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和瑞士比你咋就这么怂?

瑞典和瑞士都是世界上出了名的中立国。凭借强大的军工实力和动员能力,这两个国家得以不参与大国之间的纷争,在战争中保持相当的独立性。

但是同样是中立国,这两个国家的情况却还有所不同。瑞士的中立是真的武装中立,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对谁都不留情面,瑞典却是在中立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蠢蠢欲动的心。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500

真正的中立国

一战期间,瑞士作为一个中立国,却被参战两方的各国八面埋伏了。德国+奥匈帝国和法国+意大利两个对立的阵营将瑞士夹在中间,想要严守中立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简单。事实上,瑞士军方非常担心战火会不由自主地蔓延到瑞士,从而影响瑞士的国土安全。

500

瑞士周边一众凶猛的战斗民族

500

世界大战搞佛系不容易的

瑞士军队在乱局中快速动员,被部署到了与各国的边境上。其中瑞士人特别重视和法国的边境,位于瑞士西北部的汝拉州(Canton du Jura)——也就是侏罗纪一词的词源所在地,就驻扎了两万多名瑞士士兵,占到常备军的60%。在北部边境面向德国和南部边境面向意大利的方向上,瑞士人也尽可能地安排了军队。

500

瑞士横跨阿尔卑斯山脉,

被法、德、奥、意四个主要参战国包围,

其西北边境则是法德交界地带

由于瑞士军队大量集结在边境上,让已经进入拉锯战的同盟国和协约国都不敢轻易踏足瑞士的领土,谁也不想再给自己增加一个主场作战的难缠对手。不过在瑞士的领土上还是发生了一些交火。法德两国在瑞士西北部的巴塞尔,奥意两国在瑞士东南部的斯泰尔维奥山口,都有越境闯入瑞士的纪录。

500

争夺莱茵河

已经是法德之间的千年恩怨了

瑞士悲惨中枪

瑞士人对此的处理方法也非常瑞士:找来各方驻瑞士大使,要求各方在瑞士国境线外交战。比如斯泰尔维奥山口的山峰部分是瑞士领土,低谷通道部分是意大利领土,那么奥意军队就绝对不允许踏上山一步。


由于瑞士的强硬立场,各邻国居然就真的答应了他们,只在瑞士国境线外作战。

到了二战时,瑞士的武装中立仍然让人忌惮。

500

突突突,轻机枪打飞机

希特勒对纳粹德国的规划是集结所有说德语的力量,组成一个前所未有的德语国家,以对抗欧洲大陆上的其他强权。整合了德国和奥地利之后,还剩下的德语地区只有瑞士德语区。因此纳粹德国在瑞士也扶持了纳粹政党,并希望通过军事压力让瑞士德语区归降元首的伟大计划。

500

德语区在瑞士的比例很大的

但这些活动被警觉的瑞士媒体发现了,经常在报端上指责希特勒是邪恶分子。这激怒了元首,反过来责骂瑞士人是一帮冥顽不灵的中世纪人,甚至准备派遣军队强行吞并瑞士。

500

渣渣,气死偶咧,就应该送他们去见斯大林

瑞士人又一次快速动员起来,在阿尔卑斯山的隘口修建了大量堡垒,并加强了对边境的巡逻管理。他们还计划在德国入侵之后放弃巴塞尔、苏黎世、沙夫豪森这些谷地城市,直接转入阿尔卑斯山区跟德国人游击到底。最终纳粹陆军还是没有敢染指瑞士。

500

阿尔卑斯山的隘口堡垒,来一个死一个

而盟军方面的情况也并不好。虽然由于对纳粹深深的厌恶,瑞士人一开始对盟军误闯领空的事件选择性忽视。但随着6000多架次的盟军飞机(其中主要是不熟悉欧洲情况的美国飞机)飞越领空,甚至还误投弹炸死了瑞士平民,瑞士空军终于忍无可忍地升空击毁了数架美国飞机。

500

1945年2月,一架迷路的P51战斗机

在圣加仑州布克斯(Buchs)迫降,

美军飞行员还被瑞士俘虏了

这时候美国人才明白过来,这里是一个武装中立国的领空,不是大车间,谁都能过。

凭借着自己的不懈努力,瑞士人的中立得到了保障,也收获了国际社会的尊重。


有保留的中立国

瑞典的中立历史和瑞士一样久远,可以追溯到拿破仑时代。但当战争真正到来的时候,瑞典却并没有严守这个立场。

500

在一战刚刚爆发的1915年初,德国承诺帮助瑞典重新获得被沙俄抢走的芬兰,重现瑞典帝国时代的鼎盛辉煌。这当然让瑞典非常动心,瑞典王子甚至还向国王建议,与德国密谋突袭俄国,拿下历史上一直让瑞典人讨厌的圣彼得堡。

500

北欧二萌变成了北欧二污

这个提议由于没有民意基础,被国王古斯塔夫拒绝了,但瑞典在战争中还是没有少偏心德国。

500

而且,沙俄的解体使芬兰得以独立,

在其后芬兰抵抗苏联的战争中,

瑞典一直是坚定的后援

夹在瑞典和丹麦之间的厄勒海峡,是从波罗的海和大西洋之间的关键隘口。英国皇家海军如果能顺利通过这个海峡,就可以威胁到德国东北部的沿海城市。结果瑞典在德国的威逼利诱之下,每当看到英国皇家海军的舰只就找借口关掉灯塔,还在海峡上布设了水雷,只允许瑞典船只通过。这也就变相地帮了海军偏弱的德国一把。

500

卡住海峡英国人进不去,

也算是帮了德国人一把

瑞典的丰富的铁矿石资源,也源源不断地输入德国,成为了德国建造战争机器的原料。难怪协约国一直指责瑞典的中立是“有保留的中立”。

到了二战期间,情况仍然没有改观,瑞典还是明显偏袒德国一方。

500

俺们这儿产的铁最好了

尽管瑞典在二战全面开始后宣布中立,并宣称对外贸易不会受到战争的影响,但它和英国之间的贸易额断崖式下跌了70%,和德国的外贸额却上升了。

主要的出口品还是铁矿石,以此从德国换取紧缺的食品、医药和石油。瑞典提供的铁矿石一度占到了德国钢铁原料的1/3,以至于有英国人愤怒地认为如果瑞典停止供应矿石,战争将在几个月内结束。

500

嘿嘿,这群不是渣渣,没白到河北省来

如果说出口原材料还能用“自由市场”这个借口遮掩一下的话,德国军事人员越境瑞典就很难解释了。最为人所熟知的丑闻,是瑞典默许纳粹德国使用本国铁路,向挪威“人道主义地”运送军医和食品。

这本来没什么,但这些军医每人带着17名步兵和1门火炮的排场实在是大了点。其实这些人就是德国为了与英国争夺挪威港口纳尔维克用的军队。当德国发动对苏作战的时候,瑞典政府也被曝允许德国的一个师借道瑞典铁路抵达前线。

500

军医带的人有点多啊

总之,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瑞典在本国一枪未发,“中立”也都带着明显的偏向性,饱受争议。一直到了现代,瑞典的中立仍然是带有立场的。虽然瑞典拒绝正式加入北约,但无论是和北约国一起演习还是沾美国的核保护伞的光,瑞典都并不真正抗拒。和瑞士坚决不搅合的中立比起来,瑞典的中立显得实在不怎么硬气。

500


无奈的地缘抉择

同为中立国,瑞典和瑞士的中立境界差距如此之大,还是因为双方在地缘格局上的巨大差别。

瑞士虽然是一个蕞尔小国,但周边的欧洲强国势均力敌,很难完全压制其他国家从而威胁瑞士。这一点从二战就能看出来:尽管德国集结了奥地利和意大利两家,但只要法国有其他盟友的支持,还是能最终挫败德国的扩张,瑞士的外部压力并不大。

从国内来看,瑞士是一个人工拼凑的国家,有四个不同的语言区,民众各有着自己的亲善对象,国内舆论互相制衡有力地保障了中立国策的执行。

500

多语标识牌,由上到下分别为

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英语,

其实瑞士还有一个罗曼语区

地理上的瑞士则是一个奇特的山地国家,国土基本全部位于阿尔卑斯山区。崎岖复杂的山地虽然不利于国家扩张,却也可以有效地抵御来自外部的军事压力。

瑞士军队只需要守住山区的几个隘口,就可以有效地阻截外国入侵。只要保证周边没有一个大国完全控制所有对手,能抽出大量资源围攻瑞士,这个国家的抵抗就是有效的。

500

瑞士人一方面可以守住山前隘口,

还可以撤出平原破坏道路退入山中抵抗

比如纳粹德国,在西线被英国牵制、东线与苏联陷入胶着的时候,根本无心插手瑞士战事。双方仅仅是在北部平原和谷地的一些机场有过轻微的交火,最激烈的交锋也不过是元首和瑞士记者之间的嘴炮。

500

同情瑞士的

讨厌瑞典的

觉得德国队踢得不好的

都出去

而瑞典的局面则要悲惨得多,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强势的俄国并不是一个令人放心的邻居。

在历史上,瑞典先于俄国崛起,通过占领或者联盟的方式控制了今天的挪威、丹麦、芬兰和波罗的海三国,对俄国形成了有力的压制。在瑞典的最巅峰时代,他们甚至能够渡海在中欧施展拳脚。17世纪发生在德国的三十年战争中,就有一个部分被称为瑞典阶段。

500

在瑞典帝国1611年和1815年之间,

绝对峰值1658至1660年

但他们能指望得上的资源只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的约塔兰和斯韦阿兰地区,北方的诺尔兰高寒林区基本没有利用价值。而俄国拥有广袤的领土,一旦俄国人完成了国内资源的整合,打起消耗战来可比瑞典有利多了。因此1700年,俄国向瑞典发起了挑战,还拉拢了瑞典所有的邻国一举击溃了瑞典。

500

瑞典看似国土不小,

其实宜居的土地只有南边一小块


​从此以后,瑞典在军事上一蹶不振,对俄国更是常年感到恐慌。只要其他欧洲国家发起针对俄国的行动,瑞典总会或明或暗地参与其中。他们在一战和二战期间与德国的亲热,与其说是对德国价值的认同,倒不如说是对俄国价值的不认同。当冷战开始之后,借重美国的威慑力限制苏联/俄罗斯,也成了瑞典无奈的选择。

500

我还能咋办嘞

但瑞典人也明白,指望外界在关键时刻拯救自己往往是指望不上的,因此这个国家对军事工业化非常热衷。从二战开始,瑞典就重整了自己的军工系统,注重独立研发新式武器,增强武装中立的底气,以至于瑞典居然成了一个著名的中立军火出口国。

500

北欧人民的武器想象力总是与众不同

一个是在欧陆争霸的千锤百炼中诞生的绝对中立国,一个是在对俄国的恐惧中瑟瑟发抖的偏心中立国,究竟该说谁更胜一筹呢?

欢迎参加投票,你觉得用开山斧的瑞典特种兵和会开步枪的瑞士文艺复兴卫队,谁能赢?

500

500

你觉得瑞士和瑞典谁更厉害?(单选)

(1)我喜欢吃巧克力,我支持瑞士

(2)我喜欢吃臭鱼和肉丸,我支持瑞典

(3)我谁也不支持,今天拒绝买彩票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