这样一个内向的社会对日本底层人士造成多大的压力,这些压力又是如何挤压着他们精神上的生存空间。结合最近日本发生的新干线砍人事件以及新宿弃婴事件,是枝裕和希望的是更多的人能够去关心这些人的内心,而不是制定了一系列的安全措施,给地铁添上安检,给他们送送社会福利就结束了。比起这些,去关心他们才是真正能够降低类似事件或者是反社会事件的良方。然而,许多日本网友仍然在咀嚼品味着民族主义情绪的同时,继续充当将日本变得更封闭、更内向的急先锋。对于是枝裕和来说,或许这个讨论从一开始就没有任何意义。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