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时代关于董存瑞、黄继光,以及侮辱烈士的争论

最近读一个朋友的文章,读到一点史料,蛮有意思的。

500

事情大概发生在60年代中期。

当时有一位北大教授叫冯定,原来是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毛泽东曾看重他对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分析,调到北大做老师。他出版过几本挺畅销的通俗哲学读物,比如《平凡的真理》、《共产主义人生观》,后面这本1956年初版,1958年第七次印刷,前后印了八十多万册。到了64年,《红旗》和《人民日报》都大篇幅对冯定进行批判,说冯定的著作是“庸人哲学”,只讲个人“趋利避害”,不讲阶级斗争和革命,让人放弃崇高理想。《人民日报》说,“这是一颗毒草,但是,毒草拔掉可以当肥料。”

在冯定批判中,有一条线索很有趣,就是指责冯定运用“生理、心理学”知识失当。

冯定怎么说的呢,他说:“比如董存瑞和黄继光,正因舍弃了一己的生命不仅可以挽救许多同志的生命,战役的胜利和革命的胜利不仅可以挽救更多的同胞的生命,而且还为新生、后代建立永久和平幸福的生活,于是就出现视死如归而使人可歌可泣的业绩来了。自然,董存瑞和黄继光,在一瞬间是不可能将一己的利益和大众的利益进行详细的比较、考虑和选择的,而可能只是一种正义的冲动。”

而批评者则认为:如果说他们在这种伟大动人的场合上只凭感情和冲动办事,这不是对我们英雄的污蔑吗?……我们认为,董存瑞也好,黄继光也好,杨连弟也好,丘少云也好,罗盛教也好,他们在准备为祖国牺牲的时候,是经过了比较和考虑才做出选择的,因而他们在祖国需要的时刻,毅然决然地完成了党和祖国人民交给他们的光荣任务。我们的这些英雄是有远大理想的,有高贵的共产主义品德的,有正确的共产主义人生观的。他们的牺牲,决不只是凭一时的冲动。这是为了国家为了整体利益牺牲一切的光辉榜样。

简言之呢,冯定认为,烈士们牺牲的那一刹那,不可能存在“详细的比较、考虑和选择”,只能是一种“正义的冲动”;批评冯定的人们认为,这是对于英雄的污蔑。他们希望用一种始终自觉的、能够自我掌控的状态来理解牺牲时刻,而且强调从稳定的道德与理想层面来解释英雄的行为。

这种讨论在当时也不是个例。

比如1958年,在“批判心理学的资产阶级方向”运动中,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位心理学教授的言论就被挖出批判,因为他曾向一些学生说:黄继光、董存瑞英雄牺牲时的情感是属于一种“激情”,而按照心理学,激情是一种短暂的,不能持久的情感,持有这种情感的人,往往容易犯错误。

看到这些史料,让我觉得,保卫革命烈士的名声和荣誉,是我们这个社会中未曾中断过的,不过,似乎从来没有一个时刻,会像大约十年前的互联网一样,出现那么多抹黑他们的情况,而且竟有烤肉之类的言论,真的匪夷所思。

另一方面,如果你回到60年代的中国,会怎么去判断呢?是冲动,还是始终自觉?还是有别的答案?

(对了,我常常会在读书的时候,发现一些有趣的史料,之前也讲过苏联的音乐,也很高兴分享给大家,请顺手点击一下关注吧,谢谢啦。)

全部专栏